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布局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 服装企业需要的服装专业人才是有创意、懂技术的人才,是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中职教学改革和创新,形成专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对接,培养模式与岗位能力对接,注重课程设置的整合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强化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是培养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复合型人才 培养途径

纺织服装产业是苏锡常地区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规模总量大,名牌名品数量多,呈现劳动密集型特色。面对苏州市确立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常熟服装产业将打造为服装研发、展示和交易“三大中心”,推动服装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和特色化转型升级。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决定本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目前职业教育新形势和发展要求,本文将从复合型人才的界定、专业岗位调研及人才培养途径三方面阐述个人观点。

一、复合型人才的界定

就服装专业而言,较为准确地表述复合型人才之内涵,需从三个层次阐明。

其一,什么是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广阔专业知识和广泛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行业中俗称为一专多能的“灰领”人才。

其二,什么是“灰领”人才?

灰领是既有比较高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对于企业设计师、工艺师、规划员、营销员、品质员等岗位来说,“灰领”的任务是确定“HOW”的问题,他们的职责是决定如何做,如何满足客户需求。

其三,什么是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

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是指能将个人观点、对市场的感知及设计基本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服装设计人才。个人观点体现了设计师独特的风格和通过时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对市场的感知是对目前及未来服装市场需求的了解,它决定设计师能否紧贴市场,设计师个人对时装的独到认识加上对市场潮流的认知,两者兼顾就能形成优秀的时装创意。当然,设计师要把自己的创意表达出来,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包括色彩搭配、绘画能力、面料选择,懂得人体结构及外形轮廓的形象等。设计者不仅要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还要关注设计对象与人的关系,更要关注现代社会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的发展动向,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生活观念及方式的产品,这就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更趋向全面、综合、立体化,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将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要需求。

二、本地区人才需求调查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常熟服装已成为本地区主要支柱产业,2013年度实现产值600多亿元。该地区拥有服装服饰企业约5000余家,拥有规模以上服装企业150余家。如波司登、阿仕顿、龙达飞、千仞岗、百成汇、龙达飞、九鹿王、忠鑫织造等规模型企业不断优化升级,不仅对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对服装辅助设计、制版打样、生产管理、服饰导购、技术操作等岗位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2014年常熟地区服装设计师助理需求达150名,制版打样岗位需求达200余名,服饰导购岗位需求482名,技术操作岗位的用工需求可达1万余名。因此,培养一大批“懂设计、能实战”,特别是精通服装款式设计、CAD制板、服装陈列、工艺裁剪等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由于本地区复合型服装人才紧缺,导致“洋学院”接踵而至,纷纷抢滩国内服装教育市场,如上海东华大学引进新加坡莱佛士集团旗下的拉萨尔学院、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等,在服装人才教育市场中掀起了一股“洋学院”的热潮。这不能不说是对国内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匮乏的一种间接反映,极大地引发我们对国内服装设计教育的反思。

三、如何培养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

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于学生就业。

面对当前职教特点和发展趋势,服装专业专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现代服装专业设计教学改革和创新。我个人认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直接体现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培养学习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1.注重课程设置的整合性

服装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学科发展趋势已不能满足于狭义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积累,强调设计因素的丰富性,通过探寻并揭示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纵横交织的复杂性阐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建立一种极富感性领悟和理性思辨的设计思维模式。这就决定了课程设置要一体化、整合化。如果说课程的相互穿插、渗透是塔基,是初级阶段,那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便是塔尖,是高级阶段,只有在前者的基础上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将来涉足其他服装相关领域奠定基础。然而,我国学科之间的分类比较明确、孤立,造成学生很难横向发展。如服装设计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很有可能会涉及相关面料设计、服饰品设计、图案设计等边缘性课程,这是因为学习的课程是服装设计,各门课程比较孤立,学生无法在面料、服饰品、图案设计等方面继续发展只好转到服装设计上,长此以往,无形中扼杀学生在面料、服饰品、图案设计等方面的特长。由此可见,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要完善专业理论性课程、造型基础课程、添加综合创作实践课程。专业理论性课程包括: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社会学、服装心理学、服装经济学、服装商品学、服装文化学、服饰色彩学、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机械等;造型基础课有:素描、色彩、速写、时装画、人体解剖学、图案,三大构成做到专业基础知识面宽,使学生在各方面有广泛涉猎。尤其添加综合创作实践课是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教学组织由设计方案制定、方案策划与制作、数码影像等新媒体艺术的运用,实现样板制作、成衣表演与展示,它涉及范围广,是艺术观念、知识、技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与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是服装设计课题应该具有的特征。如我们在进行一个主题设计时,首先要让学生进入状态,通过查资料、欣赏图片、调研市场,以当代文化、艺术、社会、技术为背景结合流行色从事材料研究。其次进行面料设计、款式设计、效果图表现,最后实现版样、样衣制作、成衣表演与展示、广告营销,全部过程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创造性、艺术性、灵活性、整合性与渗透性。

