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文章编号:WHR2018051099

【摘 要】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方法一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急诊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3%、住院时间(5.98±0.51)d、生活质量(90.80±1.85)分、护理满意度97.3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手段,综合应用到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急诊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病情康复,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抢救的安全性。

【关键词】 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康复效果;不良反应

心肺复苏为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后的护理效果,是决定患者康复情况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在心肺复苏期间,加强急诊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病情康复。本文于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作为样本,阐述了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方法,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8例。干预组患者性别:男/女=19/19。年龄49~85岁,平均(62.95±1.76)岁。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15例、肺栓塞10例、中毒10例、其他3例。对照组患者性别:男/女=18/20。年龄50~88岁,平均(62.82±1.60)岁。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14例、肺栓塞11例、中毒9例、其他4例。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心肺复苏方法 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方法一致:1)开放气道:使患者去枕平卧,护理人员处于患者一侧,将患者头部后仰,使气道开放。2)口对口人工呼吸:捏紧患者的鼻孔,深吸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用力吹气,使患者胸廓扩张。吹气完毕后,松开捏鼻孔的手,使患者胸廓及肺部自行回缩,使肺内二氧化碳排出。吹气频率:14~16次/min。3)人工循环:将手指置于患者气管及颈部肌肉间按压10s以上,双手握拳,拳眼向上,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如心脏未复跳,则需通过胸外按压,使心脏复跳。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吸氧、心电监护、体征监测、病情观察、抗感染、对症治疗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急诊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呼吸道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4项指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安全性,包括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4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有效率

观察组心肺复苏有效率97.37%,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安全性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3%、住院时间(5.98±0.51)d、生活质量(90.80±1.85)分、护理满意度97.37%,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及肺栓塞等疾病,均易导致患者失去脉搏及呼吸等体征。于心跳及呼吸停止4min内,及时给予心肺复苏,可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1]。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护理效果。实施急诊综合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抢救安全性的关键[2]。

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优势如下:1)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应于心肺复苏后,给予患者气道湿化,确保吸氧温度适宜,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提高患者呼吸的畅通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3]。当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其翻身、叩背,指导其有效咳嗽,促进痰液咳出。2)心理护理:当患者心脏复跳后,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4]。应为患者介绍目前的治疗进展,采用温和的语言,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另外,护理人员还需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告知其每项护理手段的必要性,避免诱发护患纠纷[5]。3)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告知其各类药物的用法用量及常见不良反应,确保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时,家属能够立即通知醫护人员进行处理。另外,护理人员同样需遵医嘱给予患者强心剂及利尿剂等药物,促进病情康复。4)饮食护理:营养状况差者,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对病情的康复不利。对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病情,通过鼻饲等方式,给予患者营养支持。针对鼻饲患者,应严重控制鼻饲液的温度及速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病情康复。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护理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住院时间为(5.98±0.51)d、生活质量为(90.80±1.85)分、护理满意度为97.37%,与常规护理相比优势显著。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手段,综合应用到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急诊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病情康复,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抢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兵,苏燕,何芸芳.前瞻性护理模式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8,17(02):5-8.

[2] 张忆.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04):737-738.

[3] 黄丽.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9):1232-1234.

[4] 王婷,朱明丽.1例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行心肺复苏患者非计划撤机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8,25(02):61-63.

[5] 袁丽萍.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1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