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研究性教学课程改革的路径探索

摘 要:时至今日,我国高师钢琴教育仍单一沿用着以“口传身授”为主要特征的接受式教学,课程中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几乎空白。而十余年的钢琴教改经验证明,单一模式的高师钢琴教学与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目标和教学对象之间已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不适应,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阻碍了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实现。为了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更好地贯彻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我们认为现阶段有必要在高师钢琴课程中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钢琴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能动的、扩展的理解和一定的批判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审美的主体权真正交给学生,更好地塑造学生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审美,提升全面的音乐素养,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阐述了钢琴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及特点,并与钢琴表演特性和高师音乐教育目标结合,论证了高师钢琴教育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几种钢琴研究性教学的组织模式与实施方法。

关键词:高师 钢琴 研究性教学 音乐教育

一、高师钢琴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与范型转换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人们接受钢琴学习的主要途径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动的接受。这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观念中,主要以“口传身授”式的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就是以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实施课程教学。概括来说,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价值:“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任何阶段的钢琴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问题在于,我国高师钢琴教学至今仍单一化地沿袭着以“口传身授”教学方法为主的接受式教育模式,而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的研究性教学几乎空白。诚然,接受式教学在钢琴教育中的价值和优势不可低估。然而,接受式教学方法本身所固有的知识传递的间接性、被动性、封闭性等内在缺陷与特征,使得单一模式内的高师钢琴教学尚有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整个课程完全依托教师的个人经验与思考,缺少与周围人际之间的协作、会话等灵活开放的交互式学习,课程被置于一个缺少探讨和商榷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对钢琴作品的综合分析的封闭化的学术状态,许多学习资源、学术资源难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学生的课程学习只能依赖单纯模仿或被动理解,缺乏主体参与和积极性,导致多数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缺乏深度,在音乐表现上缺乏情感,无法对所学知识综合调度。单一、封闭的课程结构也直接造成了课程内容的窄化和教学行为的随意、无序,一定程度上无疑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接受式教学更偏重对知识技能的系统传授和掌握,忽略对学生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造成学生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应用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对全面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严重阻碍了高师音乐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高师钢琴教育在寻求自身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要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师音乐专业扩招所带来的钢琴师资不足、教学资源短缺、生源质量降低、学生课业负担重等现实难题,探索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教学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十余年的高师钢琴教改之路证明,高师钢琴教育要寻求对上述矛盾与难题的有效解决,必须打破仅面对个别学生,教授有限的技能、技巧这种“一贯制”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当务之急,最务实的办法就是课程中切实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这一教育理论。我们认为,倘若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能够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融入传统钢琴教学,形成钢琴研究性教学,对高师钢琴教学双方来说,会促成更为积极、平等,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的教育实践模式,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设疑、探究、释疑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扩充课程学习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审美的主体权真正交给学生,更好地塑造学生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对身为担负着培养大批忠实的钢琴爱好者以及推动国民音乐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职责的高师钢琴教育而言,是主动适应时代变革,谋求科学发展,将目标由口号化为实际行动而迈出的第一步。近几年来, 我们在概括、总结、审视传统钢琴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结合高师钢琴教学特点与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对高师钢琴基础课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并初步建构了钢琴研究性教学课程实施与组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高师钢琴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目前,国内学者对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存在多样化的理解,笔者较为倾向的一种解释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研究和研究教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授课的任务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指导学生通过与传授式学习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自主获取知识并形成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

与钢琴教学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兴趣为着眼点,以钢琴演奏与钢琴学习相关的问题为载体,以所要研究的钢琴作品为专题,以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学会独立研究作品,学会审美的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需要的一种新型钢琴学习理念和科学学习方法。核心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模仿为中心的机械、封闭、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改变压制学生以主体地位的被动学习局面。在研究性教学的引领下,通过钢琴直接地启示学生的潜在的经验和情感,激发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能动的、扩展的理解和一定的批判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以一种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态度,把钢琴艺术作为“开放体系”,一个被探索的世界来学习和研究。进而,使学生的钢琴学习由接受教师传授,模仿教师或演奏家演奏音响模式的初级阶段提升到在迁移中学会应用,在主动探索中学会变通,在体验中学会审美,促进学生的音乐修养与文化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开拓、创新和应变能力。本质上,研究性教学的是促进学生深层发展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平台和方式,与传授式教学互为补充,在钢琴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师钢琴基础课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后,研究性教学的客观属性将对高师传统钢琴课程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使高师钢琴教育体现出如下特征:

1.探究性与科学性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钢琴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外在媒介与音乐学术研究成果获取信息,经亲身探索与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方法及过程正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方法及过程在高师钢琴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体现。

2.过程性与思维性

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以演奏技术难度为追求的传授式教学不同,钢琴研究性教学是钢琴演奏与学习的相关问题获得解决的过程性学习,更重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更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钢琴实践及对钢琴信息资料的分析整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重视包括兴趣、意志、自觉性等非智力因素、创造性学习以及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认知动机,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3.感知性与体验性

