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和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

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于2007年12月1日~3日在福建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共6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40周年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1、关于劳动价值论问题的深入探讨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针对我国学术界在劳动力商品问题上的一些分歧,暨南大学胡世祯教授认为,工人向资本家出卖的是自己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占统治地位的体现,也是它的原因。以此为依据,他还对我国学术界在劳动力商品学说认识上的分歧一一做了简要探讨,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成为商品的应是劳动力,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已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因此,劳动力不是商品。北京师范大学白暴力、梁泳梅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析了世界价值与国际价格的形成及其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效应。他们认为。在世界价值形成中。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的商品的国别价值高于世界价值,从而导致了国内工资水平难以提高、消费需求不足和对国际市场依赖加强等一系列问题,而劳动率高的发达国家,生产的商品的国别价值低于世界价值。从而更容易进行资本积累。此外,他们还指出在世界价格形成中,由于相当大一部分商品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实现财富向发达国家转移。厦门大学陈永志教授则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将“私营企业主的管理劳动”定义为“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劳动,与一般职工的劳动相比,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形成更多的价值,从而具有更大的生产性。”,他认为现阶段的管理劳动,无论从自然过程抑或从经济过程看,都属于生产劳动,而且是高级的复杂劳动。我国私营企业主的管理劳动也同样具有两重性,但与西方企业主相比,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泉州师范学院陈俊明教授论述了劳动者与劳动所有权在不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关系,即从统一到离异、再到重新统一。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大有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的热点和趋势。福建师范大学李建平教授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文本研究,矫正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误读、误解、误用,准确全面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真实思想面貌,揭示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全面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平。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的侯廷智教授提出,我国现在有些教科书,有些很重要的观点都背离了马克思文本的原意。他还举例说,有些教材在讲到世界货币、金属货币和商品经济货币的时候,提出美元也可以作为世界货币,这从方法论上来说与马克思的原意是不一样的,马克思当时研究金属货币是当时那个时候的历史情况,不能把现在的情况与当时抽象的研究混为一谈,把现在这种具体的现象与马克思在抽象条件下研究的那些原理混在一起,否则会违背了马克思的方法。所以,对马克思的文本研究,要认真去理解。把握他的抽象度,不能随意地乱套。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成稼教授也提出,很多文本研究不够准确,不够重视。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活动太少,这应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南京大学的杨德才教授认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他指出马克思原著中制度变迁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西欧模式和东方社会的模式各有不同,我们不能仅仅坚持说只有西欧的那种模式,它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另外他还提出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泉州师范学院陈俊明教授认为,关于文本研究,不仅仅是咬文嚼字,更应该注意方法。

3、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要不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及如何建立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仍未达成共识。针对有些学者将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曲解为否定公有制,实行私有化的主张,与会的专家学者以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现实国情为依据,进行了深入研讨和深刻的纠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成稼教授提出:把个人所有制说成是公共占有,这是始于德文上的公有制,因为公有制与公共占有是有些区别,但人们忽视了这一点。很多人认为公共占有就是私人、大家都有份,这就是公有制,这是一种误解。他指出,“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重建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暨南大学胡世祯教授指出,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指的只能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且是全社会范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绝不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甚至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中国人民大学张旭教授提出: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从论述未来社会制度从资本主义制度中产生的途径的角度进行的。因此不是对“公有制”的重建,而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对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的重建。他还指出。个人所有制应该归结于劳动力所有权,根据1844年手稿里面提到的两个异化,一个是物的异化,一个是人的异化。那么物的异化的回归就是公有制,人的异化的回归就是劳动力回归个人所有,所以,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回归个人所有是很有意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问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相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针对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建设性的看法。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详细解读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他着重从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提出了非常独到的看法。天津师范大学李家祥教授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问题谈了深刻的体会。他指出,十七大报告在对2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予以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他认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改革应最终实现由经济改革向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配套改革转变,并以天津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分析了我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理论的发展、创新与特征。海南大学王毅武教授就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新发展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他从哲学基础、历史基础、核心问题、基本目标和本质内容、基本特征等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体系。从实践第

