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是会有回报的

之前的短文里,我聊了各种关于大学的话题,关于学生社团,关于宿舍关系,关于周末舞会……似乎在大学里,就没有上课和考试似的。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大学和中学的一大不同,在于除了学习和考试之外的空间更为广阔和丰富多彩;而另一大不同,就是学习的方法和考试的意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中学生的心声。但对于大学生,情况却大有不同。

在我的经验里,通常有三种学生会在大学里继续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斗志(特指对本专业),并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一是完美主义者,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尖子生,考个第二名都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所以有强大的惯性会推着他们继续努力学习;二是家境比较贫寒的同学,拿到奖学金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他们很清醒地认识到很多人能从家庭社会资源方面得到有力的帮助,这未必公平,却是残酷的事实,那么,“好成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可控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对专业具有发自内心的热情的人,与前两种不同,这种人往往在中学时成绩平平,不过那只是因为他们对那时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而在大学里接触喜爱的学科之后,他们就会进入“无敌”状态,爆发出超级战斗力。

而除此之外的大多数人,在大学里对于分数和成绩变得不是太敏感,尤其是在非名牌大学,这种现象恐怕会更突出一些。当年就有“校园谚语”,叫做“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我记得曾经见过报纸上有文章对这一“消极思想”大张挞伐。不过抛开那点故意为之的玩世不恭,这句话却也并不是全无道理。

以我自己为例吧,我记得我们市场营销专业有十几门课程,除了作为公共课的英语、大学语文和政治课之外,还有微积分、线性代数、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珠算、Basic语言、商品地理学、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管理学原理、证券知识、谈判和推销、广告学、市场调查等等。印象里,好像除了大学语文之外,我没有哪一门的成绩算得上是名列前茅,尤其是我深恶痛绝的数学。我本以为已经永远告别了可恶的三角函数(高三时有一段时间我看见sin和cos就想发疯),却不料在大一时就碰见了更可十白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当时我就崩溃了,这两门课好像都是六十分出头的水平。三年大专我大概拿过一次三等奖学金,不过也从没补考过,由此可见我的成绩算不上多么鼓舞人心。

那时我总想起王朔在《动物凶猛》里所说的——“我感激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记的无用的知识”。对,就是这个短语,“注定要忘记的无用的知识”,我那时就是这样看待这些我不感兴趣的课程。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除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在我的脑海里没有留下丝毫印记之外,而其他的知识,竟然或多或少都证明了它们的价值。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至少让我知道什么是“机会成本”,什么是“边际效用”,什么是“马太效应”,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是些什么人,这让我在阅读报纸杂志的经济版时,不至于啥也不懂。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关于“机会成本”:当你做出一种选择时,被放弃的另一种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老师举的例子非常通俗易懂:有的人在自己家的房子里开小卖部,认为这样不用交房租,没有成本。错!这间房子出租的话能够月租500元,那么自己开店的机会成本就是每个月500元,如果每个月的账面利润没有超过500元,你就亏了!

学管理学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关于“泰勒制”的学习笔记,发表在了《商学院学报》上,也就因为写了这篇文章,我至今还记得美国工程师F.W.泰勒在20世纪初的开创性研究,他创立了“科学管理体系”,被认为是现代管理科学的起点。若干年后,我跟一位来自深圳的老总大侃泰勒,他一时兴起认定我非常适合成为企业管理培训师,力邀我加盟他的公司。

因为学过Basic语言,我这么一个理科白痴,好歹能大致明白程序员从事的编程工作是怎么回事。因为学过统计学,我能理解电视新闻里说房价“同比”涨了百分之多少、“环比”涨了百分之多少是什么意思。因为学过广告学,我懂得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是一回事,还有“CI策划”和“企业文化”大概有些什么内容。因为学过谈判和推销,我学会了应该怎么打领带,进门前要先轻敲门;还有,与人对话时要有礼貌地看着对方双眉之间的位置,这样既不会让人觉得你没在听,也不至于盯着对方的眼睛,让人感觉有敌意。

最令我心有戚戚的是当年的商品学,回头来看,简直是一本生活宝典啊!就是通过它,我学会了中国酒分为白酒、黄酒、果酒和啤酒,白酒里又分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米香型、兼香型……还有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品的分布,如今我去各地出差,经常显摆一下对当地特产的知识,令当地朋友小小惊讶一下,颇能满足一点虚荣心。

所以说,我的观点是:在大学里,不管是因为不喜欢某专业,还是不喜欢某老师,学习不那么努力刻苦是可以理解的;但胡吃海玩以致挂科是不能接受的,无论如何那都是一种不名誉和不光彩;凡认真学习了的,都会得到好报,这好报可能就在三天以后,也可能要再过十几二十年。

编辑 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