作为听觉艺术,由于没有语义性与造型性的外源性根据,对钢琴作品音响意蕴的把握就要最大限度转向内心体验,更专注于感性与自由。正是音乐的这种感性之美决定了实现对钢琴的有效教学,除了教师的讲授也必须依赖学习主体的体察儒养,尤其是音乐作品(音响)的意蕴除了主体的身心体验外没有任何方式能够入境、达到。研究性教学既重视钢琴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知因素(如方法的掌握、技能的提高),也十分注重感性认识的深入,它通过大量时间针对具体的作品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深度聆听与身体力行的感性体会,不断丰富对钢琴各种生动的审美体验,以实现学生对钢琴的入境、渗入和感悟,使钢琴教学成为具有理性水平又超越理性水平的感性活动。

4.主体性与参与性

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是宽松和自由的,钢琴教师不仅是单方面的钢琴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理解钢琴作品和掌握钢琴演奏技能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各种学习活动中进行审美、创造与钢琴学习、研究的“主体”。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能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和内容、支配学习时间,能动地调控学习策略和方法。这种对师生双方的“教”与“学”身份与姿态的转化,正是遵循了研究性教学的主体参与性原则。

5.互动性与合作性

高师学生的自身条件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面临复杂的综合化、专业化的钢琴学科问题时,更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与分工协作,也需要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通过教学相长、观点的交叉、碰撞,激活所有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潜能。因此,在整个钢琴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合作、会话等学习情境,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广泛开展各种交流、互动、探究活动,通过探讨和商榷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对钢琴作品与钢琴实践的综合分析与研究。

6.开放性与多元性

研究性教学所探究的问题不拘泥于一般的钢琴学科,既可以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问题,也可以是交叉性、综合性的,来自课堂、书本或社会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形式方面,具有灵活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交流的便利条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艺术考察、社会调查、舞台实践、日常反思、教学实践等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自主、创造学习构建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同时,为课程的资源共享提供内容和资源上的保障,有效地解决学科课程人为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提升课程交流的便利性和常态性,为课程学习提供一个厚实、视野广阔的平台与基础。

三、高师钢琴基础课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我们认为,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创造力、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被看作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并真知灼见地成为构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的重要因素的今天,具有高品质教学特征的“研究性教学”能够为当代高师钢琴教育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与传统授课模式相互协调,共同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师钢琴基础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有利于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终极目标的实现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目的是为当前的国民素质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间接目的是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必要的人才储备及理论与方法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钢琴教育是高等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高师钢琴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而且还要为培养全面化、完整化和丰富化的人,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人尽一份力量,即通过钢琴教学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潜力都挖掘出来,引导出来。研究性教学有利于调动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对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综合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发展,这些优势均是传授式教学无法比拟的。因此,高师钢琴基础课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终极目标的必要途径。

2.高师钢琴基础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是高师音乐教育贯彻审美教育的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在今天的高等师范音乐教师教育观念里,包括钢琴艺术教育在内的美育是一项关系到国民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内的钢琴教育的功能则首先微显于使广大接受美育的中小学学生在各种音乐体验的过程中解决“面无表情”、身体僵硬“、“节奏失调”等音乐审美问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前瞻意义。高师钢琴教学逐渐由注重学科体系和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体验、趣味和评价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实践中将音乐教学演化为审美、立美、创造美的教学过程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研究性教学是高师主动贯彻审美素质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衔接的重要举措。

3.高师钢琴基础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是提升钢琴演奏能力的有效方法,是促进课程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对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指演奏技能的高低,更体现在理解音乐的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因此,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审美能力的提高为基础。而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对钢琴的学习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学习,更是文化的学习。从上述角度来看,我们不可能仅凭机械操练或一两位教师的言传身教简单化对待钢琴教学,必须“另辟蹊径”。钢琴研究性教学通过钢琴艺术学习与演奏的相关问题入手,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学生对钢琴演奏艺术的完整认识;通过阅读、聆听、观察、体悟、创新等综合化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的合作、切磋,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多思考、多钻研,进而夯实基本功,提高技法,为课程的高效运行提供必要机制与保障。

4.高师钢琴基础课实施研究性教学将确立“教”与“学”的双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每个学生对同一节课上体验到的东西和学习经验都会有自己特定的理解。实际上,正是这种差异推动了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的发展。钢琴研究性教学将传授式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尤其是一些在很多学生身上同时存在,又没有现成解决方案可以参考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合作”将这些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矛盾”,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共同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与研究。通过这种“教”、“学”双主体地位的实现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督促学生改变固有的学习习惯、方法、态度,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究、乐于求知的积极态度和学习方式,使钢琴教学的功能由“授之以鱼”的知识传递转变为“授之以渔”的能力培养,为每个人提供充分发展最佳才能的环境和条件。

