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伦理教育与3R原则在医学院校实施情况的探究

[摘要] 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进步及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回顾了实验动物伦理和3R原则的发展,阐述了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在分析了当前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现状的情况下,提出了医学院校应该通过增加实验动物伦理方面相关课程,强化学生实验教学动手能力,多途径宣传实验动物伦理知识,培训实验指导教师以身作则等方法和手段,提高医学生对待实验动物的态度和观点,激发医学生对生命的尊敬和爱护,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 实验动物;伦理教育;3R原则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2(c)-0120-02

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中所采取的必要手段,对于推动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用于教学和科研的实验动物超过2 000万只[1]。在大量实验动物为人类的健康付出自己生命的同时,关于实验动物的伦理教育也越来越多地被融入到医学院校动物实验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来。对待实验动物的观点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

1 实验动物伦理的发展

1966年,美国最先出台了关于实验动物福利的法律《动物福利法》,随后许多国家(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菲律宾)都陆续出台了针对实验动物福利的立法,规范了对实验动物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我国首部关于实验动物的文件是1988年颁布实施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实验动物伦理得到了较快发展,2001年11月修订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并将动物福利首次列入法律条文,之后我国科技部相继颁发了《实验动物发展的若干意见》《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辦法》等规定[2]。2006年9月颁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专业化的关于动物伦理和福利的政府性文件。这些条例和方法等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动物实验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法制化管理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9年,英国学者首先在《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一书中提出了3R原则,3R为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三个词语的英文首字母。其中“替代原则”是指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其他方法取代或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减少原则”是指在保证实验数据收集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少的使用实验动物,或者在实验动物量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得收集实验数据。“优化原则”是指在保证动物实验结果可靠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以减少给动物造成的不安或疼痛[1]。3R原则被认为是解决动物实验和其引发的伦理冲突的可行性方案。既没有完全否定动物实验的必要性,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实验动物生命的尊重。

2 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实验动物是专门培育供实验用的动物,主要指作为医学、药学、生物学、兽医学等的科研、教学、医疗、鉴定、诊断、生物制品制造等需要为目的而驯养、繁殖、育成的动物。实验动物有别与普通动物之处在于,实验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是在人为创造的环境中度过。为实验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是科学实验和人文精神的双重要求。①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是动物实验结果可重复的基本前提。只有身心健康的实验动物才能称之为标准化实验动物,很难想象生活在非良好环境下的实验动物会有正常的生长发育。当实验动物的各项生理机能并不能正常发挥的情况下,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亦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除了给实验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外,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将动物的痛苦降到最低。②实验动物并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工具,它们对人类的贡献应该得到认可。因此在使用实验动物进行实验的时候是否能够认真、严肃、科学的对待生命,是体现人类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也符合科学和伦理学发展的大方向。

3 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现状

国内很多学者对医学院校实验动物的伦理教育进行过问卷调查[3-5],虽然问卷调查中的题目略有不同,但也能够部分反映我国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现状。对北京4所医学院校的调查发现,有接近70%的医学生是在大学首次接受动物实验,并且认为活体动物实验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重要,但是有约50%的的医学生不能充分胜任实验操作[3]。对苏州市医学类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的医学生对于实验动物有关法律法规知道但不了解,约75%的医学生会有害怕心理而不敢接触实验动物[4]。对赣南医学院的医学生的调研发现,约60%的同学完全不了解动物实验的3R原则及实验动物的相关福利。8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单独设置实验动物保护及伦理相关的课程。此外,接近70%的医学生表示自己和周围同学在动物实验中偶尔存在非实验目的的伤害或虐待实验动物的行为[5]。

针对以上调研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建议如下:①增加关于实验动物伦理方面的相关课程,树立正确的使用实验动物的观念。由于很多学生对实验动物伦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了解,有些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因此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实验动物伦理相关课程。在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医学专业,此课程应该适当安排较多学时。而对于使用实验动物较少的医学专业,可以安排较少的学时或者在伦理课中适当增添实验动物伦理学的相关内容。同时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系统讲授3R原则、《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其他国家的动物平等运动、动物保护条例、动物福利发展史等理论知识及相应伦理的哲学思想,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合理而人道的使用实验动物的观念。

②加强医学生在动物实验教学中的动手能力的提升。学生应该在实验开始前做好预习工作。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动物的疼疼和惊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事先充分了解实验动物的生理特点,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如注射、取样、测量等。使得对动物身体的应激反应减少到最低。当对实验动物进行手术、解剖时,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有效的麻醉。当实验结束时,对实验动物尸体的处理应该按照人道原则实施处死。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杀死实验动物并妥善处理尸体。

③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实验动物伦理相关知识。针对许多医学生对于实验动物伦理的认知度偏低的情况,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积极宣传,普及实验动物伦理知识。此外相对常规的途径也可用于实验动物伦理宣传。如开展讲座、知识竞赛、宣传横幅、海报等。同时亦可以组织医学生参观学校的实验动物中心,培养医学生爱护、善待实验动物的思想观念。不少医学生对小动物都非常喜爱,视其为朋友,如饲养宠物和关心流浪的小动物。因此对于实验动物有本能的爱护意识。在动物实验中经常感到困惑,一方面实验需要对动物进行必要的操作,一方面有对实验动物存在恻隐之心。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等心理。对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知识的普及有利于疏导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④强化动物实验教师的人文教育,以身作则践行开展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动物实验教师对实验动物伦理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验动物的态度。因此,医学院校有必要对医学实验教学人员系统培训、宣传实验动物权利和相关伦理准则,使其能够认真执行3R原则,首先,对实验动物的用量作出统筹安排,可以将动物实验进行合并,有效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避免造成实验动物的浪费;其次,“虚拟动物实验”的发展已经使得一些活体动物实验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得以展现,达到代替作用;最后,通过在实验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观看教学视频等方法,达到优化实验程序,减少实验失败率的目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以身作则,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理念。

4 结语

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有特殊的职业伦理和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达到培养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医德高尚的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其今后成為一名拥有良好医德的医务工作者建立伦理和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劲松.实验动物的福利伦理与“3R”原则[J].河南医学研究,2015(8):64-65.

[2] 陈洁,喻婷,刘武,等.对我国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4(6):22-24.

[3] 鲁春丽,赵丽.从动物实验看医学院校生命伦理教育—基于北京四所医学院校医学生的问卷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525-528.

[4] 朱霄,张建康,周蕾,等.苏州市医学类学生对实验动物伦理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风,2017(18):232-233.

[5] 郑亚楠,常欣峰,李奕慧.医学生对实验动物伦理知晓情况的调查[J].医学与哲学,2016,37(15):31-33.

(收稿日期: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