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

摘 要:在当前医院临床治疗中,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临床实践证明,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有助于快速改善静脉血栓问题,保证患者预后。本文重点研究了介入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并对其具体应用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对相关学者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介入技术;下肢静脉血栓;应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而产生的一种疾病,该病症会导致患者正常的血液回流受到影响,最终诱发一系列病症。在传统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主要采用抗凝治疗的方法,能有效抑制血栓发展。

但有学者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依然会形成严重的血栓综合征,表面为下肢酸痛、下肢色素沉着等。因此,需要将介入技术应用到临床上,才能切实保证臨床治疗效果。

1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主要是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肺栓塞的装置,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血栓情况、静脉形态等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年轻患者或者新鲜血栓,应该采用可回收滤器或临时滤器,在渡过危险期之后,将滤器取出;对于年老或者寿命较短患者,可以考虑置入永久滤器。

在置入下降静脉滤器中,绝对适应症包括:

1)有抗凝禁忌症,或者存在近期出血病史患者;

2)接受抗凝治疗后,血栓依然发展患者;

3)下肢静脉血栓并伴有肺栓塞患者。

从当前研究来看,虽然部分学者对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适应症有争议,但是滤器能降低肺栓塞发病率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因此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需要自置入期进行全面的检测与管理,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对应的滤器。

2 经导管直接溶栓

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血栓清除方法,主要通过血管腔内技术,将溶栓导管插入到血栓部位,再依靠导管侧孔,直接灌注溶栓药物,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就是实现了溶栓药物与血栓的直接联系,其疗效确切,且并发症较少。

在对患者实施CDT治疗中,主要根据患者血栓范围与部位确定CDT的治疗入路,一般情况下,主要沿大隐静脉、小隐静脉顺行入路,也可以经健侧股静脉逆行入路。并且对于不同病症的患者入路方法也存在差异: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接受逆行置管干预;仅累计髂股段的静脉血栓患者,采用经腘静脉顺行直观的方法。

在置管结束后,用尿激酶为溶栓药物,剂量为(70±30)万/U/d,并且需要在7d内将导管取出。整个治疗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血栓溶解情况的变化,并记录凝血、血常规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治疗。

3 经皮人工抽血栓清除术

经皮人工抽血栓清除术(MAT)主要通过大腔导管插入值深静脉血栓部位,依靠注射器对血栓部位进行吸抽,最终有效祛除血栓。MAT最初被应用到治疗医源性血栓中,因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

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MAT技术具有多条入路方案,具体内容包括:

1)经腘静脉入路能有效吸收血栓,但患者必须要长久俯卧,不适用于肥胖或者高年患者。

2)经颈内静脉入路,实施逆行抽取,这种方法的路经常,多次吸取均需要通过滤器间隙,因此这种方法的炒作较为困难,往往会因为吸栓效果过长而影响治疗效果。

随着MA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医学界对该技术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突破。例如,有学者提出,对于累及腘静脉以上的静脉血栓患者,在实施MST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8-10mm球囊,将血栓顺行拖拽至同侧髂股段静脉附近,再进行吸取。从效果来看,这种应用方法能快速吸收患者主干内的血栓,并快速控制肢体肿胀,避免了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问题。

最后在对患者实施MAT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该技术的缺点,就是会导致患者大量失血,负压过大也会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因此在整个治疗中,应该严格控制患者失血量问题,每次失血量应该小于等于200ml,才能切实保证患者预后。

4 结论

本文重点研究了介入技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方法,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具体应用内容进行阐述。总体而言介入技术在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对患者失血量的控制,避免因为失血量过多而影响预后,这是整个治疗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亮,张希全,孙业全,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介入治疗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08:570-575.

[2] 袁洪志,谷涌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03:233-235+240.

[3] 曹树伟,郭喜田,王大伟,等.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07:525-528.

[4] 王义平,张希全,潘晶晶,等.导丝捕获技术在左髂静脉闭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0:1535-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