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

[摘要]文章从剖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个体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结合实践中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情况,对现阶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个体全面发展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个体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发展

[作者简介]冯莉媚(1980- ),女,四川都江堰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浙江杭州 200828)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053-02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当代教师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其职业道德遭遇到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探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路径。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行为规则。我国《教师法》和《教育法》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属于道德范畴,主要解决的是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几种工作关系及教师个体发展的问题。当前,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师资力量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显著,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改革的契机。随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利益表达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的逐步建立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高校教师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职业道德信念危机和信任危机。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是一定社会状况的反映,与社会机制的缺失和不完善相联系,从而导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目标、动力、保障、约束等多个环节的不良循环。研究者指出,职业的社会地位是由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声望和专业化程度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其中经济地位占的比重最大。当今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使得全社会开始重新认识高校教师职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教师的个体发展。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个体发展的互动循环理论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哲学基础是一致的。不同时代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价值取向,传统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倡导教师奉献和忘我,教师默默献身教育事业,不求回报被认为是教师行业应有的职业修养和职业精神。随着新世纪对教育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提倡奉献的基础上,更升华为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精神的创新,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新的教师职业观提倡从奉献走向发展,努力挖掘教师职业内在的无可替代的尊严、快乐和价值。所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传统的无私、忘我精神,二是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观念要由传统的“蜡烛型教师”向“明灯型教师”转变。高校教师不能放弃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要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个体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基本原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围绕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主要关系确立的,包括: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关系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从理想层次上讲,它要求教师能以忠诚并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从原则层次上讲则要求高校教师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不违背教育事业的各项基本要求。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层次上讲,教育的成功既包含教育对象的成长,也包含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循环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品德和才能来造就和培养学生,而教师的不断学习和提升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

3.高校教师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包含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弗郎斯·富勒(Fuller,F.G)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四关注阶段理论”。他提出:个人成为教师的这一历程是经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而逐渐递进的。教师生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着的、回应各种影响因素的、此消彼长且与之互动循环的过程。在关注自身阶段,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为对职业的基本认同;在关注教学任务阶段,教师职业道德则提升为对职业的热爱并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阶段则体现为对职业素养的追求。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其个体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的价值牵引作用。英国“完整型”教师的标准是具有优良的个人品质、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作为一名好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修养,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教师的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职前教育、准备教育和职后培训都包含着最本质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正是这种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按照全面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要求对其职业生涯作出规划,以积极的心态回应其间的变化和要求,实现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高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通过终身学习,自觉地适应时代文化的发展要求,传播由时代文化发展出来的新文化观念,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高校教师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必须不断完善自我,以求得个人素质的提高、情感的平衡和情操的完美,真正体现教育的品质。

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个体发展的起点和重心。教育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活动,高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和前期教育活动相比,高校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学习研究的能力和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作为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高校教师其他素质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教师的个体品质后,将促使教师自觉地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在完成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师个体发展的同时带动事业的进步,在事业的进步中体验教育事业的职业价值。

5.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估建设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具有关键作用。高校教学在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教学质量的建设,注重教学质和量的和谐统一。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从学生、教师、学校几个层面进行,即采取学校评价、“教评教”、“学评教”等。从对高校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和调研结果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质量评价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指导着教师的个体发展。学评教指标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及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指标,这一评教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加权综合,从而得出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价。

从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三个学年六次的学评教数据分析来看,位于学院前十名的教师可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是最好的,但其教学态度无一例外都位于学院的前十名。从学评教体系的运行和结果可以看出,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相关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激励教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地提升和充实自己,实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个体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个体发展的举措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心立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沉淀在人内心并能长期指导个体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信念,是一种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行业传统等维系的内心立法。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要形成稳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必须要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加强社会公德的修养。社会公德修养是培养职业道德修养并逐渐完善人格的基本途径,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是公民通过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实现的,是一种个人内心的沉淀和深化。其次,应深刻认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为了“慎独”,更重要的是教化,用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者。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职业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育人的实践中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职业理想和职业归属感,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2.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度的牵引机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度的建设必须以保障教师个性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守住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以教师道德法律为准绳来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制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促使教师经历自我觉醒、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人生境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建设应该围绕《教师法》,构建一系列地方的法律规范和实施细则以及学校层面的师德制度规范,而师德建设又必须构建一套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和个人修养提高的保障。

3.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机制。从现阶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教育性机制、社会导向性机制、社会保障性机制、社会约束性机制来看,职业道德建设在联动过程和运行主体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和弊病,从而导致高校职业道德建设中目标、动力、保障、约束等多个环节的不良循环。

社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有利于高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机制应从职业道德构建的本来意义上追溯其真正目的,应兼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要求与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构建高校职业道德建设社会机制的新内涵。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工作成效主要是通过积极评价和有力激励实现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社会机制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是引入竞争、坚持公平、重视高校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从规范、引导的角度建立教育导向机制;从承认利益的追求建立保障性机制;从调节、规范的角度建立约束和校正机制,发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和效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构建人类灵魂的基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情感和价值,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教师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建设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夏高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5).

[2]杨福春.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李琦.论教师职业道德的和谐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

[4]胡琦.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机制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6).

[5]张福明.高校激励约束机制新探[J].高教探索,2001(2).

[6]李文兵,王映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师的个人发展[J].河西学院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