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护理在放射检查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放射检查过程更为复杂、耗时,而患者多年龄偏大、体型肥胖且有多种合并症,增加了罹患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不适宜的体位可导致颅内压增高,神经、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因此,掌握一般体位下机体解剖、生理功能改变,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则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体位护理在放射检查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简要总结。

关键词: 体位; 体位护理; 放射检查

放射科作为综合性三甲医院前期重要工作的科室,其护理工作的责任和常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而体位护理又在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医护人员获取高水平影像资料,确保患者安全以及提供舒适环境的基础。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放射检查更为复杂、耗时,接受放射检查的人群多年龄偏大、体型肥胖且罹患多种合并症,从而增加了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等风险,体位改变也可导致颅内压增高以及神经、软组织的损伤。尤其针对老年、儿童和肥胖等弱势群体,综合考虑和准确摆放体位则可最大限度的降低体位并发症的发生。放射科护士应准确掌握仰卧位、截石位、侧卧位和俯卧位这四种一般体位下机体解剖、生理功能的改变,以及可能出现的神经、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

1 一般体位护理

1.1 仰卧位 仰卧位放射检查主要适用于需绝对卧床、年老体弱以及创伤等患者。正确的仰卧位可避免神经损伤,提高患者舒适度。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可预防臂丛神经拉伸,降低尺神经压力。头部和颈部置于同一水平可预防血管扭转引起的血流阻断以及神经纤维牵拉引起的臂丛神经损伤。需注意,四肢不应悬吊或垂于床缘,也不应置于患者躯干部。提倡不依赖性髋关节活动的臀部活动。创伤患者在放射检查过程中应尽量不予移动。

仰卧位时身体受力点包括枕部、肩胛部、胸椎,鹰嘴、骶骨以及足跟骨。在这些压力点进行适当的海绵垫填充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损伤风险。Strausfogel S [2]等发现长时间的放射检查过程中,压力点的按摩和轻微体位改变可降低脱发风险。此外,在背部或膝盖下放置枕头可降低骶骨压力,缓解下背部疼痛症状。

仰卧位可观察患者呼吸状态,同时也增加了吸入性危险因素。仰卧位时自发性通气、血液回流均增加。当头部低于心脏水平时以上表现将更为显著,而头部稍微上抬即可降低呼吸做功,增加肺容量,提高呼吸动力。

1.2 截石位 截石位主要用于直肠、妇科和泌尿系统的放射检查。其躯干部及上肢类似于仰卧位,髋关节屈曲小于90°,双膝稍微弯曲。两腿放在支腿架上,之间可填充适当的海绵软垫以免腿部受压。

截石位主要受力点为肩胛骨、骶尾骨、足跟骨和腰椎。截石位可引起腓总神经损伤,且在老年低血压、周围血管疾病、检查时间>2h的患者中损伤可能性更大。将海绵软垫等填充物置于双侧腓骨外侧面则可预防以上损伤。截石位引起的股神经损伤和腰骶丛损伤常常继发于髋关节的过度外展。指端脉搏血氧仪监测可以协助评估下肢血流灌注情况。然而需注意的是,脉搏血氧仪显示的饱和度降低是血流低灌注的晚期表现。

截石位可引起机体的生理功能显著变化。下肢抬高可增加回心血量,进而增加前负荷、心输出量和颅内血液灌流,同时也会影响远端肢体的血流灌注。因此,血管疾病患者下肢远端血流灌注可能降低,尤其是在腿部或臀部极度弯曲体位下。此外,终止截石位于仰卧位状态时,由于前负荷、心输出量的降低则可诱发低血压。

1.3 侧卧位 侧卧位主要用于颅骨、脊柱、盆骨、髋关节、股骨头、股骨颈、腹盆腔、颈胸交界处等部位的成像检查,也可作为直立或坐位障碍患者的放射检查体位。侧卧位是一种重要的体格检查体位,患者右(左)侧卧位,具体体位要点:躯干侧卧,右(左)下肢伸直,左(右)下肢屈曲放于检查床上。

侧卧位的正确摆放在预防损伤中至关重要。侧卧位主要的受力点包括肩、骨盆、股骨大转子以及双侧膝关节。侧卧位头部侧弯可能导致胸长神经牵拉引起颈部损伤,这在关节炎患者中更为危险[2]。此外,还应确认眼部和外耳免受压力,耳廓应避免反叠受压以避免组织损伤[2]。避免臂丛神经压缩损伤也很重要,可在腋下填充海绵软物或腋窝卷以降低臂丛神经、肩胛上神经以及血管压力。腋窝卷置于受力侧的腋窝尾端胸廓下,以协助胸壁支撑整个胸部重量。此外,还应密切监控受力侧手臂脉搏,将脉搏血氧仪置于受力侧手臂可早期发现血管受压和静脉怒张。受力侧的腋动脉受压可引起血压降低或脉搏微弱,此时应积极评估压缩情况并及早补救。为避免骨性突起部位之间压力过大,可用枕头或填充物置于膝关节之间,同时保持受力侧稍微弯曲也可预防牵拉引起的损伤。