一、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等方面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宗旨与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与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述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新贡献。还有代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梳理。在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确立过程的基础上,指出理论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对“现阶段我们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应熟悉本国国情。应注重与实践工作者的联系,应具备严谨的理论研究态度。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社会矛盾,实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全面发展与进步,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又一伟大实践。海南大学王毅武教授认为当前财政支出难以满足公共需要,限制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应以和谐社会为取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与结构,保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劳资关系越来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杨锦英、吴君槐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劳资关系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正确且可操作地提出构建劳资关系和谐机制的对策措施至关重要,应合理恰当地进行利益共享,在合理分配劳动利益中缓解劳资冲突。首都师范大学董正平教授对此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化、私有化和非福利化的浪潮,在这一浪潮下,中国深层次的问题被激化了,比如收入分配问题和“流动性”过剩问题;二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还在于正确处理好劳资关系,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西南财经大学尹庆双教授提出从加强立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提升劳动者福利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来构建新型劳资关系。从而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还有的代表认为,由于制度变迁过程中相关制度滞后,劳动力与资本所有者作为两个利益集团,缺乏有效的制度途径来建立起和谐的劳动关系。因此,在既有的劳动关系理论基础上,重新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制度,在内在制度上,使得劳方的组织需求得到体现,在外在制度上,有必要对官员的机会主义进行约束。或者重新设计一个外在制度以能使得政府在劳动关系上更中立,真正起到第三方的作用。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由“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实现路径的全面调整,是对经济规律的一次全新的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与飞跃。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文从宏观的角度对妨碍发展方式转换的几个重要原因做了探讨。他认为劳动力供求关系、城市化进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城市化进人中期加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且也必将是一个非均衡转换的过程。暨南大学王廷惠教授提出要在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福建师范大学李建平、黄茂兴在对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再次提出对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预测研究,将预测理论、竞争力理论和区域理论结合在一起。并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试验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以及预测结果作了深入研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福建师范大学林子华教授等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不同区域之间的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跨地区。乃至跨国界合作配置资源形成网络型产业集聚效应的网络发展极现象。并将由网络发展极带动区域创新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问题研究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特征和趋势,研究经济全球化的派别很多,他们大多针对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和阶段、本质特征及影响作用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和诠释独辟视角。中央编译局李其庆研究员从马克思经济学视域中来研究金融全球化问题,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表现为金融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的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关系所作的调节,目的仍然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清华大学研究生董鑫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关系,主张中国应强化主权国家的作用,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大国作用。广东商学院赵景峰教授研究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关系,并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制度失灵的分析框架,为不和谐劳动关系的解析开辟一个新的视野。福建师范大学黄瑾副教授则将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与斯密、李斯特的全球化理论进行比较。认为在生产力与全球化、全球化的主要矛盾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斯密理论是马克思全球化理论的直接渊源,后者则更深入地分析了全球化进程。而李斯特的全球化观点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再次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运用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在对其他学派理论的反对和批驳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华大学赵准副教授介绍了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作——《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一书对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研究。她认为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失业的研究非常细致、深入,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失业现象、根源及解决途径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对我们认识、解决社会主义失业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并进而提出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上海市委党校唐珏岚副教授详细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学者的《资本论》研究状况,认为马克思的著作和思想在西方国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西方学者更加强调“去意识形态化”,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只有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3、对国外马克思经济学家关于转形问题的纠正

长春税务学院丁堡骏教授以简单的马克思价值转化模型和扩大的马克思价值转化模型为基本参照系,对英国经济学家森岛通夫的转形问题的解法进行了评析。他认为森岛通夫不是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选择必需的数学工具,而是企图从数学工具运用的需要出发来诠释经济理论,这种本末倒置的研究方法势必造成对马克思转形理论的歪曲,森岛通夫将弗洛本涅斯定理和马尔科夫链理论用错了地方,不仅投有成功地解决转形问题,而且使转形问题的研究误人了歧途,因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帮了倒忙。丁教授在深刻评析森岛通夫解法的基础上。得出了三点启示:一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排斥数学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与命题的证明。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三是判断一个经济学家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最根本的是要看他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看他对马克思主义有多少“同情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依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依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联合和不懈努力。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上海市委党校董瑞华教授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新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谈到劳动关系和谐机制的建立问题时,西南财经大学大学尹庆双、杨英强提出,构建劳动关系和谐机制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改革的继续深化,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本的改革理念,清除体制性障碍,完善体制基础。才能使劳动关系和谐得以实现。西华师范大学王代敬教授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发展观原理提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延伸与拓展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划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巨著。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伟大著作一样,其研究的价值是与时俱进的,研究成果也是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西南财经大学纪尽善教授基于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阐述的住宅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提出上述原理无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都是普遍适用的,特别是对解决我国现在社会上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等问题也是根本适用的。福建师范大学蔡秀玲教授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点、发展给予了深刻而科学的论述。审视中国当前中间阶层的现状,提出“‘中间阶层’是社会‘稳定器’和‘推动器’的综合体,它对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再整合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就平等保护物权问题的研究侧重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她指出,平等保护物权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正确处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在物权保护问题上公有和私有应该是平等的;二是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物权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准则,既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也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三是要正确理解公有制的内涵,应该区分法律形态与经济形态的所有权,对公有制的理解应该将法律形态与经济形态统一起来。经济形态是本质,法律是形式;四是要正确理解公有制的性质,所有制反映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分析人和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为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李碧珍副教授根据马克思的商物分流思想提出,马克思物商分流理论是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它不仅有利于促进物流的合理化和现代化,更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福利的增加和信息、交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3、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党的十七大为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暨南大学王廷惠教授提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应着重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等方面,结合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广东商学院赵景峰教授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的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入分析了马克思对具体制度与经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上海市委党校刘志广副教授则基于“自由交换一掠夺”的视野,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是反对特权及其引致的掠夺。在马克思的“转形”问题和斯拉法的标准商品上。辽宁大学杨玉生教授则基于辛哈的理论观点。细致地分析了马克思的转形问题和剥削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斯拉法的标准商品何以不能作为马克思转形问题的根本原因。福建师范大学李建建教授则结合唯物辩证法,对马克思利息理论进行剖析,不断挖掘其中富有生命力内容,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利率的政策目标从短期看,是通过调节经济变量,保持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从长期看应该转移到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上来。”

责任编辑 郑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