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联合使用对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研究针刺与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联合应用对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2例,将给予常规现代康复医学治疗的26例设为A组,将给予针刺+现代康复医学治疗的26例设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 治疗后,B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且B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现代康复医学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7..02

脑卒中在临床中非常多见,且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依然会存在很多的功能性障碍,因此,除了有效的治疗方式,治疗期间的康复功能训练也至关重要[1]。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针刺与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联合应用对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并于下文中作出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2例,将给予现代康复医学治疗的26例设为A组,将给予针刺+现代康复医学治疗的26例设为B组,A组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44~74岁,平均(58.12±5.45)岁;B组患者男13例,女13例;年龄45~75岁,平均(59.06±6.01)岁;此次研究已得我院伦理委员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已签字认可;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深入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实施常规治疗,内容有改善循环、控制颅内压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在此基上A组给予现代康复医学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维持关节活动度,体位转移,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良肢位摆放方面,让患者肢体处于正常功能体位,将患侧肩关节往外旋,肘关节处伸展位,内收髋关节、再内旋,对膝关节进行轻微屈曲以及踝关节背屈等;体位转移先由卧位,向坐位,再由坐位转为站立位;关节活动度方面,指导患者以健侧的肢体合理带动患侧关节做适当运动;衡训练应注重躯干的侧曲与旋转,并适当步行和上下楼梯,所有训练每天进行1次,在家属及治疗师陪同下进行,持续训练1个月。B组患者于A组现代康复医学基础上再给予针刺治疗,具体为:取患者偏瘫对侧的头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及患侧肢体的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位,若吞咽及言语障碍加廉泉、旁廉泉,意识障碍加百会、四神冲等,以平补平泻法行针,1次/d,持续治疗1个月。

1.3 指标观察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HISS)对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内容包括意识、肢体运动、感觉及语言,总分为45分,总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就越严重。评疗效评定标准为:患者的NHISS评分降低91%以为显效;NHISS评分降低30%以上为有效;NHISS评分降低在18%以下甚至上升为无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录入到SPSS 19.0统计软件中,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代表。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后,B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明显。如表1所示。

2.2 比较两组NHISS评分

治疗后,B组患者的NHISS评分(11.36±2.15)分明显低于A组的(19.46±3.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明显。

3 讨 论

脑卒中是临床中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类疾病,且多数治疗后还存在肢体和神经功能方面的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对于这类患者临床多药物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为主,通过康复治疗对患者的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特改善,但是单纯采用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见效较慢。而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发病原因是气血逆乱、阴阳失调,因此,可以通过针刺达到扶正祛邪、疏经通络、调和阴阳的目的,并对患者的气血逆乱症状进行纠正,可有效改善其机体侧支循环与脑血流,提升患者的運动功能[2]。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后,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NHISS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现代康复医学治疗用于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治疗中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和运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果志霞.脑卒中偏瘫分期针刺结合三级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6):79-80.

[2] 范秋玉,刘 巍,李 岩.脑卒中患者经中医针刺治疗后各项功能康复的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8,16(01):100-101.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