1.4 俯卧位 俯卧位主要是用于婴幼儿腹部、肘关节、脊柱、膝关节及髌骨的放射检查。患者腹部向下俯卧,头偏向一侧,两臂置于头部或身体两侧,保持屈曲角度<90°,双下肢稍微弯曲,胸壁下、膝关节、髋部及踝关节处可填充海绵软物[2]。 俯卧位主要的受力点包括眼部,鼻、髂嵴,乳房,男性生殖器,膝关节,足部和胸壁,可在这些部位放置填充物以免软组织损伤。患者手臂置于身体两侧,避免手臂伸展>90°可避免臂丛神经损伤。此外,肘关节处放置填充物可保护尺神经。

俯卧位可引起颈部、眼睛、臂丛神经、尺神经和软组织损伤。应时刻保持头部和颈部在同一轴线上。当出现头晕、视力改变或头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则表明血管或神经损伤前征兆。由于颈部解剖结构复杂,极易引起神经、血管、器官、椎体等损伤,因此积极评估患者头部感觉及功能改变则至关重要。

2 放射检查体位并发症

2.1 呼吸系统并发症 体位改变可显著影响呼吸功能。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气道、肺泡和胸壁等。肺通气依赖于呼吸肌、肺与胸壁的顺应性。在吸气过程中,膈肌收缩引起腹部脏器下移,肋骨向外、向上抬高[3]。压迫胸腹部的体位可增加呼吸做功。头低足高位也可显著增加呼吸做功。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如脊柱侧凸,在摆放体位过程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应引起格外注意。

2.2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体位改变可引起神经体液、激素水平改变从而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具有心血管高危因素人群,体位的影响至关重要。心脏前负荷(容量负荷)、收缩力以及后负荷(压力负荷)均可影响每搏输出量[3],而体位改变可显著影响心脏前、后负荷,从而引起心输出量改变。

前负荷是调控心输出量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无神经、体液因素参与下,心脏通过Frank-Starling机制调节心输出量。该机制也可解释体位变化如仰卧位至直立位时心脏搏出量的变化。因此,体位变化可改变回心血量从而影响心输出量[3]。后负荷是指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后负荷增加可抵消心脏收缩功效并降低心输出量。俯卧位等可增加心脏后负荷的体位可降低心脏输出量[3]。

压力感受器的生理功能是维持动脉血压稳定。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可感受动脉压力快速变化。当动脉压迅速增加,压力感受器可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并降低心率、扩张静脉和小动脉。体位的突然改变可通过影响血压从而触发压力感受器反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具有心血管高危因素人群护理中,放射科护士应渐进性的改变患者体位,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压力感受性的刺激。

2.3 颅内压增高 接受镇静剂治疗或创伤患者在放射科中相当普遍。创伤以及各类镇静、麻醉剂均可影响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影响脑血流灌注,并提高颅内压(ICP)增高的风险。因此,体位对颅内压的影响可能被放大。颅内容量相对恒定,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三者共同维持ICP在正常范围内,任何改变均可引起ICP的改变。阻碍脑静脉回流的体位改变可增加ICP、降低脑血流量并增加眼压。头部向下体位可增加ICP,可能是由于颈静脉流出量相对降低所致。因此,在ICP增加风险的患者中,如头部外伤、脑积水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均应避免头下型放射检查体位。

2.4 软组织损伤 骨性突出与皮肤之间压力增加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损伤程度取决于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当作用于组织的压力超过终末小动脉压力,组织血流量则降低。围手术期注册护士协会(ARON)建议作用与软组织的压力不应超过32mmHg。毛细血管闭塞可降低组织供氧量、营养物质以及淋巴液回流。此外,有害代谢产物可导致组织水肿、酸中毒并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最终导致更多的血管闭塞。低血压、活动受限、意识水平降低以及药物(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组织损伤。例如,瘫痪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肢体感觉功能降低以及阿片类药物治疗均可增加压力引起的组织损伤风险,因此放射科护士必须正确评估可能引起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提前作出预防措施。特别是在已进行麻醉处理的患者中,更应该了解各种麻醉形式下可能存在的潜在损伤,以降低患者病痛和局部组织压力。

2.5 周围神经损伤 局部牵拉、压缩和缺血均可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常可在数分钟内出现症状[2],但其确切机制尚未阐明。因此,掌握神经损伤的风险因素至关重要。放射科护士应该意识到易发生神经损伤的部位,并避免牵拉、压缩以及可能神经组织缺血的体位,尤其是针对肥胖、老年、婴幼儿、意识障碍、糖尿病、营养障碍、血管疾病、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慢性损伤性疾病和神经肌肉疾病等患者。

3 结论

随着放射影像诊断的发展,放射科护理单元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简到全[4]。为满足放射科设备快速发展、更新的需要,规范化的分层次培训,可显著提高放射科护士的专科业务水平、护理质量等[5]。放射科护士应熟练掌握放射护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其中放射检查的体位摆放就是面临的重要问题。综合考虑患者疾病种类、身体状况、年龄情况等,从而进行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护理操作,在显著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医院放射诊断的质量,进而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歆理,王玉玲,曾莉.三甲医院放射科护理工作策略初探[J].现代医学影像学,2012,21(5):343-344.

[2]Strausfogel S. Natural beauty. Healthy hair growth: Why hair gets thin and how vitamins, massage, and products can help[J]. Better Nutrition, 2011,73(2): 36.

[3]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M]. Philadelphia, PA: Elsevier Saunders.2010.

[4] 王明菊,熊坤林,卢蓉,等.放射影像诊断检查护理在职培训难点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0):128-128.

[5] 李雪,王明菊,赵丽,等.放射诊断在职护士综合能力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重庆医学, 2012, 41(32): 3456-3457.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