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1620)

摘要: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艺术设计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紧扣学科性质和特色,构建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组成的体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Fostering Innovative Personnel of Art Design

GONG Yao-hong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而迫切。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大特质。创新型人才一般都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人文精神浓郁、治学方略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艺术设计是实用领域的设计,设计是其本质核心。艺术设计也是一门人类生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本身就是创新活动。因此,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更突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艺术设计作为应用型专业,本科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应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创新精神突出”的要求进行。这是针对专业而言的通识教育,也是为终身教育打基础的教育。艺术设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要突出自己的重点和特色。例如,将艺术设计作为一种高度复合型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能动性发挥,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着眼点落在学生的拓展思维和联想能力培养上,设计出既符合大众审美观念,又具有一定前沿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一、构建和完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

创新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根据艺术设计本科创新人才要求,要在多学科的基础上,提供一个营养丰富的知识土壤。要构建和完善以提供宽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大学课程综合化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之一。在基础课内部,要注意思政课、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相互协调与整合。低年级尽量按大专业平台组合课程。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学习。除了必修课外,应设置大量公共选修课程。要坚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及时补充现代的最新成果。基础课程应摆脱以美术课程为重点,以手工画为指导的教育思想。在专业基础必修课中,除素描、色彩以外,还应设置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史、设计原理、应用美术等课程。要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让他们涉猎策划、营销、广告、公共关系学、商品学、传播学、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此外,在课程改革和优化中,要坚持集思广益,实现教师、社会专家和学校领导相结合,发挥各方面智慧,使课程体系得到更好优化。

二、加强实践教学

正确的认识与理论需要通过实践去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同样重要的是,许多创新思维火花需要在实践中“擦出”。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思维、创新技能、锻练意志、浓厚兴趣、培养品德和情操。通过社会实践,艺术设计学生还可更清楚地了解各种流行元素、设计风格,把握时代潮流,增强创新设计的主动性和时代性。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毫无疑问,艺术设计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并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抓科研实践,又抓教学实践;既重视一门课程的实践,又要重视一类课程的实践,更要重视整套课程的实践。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课程综合性,构建具有阶段性、连续性、整体性的实践教学模块。在这个模块设计中,要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要建立学生尽早进入实践的基本制度与运用机制。在具体安排上,除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外的实践环节应不少于20%。

在实践教学中,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步骤和相关措施,力争形成较为科学和完善,且切实可行而效果好的实践教学体系。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重视校企联合,签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要重视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建设一批开放式艺术设计综合实验室、艺术设计工作室。要充实和整合资源,实行资源共享。

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安排学生到有关公司实习、实训,跟随设计师做一些辅助工作。也可从公司承接一些简单项目,进行设计训练。除了校内外稳定的实践基地外,学校还要积极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既动脑又动手。艺术设计是文化,社会就是其宝库。从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出发,还要注重安排参与社会调查和其他有关社会活动,体察民情,学习外界设计文化,了解市场,了解千变万化的艺术设计潮流,增强责任心、创新设计激情和思维能力,并增强信息获得和利用能力。走出课堂、直接参与社会,是艺术设计专业信息获取的最佳途径之一。信息的获得与利用,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和创意思维影响很大。要努力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创造创新氛围。在校内外举办和参加各种艺术设计作品比赛,艺术设计作品展览,艺术设计论文比赛等,均能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提高创新能力,浓厚创新气氛。

此外,还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每届学生的实践教学,都要先制订实践大纲,规定实践的方式、内容、时间、要求和成绩考核办法,并向学生公布。认真按实践大纲进行实践教学,将实践活动纳入学生日常和毕业考评范围。要积极探索实施“双证书”制模式,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毕业时即可获职业资格证书。还要认真提高

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艺术设计创新人才除了学会设计技术,掌握现代设计工具和手段外,还要掌握创造性设计的思维方法,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以新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越强,设计思想就越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设计创意思想定位的评价能力。注意学生设计元素的联想、选择、修改、组织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注意学生创造境界与创造目的相关知识面及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当采用“头脑风暴法”和“逆向思维法”调动学生思维能力。要把设计创新思想作为学生的重要评价指标。

创造性思维包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有方向和范围,运用逻辑方法解决问题,在验证假设中有重要作用。求异思维则是从多方面思考,提出许多新假设和答案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打破旧框框,解放思想的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思维中,它与求同思维是互为关联的。在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同时,要更多地训练求异思维。因此,“研究式”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式”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之一,其特点是问题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以科学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试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这种方式包括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突出了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策划过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研究的机会。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的不断出现而诱导发现新的研究兴趣点。要注重“以需引想、以疑促思、

以趣诱思和以难激思”,激励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志和自信力。

四、结 语

创新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创新型艺术设计本科人才的培养,要大力抓好基础理论与知识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三个重点,并使这三个重点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诚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在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实现的,但这并不妨碍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将其作为一个重点予以实施。在教学过程和方式的安排上,要将创新思维能力作为主要出发点,因为艺术设计是一个创造性专业、对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特别高。当然,艺术设计也是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其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是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上既要照顾广宽的专业面,也要注意课程完善,协调和优化。任务也很重大。协调和优化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培养创新思维三者的关系,形成科学合理和有效的体系,则是更加繁重和关键的课题。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还要注重艺术设计的本质与特点,突出和有效实施有关措施。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要创新教育理念。要强调学生个体为本,推动学生自主发展,获得发展能力。教育方式和教育过程强调个性化。强调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和创新。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这些都应在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认真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谦.艺术设计与职业技能接轨的教学策略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2007,(3).

[2] 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 2007, (2).

[3] 彭晓燕,乔京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

[4] 张立今.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07,(3).

[5] 刘军.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 2005, (4).

[6] 于洋,孙一文.再论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1).

[7] 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英才高职论坛,2007,(1).

[8] 王延松,刘君玲.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9] 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3).

[10]樊华,周庆责,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11]李望国.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东湛江学院学报,2006,(4).

[12]刘智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探索[J].教学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