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管理学科建设问题探讨

摘 要: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物流管理人才紧缺,但与物流人才紧缺相矛盾的是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论文在分析物流管理学科特点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课程模块化设置。 

关键词:物流管理 学科建设 问题探讨

1、物流管理学科特点

1.1物流专业设立时间短 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从日本把物流概念引入国内。1999年11月由国家经贸委和世界银行联合会举办的“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为发端,物流业进入快速启动期。鉴于社会和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加,设置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编号110210W)由北京物资学院于2001年进行首次招生。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本科物流教育主要有物流管理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方向)等;硕士与博士的专业设置方向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管理与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工业工程等专业。 

1.2物流学科的交叉性和系统性 

物流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它的理论与方法是在综合多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同时,物流学科涉及区域政策法规、物流设施设备、企业人财物及自身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信息等七大功能要素等,呈现出很强的系统性。这种系统综合性还原了学科间本来的联系,消除了因学科划分过细而给学科理论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带来的影响。 

1.3物流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

物流学来源于人类的物流实践活动,是人类物流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纯粹空想思辩、形而上的玄学抽象结果。物流学科既包括基础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其基础研究也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物流学是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我们应对物流性质、规律进行纯理论研究,认识本质,探索规律;物流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学科,我们应对物流的经营服务等诸多实际问题进行研究,解决物流实际工作中提出的具体技术问题,具有可操作性。

2、物流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

2.1物流学科体系亟待完善

虽然我国物流专业的社会需求非常迫切,但是物流学科设立的理论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引进的一些国外理论和教材的本土化程度低,对我国物流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新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从理论体系和办学条件方面对物流学科体系进行全面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教育、人才培养起到指导作用。 

2.2物流专业建设有待加强

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及时更新,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原理的解释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更缺乏实践性、操作性教学环节,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物流实践知识和经验,而且要求学校必须具备必要的物流实验室和现场实习条件。由于经费不足和教学设施及条件所限,大多数高校在物流实验室建设方面欠账较多,导致学生掌握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远远不够。

2.3物流专业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在物流人才教育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一批物流专业人才,但无论从物流人才的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物流专业师资严重匮乏,缺乏高水平的精品教材;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落后;教学缺少实践环节,使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我国物流教育的师资主要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物流管理专业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南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3、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与课程模块化设置

3.1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

3.1.1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与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以物流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重塑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

3.1.2坚持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的原则。必须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同时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

3.1.3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与整合性原则。在课程设置时不能局限于专业本身,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要吸收教师参与变革的讨论与修订工作,扩大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 

3.2课程模块化设置

专业课程模块化即按职业岗位群及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根据必须、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对有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化既是突出高校教育实践性的要求,也是实现课程体积小型化的基本手段。 

3.2.1.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结构 

(1)基础理论模块。对所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对保留课程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根据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自由地组合成各种课程群;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行业技能提高上来。 

(2)行业技能模块。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行业技能模块应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校内的实验课、校外的社会调查课、实习课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与之对应的社会行业特征,努力使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训练和实践,真正提高就业能力。 

(3)学科前沿信息模块。系统地把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的着眼点是通过学科前沿信息的介绍,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这些信息中的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

3.2.2.三类模块的课程设置 

(1)基础理论模块类课程。该模块包括3个课程群: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与道德等课程为主的公共政治课课程群,二是以物流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文写作为主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三是以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概论;商品学;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法律与法规、电子商务概论等为主的不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课程群。前两个课程群构成公共课模块,第三个课程群构成基础课模块。 

(2)行业实践模块类课程。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陈式,在广泛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由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聘请社会各有关行业的专家参加,共同拟定和设计行业实践模块类课程。以某一类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种能力为具体内容,而不是以课程名称为内容。每3-4种行业技能或能力为一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大小不等,完全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如海关法律制度、报关专业技能、国际贸易可以构成一个模块。 

(3)学科前沿模块类课程。学科前沿模块类的课程,主要是介绍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的发展水平。该类模块的课程内容一般比较短小,每一个内容只作概括性介绍。

参考文献:

[1] 周江华,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水运,2003,12.

[2] 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商业经济文萃.2004(10).

[3] 黄江丽. 浅谈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 现代教育科学,2006,(3) .

[4] 黄河.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问题的探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