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 观看完这部电影深有感触,我觉得这个电影真实的反应了我国的一些现状,很贴近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有扭曲,没有刻意添油加醋,没有政治色彩,呈现出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人事的复杂以及浓浓的亲情。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己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
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

他们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择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通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

尽管自己对春运的疯狂景象已经感同身受过,但是当xx年初那个雪灾之春的真实景象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心中还是为之一震。一个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儿走散了,他想翻过一道栅栏去找她们,武警战士拦住了他。“你今天在那边站岗,明天你也和我一样走到社会上”男人疲惫地论理,栅栏那边同样疲惫的小战士没有话,只是轻轻拍着栏杆上男人的手。其实我们都一样,难。

是的,不是他们想离家,只是他们没得选;
他们也不想逃难般挤在春运里,只是他们没得选。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反映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隔阂问题,因为我自己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中长大的。小时候爸妈外出打工把我放在外婆家,我很能理解片中的女儿张丽琴无法宣泄的叛逆,无法疏导的躁动。是的,小时候,当看到其他父母如何般关心呵护他们的小孩时,自己心中总是暗自感到难过,与她不同的是,我外婆很好,但是我外公有着很保守的观念,重男轻女,重孙女轻外甥女,而我恰好就是那个外甥女,所以他总是看不惯我,我也为此受过不少委屈,不过,这在另一方面也让我变得更坚强、更独立。

片中张丽萍的爸爸妈妈都认为在外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 是唯一的正道。但张丽萍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我小时候爸妈亦是这样教导我,幸运的是,我继续着我的学业,虽然之前也有过叛逆,但还没到片中那样和爸爸打起来的场面,顶多也是反驳过爸爸几句,我想这应该是读了书的好处,并且随着自己的长大,我对他们多了份理解,我也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只是爱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还有外婆潜移默化中对我的影响,外婆不是圣人,但在我心中就是最好的菩萨,我很爱她。

真的,我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尤其是国家领导人能重视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毕竟那关乎到我们国家的未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变的不仅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生存状态,还有人伦秩序。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不知从何时起,父母的叮嘱不再是他们依照执行的准则,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努力的希望,就连父母本人也显得平凡愚昧,即使身为女儿,对他们大声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动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丽琴依然稚嫩的脸在深圳夜店的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却已没有归的意义。

现代中国不知方向的急速前行,早已淘尽了古代田园生活里的那种闲逸,此时此刻问起春运潮中的农民工们,徒留隐忍不发的悲凉与艰辛。只道生不容易,活不容易,生活更不容易。

归途列车影评 姓名宋晨光学号13081206 只要把前十分钟坚持过去,这部纪录片会越看越好看。影片的一开始,从右向左拉动的镜头,以武警为分界线,左右两边的人数对比格外明显。冬季,大家都穿的很厚实,依稀可见天上飘着雨,区别是有的人打着伞,有的人没打伞,相同的是大家期待那一趟归途列车的来临。吵吵嚷嚷,挤来挤去,是我国春运的最真实写照“人口迁徙”。

乍一看是春运,影片以连续三年拍摄老张一家外出打工和归途,展现出了多方面的社会和家庭问题,比如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底层家庭,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从重庆远赴广东打工,家中还有一儿一女,以及上了年纪的奶奶。父母一心想要赚钱,为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读书,脱离农村这种外出打工辛苦赚钱的困境。儿女留守老家,除去读书之外,还要用还未发育成熟的身体,和年迈的奶奶,一起负担起家里的农活。在制衣厂里,他们拼命工作,努力攒钱,汗水和泪水化成一张张印有共和国领袖头像的钞票,只为能给子女更好一点的物质生活。可是,由于长年累月与子女的分离,大女儿对父母早已产生了生疏和冷漠。厌倦了学校生活的大女儿,毅然退学,踏上了南下的列车,重蹈了父母的覆辙,成为“农民工二代” 父母 xx年初,三年没回家的张哥陈姐,连着好几天去火车站,却还是买不到座票。老张脸上是竭力克制的焦虑。连续几天在各个代售点以及火车站的售票点排队,得到的答复都是票已售完。镜头里,夫妇二人疲惫的扛着编织袋里的行李,陈素琴麻木的等在人群之外,张昌华再次走向了售票窗口,终于买到了归途的票,扛起行李的手臂仿佛更有力量,步伐也更轻快。

女儿 “爸爸读的书比你们还少,有的事想得到也说不出来尽量为自己的学习着想,将来能出人头地。”xx年春节的年夜饭,老张尽可能努力地叮嘱一对儿女,但这一年女儿还是辍学了。学校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让她厌倦,从父母过年回家带回来的手机可以看出,女儿对外面的世界十分向往。老张夫妇坐在床边叹气,最终还是决定让女儿去外面体验一年,让她知道出去工作的辛苦,就可以改变她的心意,让她回到家乡继续读书。

