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典阅读,,推进医学人文教育

【摘要】医学是一门科技、人文合一的科学。语言、药物、手术刀是医生的三大法宝。当前医务工作者医德失范导致医患冲突剧增,呼唤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博爱思想、积极进取精神和创新理念,无不体现了人类心灵的精华。在政府提倡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医务工作者更应该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品味感悟领会作品的医学人文精神,重构医学人文素养,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关键词】医学人文 文学作品 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J

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很强的科技、人文合一的科学。医疗关系的核心是医患关系,其内容是由技术性关系和非技术性关系构成的。在诊疗过程中,技术关系可精确检测病位、诊断病情,对症下药,而非技术关系中医者的道德、价值、文化、利益、法律观念亦对疗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对此做了最好的诠释。他的思想被认为是最早的医学人文主义纲领。医学人文学倡导、宣扬和维护人文精神,珍视“人”的概念,是医学传统中最为绵长深远的一脉,也是医学的实质和精髓。

《爱丁堡宣言》指出:“应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医生应是保健提供者、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要求医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学的任务就是理解“完整的病人”,而不是一具有问题的躯体,这是Downie于1991年在“Literature and medicine”一文中提出来。Cassell也认为:“医学人文学在理解疾病、生命与病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治疗方面有平衡技术的作用。”

中外医学人文教育丛览

医学人文学的教育模式建构应基于自然科学、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的高度融合,任何单一学科无法解决当代卫生保健难题。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国家兴起医学人文主义思潮。70~80年代,部分美国医学院把人文教育引入医学教育。40所美国南方医学院校的36所学校课程有所变更,以培养临床医学技能、与病人交流的态度和知识背景为重点。①宾夕法尼亚大学规定从1988年秋季起,学生一旦进入该医学院,就修习一门为期3个学期的必修课《门诊医学概论》,重点是在医院用非专业人员的口吻与病人交谈。迄今美国、德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20%~25%。英国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②英国莱斯特大学华维克医学院也于2000年1月开始为医学生开设文学与医学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医学生对健康与疾病相关经验和情绪的理解。英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15%左右。法国提倡医学院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的医生。而日本则要求医学生修满60分人文课程学分,以达到“全人”的医学教育。

我国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教育源远流长。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欲为大医,除医学知识外,还需涉猎五经三史、庄老诸子。这也就表明了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医生不仅需要医学知识,还需要构筑良好的道德修养及人文修养。以贯彻执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契机,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建设得到了重视和加强,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其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高校“九五”科研规划咨询报告选》一文中强调了人文社科学习在高校科研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秋芳发表了“文科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综合素质实践课:从理论到实践”等文章。虽然我国在人文教育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医学教育中长期偏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回归经典阅读,重构医学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是其在生活、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并内化为精神理念的综合表现。大学教育若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就没有太多机会和条件,去面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觉地树立道德观和价值观。奥斯勒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是这样说的:“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

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博爱思想、积极进取精神和创新理念,无不体现了人类心灵的精华,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芒,在人文精神的发展及推广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何为经典读物,即那些影响过历史和现实、经过时间的筛选,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作品。

在人文精神起源时,古希腊的诗人创作的《荷马史诗》和《神谱》等文学作品通过对古希腊神话的描述,展现了人类对自我价值研究的雏形。其中,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普罗米修斯是人文精神的绝佳体现。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教导人类,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他勇于献身,无惧于严酷的惩罚,也要盗取火种拯救人类。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也阐释了人类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探知自我,实现价值的思想。

经过古希腊思想的洗礼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又掀起了一场对人类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的革新。此时,人文主义精神变成了这场历史运动的核心。这个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著名文学家。在文艺复兴运动奠定的人文主义基础上,17、18世纪的欧洲又爆发了第二次思想革命—启蒙运动。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和封建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人文精神是贯穿于西方文学发展史的重要主题,是支撑西方文学走向繁荣的脊柱。人文主义的探索影响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及哲学家,引导他们写出了众多具有丰富时代意义的著作。

诺贝尔奖得主、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托尔斯泰的《伊万里奇之死》、肯·凯西的《飞跃疯人院》、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作品,拷问医生道德及社会面对传染病、衰老、死亡等的感受。涉医作品中有些是关于医者形象的,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inclair Lewis塑造的Arrowsmith,点燃许多年轻读者献身医学事业的热情。契诃夫的《第六病房》、Richard Selzer的《给年轻医生的信》等由既是医生又是作家所著的作品更能引起医生的共鸣。西方文学作品不仅宣扬了人文精神,更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经典力作。

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现象。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从先秦诸子到当代中国作家无不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民为贵”,“君子以厚德载物”,崇尚诗品、文品、人品的统一。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敬畏自然,追怀历史,感悟人生,歌颂英雄、亲情、友情、爱情,充满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重义轻利,珍惜心灵的自由,好学不倦。人们千古传诵屈原的《离骚》、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体现了社会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乐观精神。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著名的《大医精诚》中提出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即医术要“精”,医道要“诚”。总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经典阅读是一种文化传承,有着“教以化之”的传统。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王蒙在“想念真正的文学”中认为,真正的文学,发展人的思维与感受能力,丰富与提升情感,回答人生的种种疑难,激起巨大的精神波澜,满足灵魂的饥渴。读以前与读以后,人生的方向会有所区别。在政府提倡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医疗服务人员通过阅读经典,品味其情境,感悟其内在意蕴美,领会文学中所展示和表达的人文精神,让文学中的人文因子沉淀于内心世界,进而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及人文情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重构医学人文素养,阅读经典不失为一项良策。

(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应用语言学系教授;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资助项目“西方经典文学传承的医学人文精神探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SM201510025003)

【注释】

①《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8》,北京:高教出版社,2008年。

②General Medical Council, Tomorrow’s doctor: recommendations o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London, 1993.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