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创新与实践教学的探讨

摘要:工程应用类本科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依托接近社会与现实的项目,进行实战训练。依托全社会资源,积极推动高校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培养知识、素质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也有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倡导实践教学,提升大学办学效益。

关键词:社会资源;创新实践;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赵俏姿(1968-),女,江西南昌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乐鹏(1976-),男,湖南益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35-02

一、高校关于创新与实践教学教改的提出

工程应用类本科教学注重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主流趋势。创新与实践模式的教改与实施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程设计,更需要有接近社会与现实的项目为依托,进行实战训练。教育部、地方政府、高校等为鼓励工程应用类本科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很多资源和机会,高校教师和学生如何充分抓住大好机会,主动实施教改,培养具有知识、素质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办学效益等具有现实意义。

二、依托全社会资源开展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1.依托科技园产学研合作

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产物,不仅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得到有机融合和进一步拓展,而且从根本上变革了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模式。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复合型人才。[1]

大学科技园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依托大学丰富的知识性人才、信息库的优势面向社会、学校、社区提供创新知识与服务,培养具有新技术、新技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上海电力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批准的“双实”(实习实践)基地。科技园设立电力新技术设备检验检测平台和培训基地,不但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其独特的教学示范作用,另外,入园企业及研发机构每年都接待大批的本科生、研究生开展实习实践、课题研究、创新研究等,为社会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2.依托各级政府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科创活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经管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与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卓越计划”提供的产学研平台,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管理与经济及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企业管理及信息技术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及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熟悉电力生产基本流程,掌握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实施、运维等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电力系统和其他涉电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相关工作的信息系统学科专业人才。

教育部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从2011年起,又增加了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项目,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一计划通过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改革。截至目前,共有120多所中央部属院校和近400所地方所属院校参与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万余人次大学生参与其中,覆盖理、工、农、医、文、法等12个学科门类。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作为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上海市教委“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自2007年启动以来,已累计资助1971个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每个项目给予1万元资助。截至目前,参加活动计划的大学生达7191名,覆盖了理、工、文、管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还有大量交叉学科项目。这使大学生有机会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

3.依托各高校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上海电力学院于2011年建立了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通过该平台推介了优秀的科创指导教师,在全校推动了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上海市教委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等,支持各专业学生参与各类省级、国家级的科创比赛、课程竞赛等,并配套相应的科研激励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通过该平台,近年上海电力学院学生在各类大学生竞赛、科创等方面取得了国家级及省级奖项几十项,涉及各个学院,既活跃了实践教学,又开阔了学生眼界,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学科建设的交流平台。

三、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方法与体会

近三年,先后指导大学生参加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科技园创业、全国大学生课程竞赛、上海市教委资助的科创计划等科创与实践活动,已取得全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发表关于高校产学研合作论文数10篇,其中核心论文1篇,同时指导学生发表科创论文1篇等。通过上述创新与实践教学的体验,总结了一些方法,也有了自身的一些体会。

1.围绕项目的申请,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无论是创业、参加课程竞赛,还是申请科创计划等,都需要大学生跳离理论教学的条条框框,创新新概念、新产品、新服务等。当学生关注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他们想到了绿色有机食品的营销策划工作;当学生在参与由企业主导的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活动时,他们针对大学生群体做了市场调查,发现了成长中的学子依然怀念小时候的口味,老产品新包装对其有很强的吸引力等,于是他们大胆策划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快消品的营销计划,由于方案与众不同,获得了全国市场营销大赛策划二等奖。因此,通过各种创新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2.围绕项目的实施,设立大学生科创“工作室”

大学生科创活动需要一些经费的支持,并真正开展一些课外调研活动。每一次的课外调研都需要小组成员讨论,确定调研对象、调研主题、调研活动的安排,并事先进行文献检索以开展小组讨论等。因此,围绕项目的设置,设立了大学生科创“工作室”,增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力于营造科创氛围。由于设立了专属的科创“工作室”,学生也很喜欢与教师一起参与科创活动的研讨,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畅所欲言,发表各种见解,解决科创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包括资金、市场资源的挖掘、科研报告的撰写与修改、小组成员的分工与配合等。

3.通过科创与实践,指导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科创项目经费的有限性,以及参加课程竞赛的人数限制等,本着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尽可能吸引最多的学生参与各种创新与实践活动。但是,学生组团后,会有各自的优势,有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有的学生吃苦耐劳,也有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关系等。相反,也有学生会有各自的缺点或因为考研、出国等其他事务的约束,团队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相互推卸困难、个别学生参与项目只为搭便车的思想等情况,需要指导教师加以协调甚至监督与管理。对于搭便车的学生,及时劝退,对于其他事情较多的学生,鼓励其发扬团队精神,相互理解、有所包容、共同进步。依托科创与实训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忍耐力、自控力、沟通力、执行力等。

4.通过课外调研与实战训练,让学生感受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

一系列科创与创业实训活动都让学生参与了相关企业的调研、相关产品的实训营销等,让学生亲身体会了与企业领导人座谈的视野体验,亲自参与销售活动的情绪体验、角色体验、行为体验,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关调研报告、营销策划方案的思维体验等。[2]通过实践实训的体验,学生充当了创业者或营销者的角色,真正理解了现实中创业和营销的艰难,更加懂得注重细节,把握全局,为将来走向社会,面对实战项目增强信心。基于项目的一系列科创与创业实训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提升实践教学模式的效益。

5.通过科创与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我们的科创与实训项目,需要师生定期交流并按计划实施相关的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又要求学生按照职业素质,按时参与并完成相关的工作,在与企业领导人座谈时要求事先进行文案准备、现场注意服装礼仪等。

实训项目要求学生现场完成销售、送货、结算等工作,遇上天气不好,很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同时,由于全过程设置了比赛环节以及丰厚的奖品奖励,学生在传统营销方法,包括针对团队的营销、零售点的抢占等之外,纷纷创新了新营销手段,包括微博、网络、QQ群落等方法。实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整合多门类学科知识,[3]例如快消品的营销实训需要学生将营销策划、消费者行为学、产品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这样的实践过程是一个潜在的培育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过程。

在一系列的企业调研过程中,得到了校友及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与企业领导人沟通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认可,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对大学生的热情与关注,同时,实地调研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有些实践可以用课本上的理论解释,有些实践已经超越传统理论,需要创新思维了。

四、结束语

工程应用类本科教学依托全社会资源,基于项目开展创新与实践类教学可以极大丰富高校教学教改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团队精神与职业素质、科研与创新思维等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各式创新与实践活动,也得到了宝贵的和同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的教学与学术水平,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对全过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创新与改革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俏姿,丁会凯.电力特色高校与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及创新实践[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2,(4):62-64

[2]何红光,程云行.工商管理类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6):130-132.

[3]魏克湘,刘迎春,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4-76.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