然而叛逆的女儿,却不听父母的劝告,早已下定了外出打工的决心,在工厂拥挤的工人宿舍里,手里拿着书店借来的破旧的言情小说,和刚刚认识不就的小姐妹们的晚间夜谈,可以听出大家很迷茫,即使一心在外闯荡,依旧没有任何目标。

在女儿第二次离家打工时,选择了夜店。闪耀的灯光,巨大的音响,扭动的少男少女,一瓶一瓶灌下去的酒精液体,一颗颗浮躁的心。可以看出大女儿外貌的改变,从土土的运动服,到露出半个肩膀的清凉T恤。一头又黑又直的头发,进入了美发店。店里的小哥一个个都是很“杀马特”的发型,我们称为乡村非主流。其实乡村非主流主要是一些城乡结合部的青少年们,为了更接近心中的城里人形象,对自己进行了一番自认为酷酷的打扮,但没想到竟然跑偏了。

08年春节,因为全国范围内的大雪,导致数十万旅客滞留广州火车站,愤怒的人群将整个火车站围得水泄不通。此刻,颇为耐人寻味的一幕发生了。在围栏外,妻子旁边的一位中年男子看张昌华翻进了围栏,于是也要翻过围栏去寻找丢在里面的两个孩子。执勤的武警阻止了他,不断劝他不要翻围栏,叫他冷静些。年轻男子愤愤然地说“你们真是没有体会啊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办大家都是人,今天你在这里做事,明天你就跟我一样,你照样要走进社会,照样要做事。”男人疲惫地论理,栅栏那边同样疲惫的小战士没有话,只是轻轻拍着栏杆上男人的手。

这是全片最具意味深长的一段对话。今天,你作为国家机器站在这里;
明天,你作为国 家子民挣扎在这里。可是可悲正如张昌华的妻子对女儿在车站所说的,“在这里,没一个人觉得可笑,大家只觉得可悲没有车了,不能回家过春节了。” 一方面国家在GDP的泡沫下对世界进行催眠,仿佛中国已经步入一个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导演告诉我们这才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生活。他们每年回家都这么难,他们与家人常年分离,他们只是想让生活好一点。自己付出如此大的代价维持如此基本人权,中国人还活的真不幸福,真的没有尊严可谈。

本来通过社会变革,中国人已经失去了传统的价值观,对于幸福无从定义,哲学体系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瓦解掉了,我们信奉的人人平等一夜之间变成了共同富裕,千军万马开始朝着物质等于幸福的方向出发,等到社会财富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意识到缺乏物质,幸福无从谈起时候,就不仅仅是人们没有尊严的危机了。

归途列车观后感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先是搜了一下简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就感觉电影里的故事背景和我家里及其的相似。从这部电影里面,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父母的影子。或许其他同学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的是感动和同情,而我看完之后,却是心疼和无奈。我的父亲在这二十年里是一直在外打工,我的母亲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一年也外出打工了。直到现在我上大三,依旧还是在外地打工。每年也就是在春节的时候回家,但是在家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天。我的爷爷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就去世了,所以这么多年我和我哥哥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说实话,我对父母也是没有太深的感情的。虽然没有像电影中的那个小女孩那样叛逆,但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在心底抱怨过,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都能在自己的身边,而我没有,也就是这样,我慢慢的不喜欢和父母讲我的心事,总是一个人承受着。我想电影中的那个女孩子可能也是这样吧,从小不在父母身边,不知道怎样和父母交流,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事,所以一交流就会吵起来,甚至还会大打出手。我想我是理解她的,她这样闹腾也只是想让父母更加关心自己。想想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心态,但是并没有选择像她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只要我成绩考得好,就会得到他们的肯定,这样他们就会关心我了。所以我从初中到高中都一直非常努力得学习,从普通班考到竞赛班,从全校几百名考到全校前十名,支撑我前进的动力就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肯定。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我才开始从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开始了解父母的难处,看到电影中她的父母的生活,才想到自己父母的不易。他们肯定也会像电影中的父母一样,每天重复着无聊的工作,每年都要为买火车票发愁,每年都要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火车,每年都是万分不舍地离开自己的家乡外出打工,也会因为打了自己的孩子而难受的几天吃不下饭,也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学习整夜睡不着觉。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父母回家都会先看看我们俩,看到长高了,长大了,就笑的合不拢嘴,也会很高兴地把新买的手机给我和哥哥玩游戏。

还记得有一次哥哥生病,发烧住院了,爸爸打电话说妈妈哭着说要回来照顾我们,担心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电影中那位母亲因为担心小儿子的学习成绩,无奈选择回家照顾他。而我也有同样的经历,高考的那半年,母亲想我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到我就读的高中附近租了一间房间,照顾我。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母亲也在附近找了兼职在做。

但是直到现在我和父母的关系并不会很亲切,每次打电话也不会像寝室其他同学那样聊家常,给他们说自己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每次都说不了几句话就匆匆挂断了电话,所以也很少会给他打电话。但是我是想和他们讲讲的,只是不知道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