2.注重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服装设计教育除了教会学生基本功之外,最关键是激发学生创作激情和欲望,引导他们关注服装与现代生活、服装与文化背景、服装与当代艺术的联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连接起来,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服装的各元素表达出来,成为时装潮流的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我们对学生的训练没有固定程式,更多的是倾听、诱导,及时给出指导建议。从学生最后的作品可以看出,虽然是同一主题,但作品表现各有特点、各有方向,没有雷同。因为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从不同切入点引导他们向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研究并利用“新式”传授法,广泛应用于实训教学,其中课例《面料肌理》,教师通过学优生带动、中等生互动、后进生推动的教学手段,分层次研究和掌握面料规格、质地和组织等特性知识,提升全体学生对设计的敏锐感和洞察力。

而传统设计课教学大多数是老师讲解理论、技法,并拿出示范作品进行展示,然后布置作业,最后学生做作业,老师巡回辅导,结果是学生作业没有想法,有太多雷同,这种单一传授的倾注式教学模式,即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讲解演示,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由此,注重方法的互动,侧重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向。

3.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根植于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要新要反映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以及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试图把学生培训成为善于思考变化的一个角色,一个有能力、有方法在设计领域进行职业设计的个体。对五年制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我们首先从11级服设班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实践性尝试,在教学内容上,吸取国外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最新成果“法国主题教学法”,它是对既定主题进行研究、发展而逐渐完成设计、创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主题教学中,主题由教师、企业经过充分调研,并结合日常生活、市场需求、流行趋势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主题确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经过反复研究、梯次发展的过程,最终完成该主题的创作。

我们在与当地九鹿王服饰有限公司协调的框架下,把“法国主题教学法”引入教学中,并利用网上市场调研拓展教育途径,丰富设计素材,学生在企业文化、给定商品服务对象的前提下进行羽绒服系列设计,为期两个月的主题设计课程紧张而顺利地结束了,企业对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通过版样实现了样衣制作,后来在企业服装展销会上被客户看中了,直接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这一实验性探索获得的经验为我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我们的教学要跟踪最前沿的艺术教改动态和市场需求动态,及时充实、更新教育内容,体现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4.注重校企双方的对接性

专业教师与企业联系相当紧密,经常与企业进行课题和项目合作,并根据教学需要邀请行业中的专业人士给学生授课,使学生能接受到最新、最快、最全面、最权威的专业知识及行业动态,加强企校之间的联系,既给企业注入新理念和活力,又给学校带来行业中的最新动态。

2012年以来,学校开设了《企业服饰设计与工艺》、《服装展示》等企业项目化课程,成了我校引入企业课程进校园的成功典范,此教学工厂、企业展示厅按照波司登生产模式、销售门店标准设计而建,是全国生产管理规范化的样板,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波司登教学工厂及展示实训室既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场所,又是学生认知学习、设计研发、技能训练的专用教室,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摇篮。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我所提的以上几点仅仅是其中几个方面,加上实践时间比较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邹曙光.服装专业口径教学模式的设想与探索.服装设计师,2001(10).

[2]卢现祥.经济学专业特色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3.

[3]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男外套设计·制板·工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