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的建设研究

[摘要]根据当前经贸发展形势,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应积极探索和制定适合独立学院的外贸实务类课程体系。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目前高校课程规划的统一性、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整理优化与协调,减少课程重复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浪费等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外贸从业人员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接着提出了构建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的思路,在分析当前外贸实务类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相关课程群建设策略。

[关键词]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资源整合;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51-03

一、构建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的意义

笔者的课题组对多家外贸企业用人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外贸从业人员的岗位群主要体现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国际商务岗位群,此类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为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市场营销推广以及进出口业务单据操作能力,具体岗位主要为外贸企业和生产性企业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及外贸跟单员。与之对应,企业建议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商品学、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第二大类为外贸操作岗位群,此类岗位群侧重于从业人员的外贸制单、报关报检、货运代理、国际货物通关和运输等手续办理的基本技能,具体崗位主要为外贸企业、报关企业、国际货代公司、国际物流企业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及国际货代员。与之对应,企业建议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货代营销、货代实务、报关报检实务操作。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存在具体的需求,因此建议开设的课程较为实用化。例如外贸单证实务、外贸函电反映了企业对制单、磋商能力的高要求;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反映了企业对国贸专业毕业生掌握报关、报检技能的要求。企业表示希望高校在更实用的课程上加大资源投入。

根据当前经贸发展形势,我国外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朝着高素质技能型方向发展,具备较过硬外贸核心技能,如商务谈判能力、跟单能力、报关报检能力、订舱能力的人员,能够在企业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既有扎实的外贸理论分析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外贸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生。国贸专业的外贸类课程体系直接决定着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及技能,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独立学院应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制定适合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体系。

二、构建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的思路

课程群是由存在横向内在联系又具有纵向连贯关系的若干门独立课程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目前高校课程规划的统一性、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整理优化与协调,减少课程重复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浪费等问题。

首先应根据现实师资力量设计好课程群的规模,根据笔者对独立学院国贸类专业的师资情况调研发现,课程群内课程一般设定为3—6门课程,结合对外贸从业岗位群核心课程的分析,以及现有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由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进出口贸易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等6门课程构成,课程群内的 6 门课程都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实务类课程,它形成了“4+2”的课程体系,“4”是指四门基础实务理论课程,“2”是指两门实践应用课程。其中,“国际贸易实务”作为课程群的核心课程,是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系统性地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内容及合同订立和履行的基本环节和流程进行了介绍;“外贸英语函电”是“国际贸易实务”的英语应用,讲述外贸交往各环节所涉及的商务信函应该如何进行规范的英文表达,在加深对外贸各环节的认识之余,提升商务英语运用表达能力;“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实务”的细化,就后者中涉及的货款支付进行更加系统的介绍;“国际贸易单证”是外贸交易中单据缮制部分的专项学习,旨在提升学生单据填制技能;“进出口贸易操作实训”及“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两门实践应用课程是其他课程的后续综合实训课程,以纸质和软件结合方式让学生将之前学习的实务理论综合性地应用于进出口交易之中,进行综合模拟操作。外贸实务类课程群内课程能培养学生外贸操作技能,各课程之间在内容及实训环节上的联系性,如表1所示。其中,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为外贸实务理论课程,对学生外贸操作技能的培养起知识铺垫作用,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进出口贸易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为综合实践应用课程,以纸质和软件结合方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外贸操作,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外贸实际操作技能、商务英语应用技能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三、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之间衔接性差,内容重复率较高

以国贸实务的重点内容提单为例,不仅在国贸实务课程中会有2至4课时的实践练习,在报关实务、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等其他课程也会有该内容的专门实训学时,这样就会导致教学内容重复,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尽管独立学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推广,教师授课中也加大了在实务类课程中实践实训环节的设计,例如纸质单据的制作、外贸软件上机实训等,但对于国贸实务、国际结算、国贸单证等实务基础类课程,仍然以传统讲授模式为主,且由于教师不同的教学水平态度,各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展状况也不一致。实践课程的设置、组织往往需要耗费较大精力。这使得有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实训学时安排上过少,不足总学时的1/3,实验实训环节的随意性较大。

(三)教师大多缺乏外贸实战经验

多数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外贸从业经验。有些教师虽然有过外贸工作经历,但外贸流程的变动性很大,其经历已经很难跟上最新的实践操作。同时,由于牵涉到公司的商业秘密,现任教师想找一家外贸企业见习的难度也很大,最终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

(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课程群建设取得成效与否,取决于学生能否通过课程群的学习,提升知识掌握、应用能力。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点缺乏深入研究的兴趣,不能及时完成实践类或自主调研类作业或任务,在课堂、机房的实训操作中抄袭成风,能够一步步调研、分析、计算、查阅,最终完成实训任务的学生不到1/5。同时,考试临时抱佛脚型学生居多,导致“考试应急,考后忘光”,学生未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更无法建立起课程之间的联系,为课程群整合教学资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基于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课程资源,对课程群内课程进行整体规划

各独立学院的课程资源整合应考虑到自身所处区域的经贸发展特点,以笔者就职高校所在北部湾经济区域为例,应从港口经济及东盟自贸区经贸合作背景出发,结合国贸专业毕业生主体就职的中小企业角度,以培养学生的外经贸应用能力为主线,对外贸实务类课程群中的课程进行梳理,明确各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就课程内容重难点划分、重复交叉内容整合、相关课程的实践方案设计及承接、教学设备的合作及应用、教材的选取等方面开展建设,以此实现课程资源整合优化,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的课程体系。

(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课堂、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

在确立与行业能力培养相接轨的外贸实务类课程群之后,需要在实务基础理论类与实训类课程中展开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利用好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形成课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有机统一。比如进行连续性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做到循序渐进。大一通过参观、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对外贸行业、经贸形势有所了解;大二大三,根据外贸课程内容進行专业类实践活动,如纸质单据及电子单据结合的形式,单一流程演练与全景实训结合的形式,达到全方位提升学生外贸实操技能的目的;大三后期及大四,通过假期实践、毕业实习,开展提高全面能力的综合演练。由此,通过课堂、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国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除此之外,在课程群建设中,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渐实现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及创新性教学任务,如任务驱动法,即布置任务、课后准备以及课堂分享等,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加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同时,保证实训内容、实验软件、实训手段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三)组建优质课程群教学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课程群建设需要由主持人作为总负责人,对整个课程群进行设计、规划、组织、协调,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作为团队成员需要互相配合,每门课程配备2—3名教师,每位教师可讲述多门课程,并轮流讲授不同的课程,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群的整体认识,实现课程之间的衔接。针对实务类课程群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团队中应保证一定比例的具备涉外企业从业背景的外聘教师,负责学生的校外实习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需加强对院聘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积极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教学专题研讨活动等,通过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团队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同时,需要加强教学管理与监督,完善奖惩机制,对教学团队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可通过年度考核、活动经费倾斜等方式给予肯定和必要奖励;对于照本宣科、不思进取的教师可以劝退出教学团队。

(四)完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课程群建设中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优化合理的考核体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首先,考试形式可实现多样化,除笔试之外,可加入口试、课堂讨论、上机操作、实验报告、小组方案等。考核的内容除了对关键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之外,可增加一些创造性选题。比如,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匹配,在课程的前半段,教师以学生对产品的设计、对合同条款的撰写成果作为考察对象,以此了解学生对货物买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程的后半段,以提单、保单、装箱单、发票、汇票等单据的缮制成果进行考核,与后半段单据教学内容相吻合;期末闭卷考试主要以案例分析、选择、计算等形式考核相关需要记忆及理解的知识点。这样,通过三部分综合的评定方式(各部分比重分别为30%、30%、40%),促使学生在课堂内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课后主动完成任务,有利于督促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考前临时抱佛脚。

[参考文献]

[1]张照玉.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 科教文汇,2013(10).

[2]童伟伟. 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与实施探讨[J].科教导刊,2011(10).

[3]李蕊.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5).

[4]方丽,毛小明. 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