5.高师钢琴基础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正顺应了钢琴学科的基本特点

作为声音艺术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钢琴演奏和教学都具有突出的直觉性、抽象性、想象性特点,因此,钢琴教育必须遵循钢琴艺术的学习规律,突出钢琴教学的创造性、生产性和开放性,突出钢琴教学的情感性、愉悦性和渗透性,突出钢琴教学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突出钢琴教学的艺术性、审美性与文化性。钢琴研究性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对感兴趣的钢琴作品与及相关专题的亲身体验、感知,共同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发、方法学会运用、经验得到积累。这种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注重在实践中、在过程中、在研究中学习,体现出对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塑造的教学过程与课程价值取向,正是顺应了钢琴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此外,具备一定文化水平与求知欲望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不只满足于单纯依赖教师的传授,简单停留在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往往想更多地获取理解作品、提升技能的渠道与方法。在钢琴研究性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能动的学习活动,获得对问题的某种认识或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如对任一技术难点的理解与突破,对某一艺术观点的独特见解等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发展自信、坚持等意志品质,使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此激发他们爱音乐、爱钢琴、爱音乐教育专业的热情。反过来,人的潜能的发展又必将反作用于学习,促进学习向深层次发展。因此,高师钢琴研究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学生良好的配合。

综上所述,在高师钢琴基础课中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高师钢琴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实现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与必要途径,高师钢琴基础课教学中建构与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必要而可行的。

四、高师钢琴研究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任何教育理念的探索、教学目标的建构、学理的探究最终都要落实到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实践操作上来。对于钢琴师资严重短缺的我国高师钢琴教育而言,自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由于钢琴师资缺乏而最先构建了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后,并伴随着我国钢琴教育对美国非专业钢琴集体教学和日本幼儿钢琴集体课经验的学习与应用,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众多高师钢琴教育者已从实践中得出结论,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色的实现,教育质量与效益的优化与提高,必须通过对小组课、集体课和个人课多元组合的方式得以实现。而研究性教学的自身特点也规定了高师钢琴研究性教学课程组织的实施必须采用以集体课为主与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并通过问题或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为线索重组、优化原有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多样化的课堂模式必不可少,教师须充分放宽思路,根据各校实际和不同的授课内容,将讲解、演示、自主学习、定期小组或集体讨论、案例教学、观摩演奏、问题学习、评价与反思等方法综合运用到钢琴研究性教学的课堂中,使师生在“研究性”的理念普照之下进行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的高师钢琴教学体系。我们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高师钢琴研究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专题(课题)研究

专题(课题)研究是教师以专题(课题) 研究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以论文或宣讲的形式展示研究的结果。学生对专题(课题)的选择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要求教师把他人研究的前沿性学科问题引入教学、把课堂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总结出来,将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专题;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将研究的成果以多媒体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宣讲,未公开宣讲的学生则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达想法并参与课堂讨论。这种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初步形成跨学科视野,帮助学生转变应试的学习方式。由于专题(课题)研究需要耗费较多个人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各学年要少而精地设计一些专题(课题)研究,组织的形式与规模都要视各校具体情况灵活考虑。

2.以感知、理解为主的案例研究

钢琴对许多高师学生来说,都是第一件接触的乐器。因此,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理解钢琴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尤其是音乐学习的思维与方法。这导致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讲授多数停留在浅层的“模仿”学习,而不是“掌握”或者“理解”。同时,由于其声音艺术性质的特殊规定,任何钢琴演奏均是通过在时间的流程中对音响的变化来塑造声音形象而实现的,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所需要的敏锐的直觉感受、快速而丰富联想、瞬间的创造等演奏心理技能的训练,均需日积月累地经由对一定作品量的听赏,再通过表演实践而获得。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以具体的钢琴作品和不同演奏家的演奏阐释为研究对象的案例教学,从录音、录像、文献以及教师施以具体的美学指导等方面获得全面认知和体验,强化学生对不同体裁、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案例研究需结合多媒体教学、现场讲解、示范等多样化教学内容与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演奏阐释的具体作品的聆听、思考、演奏、分析、对比等探究学习,主动综合所学知识去研究作品,整体化展开对钢琴表演美学相关问题的思考,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把自己的概括诉诸抽象思维,阐发独立见解,课堂上与教师、同学展开交流。通过这种实训指导,提升独立感知、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提升敏感的艺术洞察力和审美能力,为钢琴演奏的再创造奠定基础。

3.以探究、创造为主的演奏设计研究

钢琴演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绝不仅仅是简单地视奏,而是以乐谱为依据,表演者结合丰富的想象活动和创造性的表现的二度创作过程。钢琴演奏设计模式就是要打破依赖教师唯一讲授、学生被动模仿的传统课程定势,通过“由学生自选感兴趣的钢琴作品并设计作品的艺术处理方式和技术练习方法→课堂公开阐述钢琴演奏设计方案→学生亲自演奏→师生探讨修改方案→生成研究成果”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来展现音乐艺术的求异性和音乐表演的多解性与创造性要求。这种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拥有广博的音乐文化知识,并在独立解读、认知乐谱的基础上把握音乐的风格与表情要素,再通过感知与想象,使听觉与视觉形象互相转化,使思维主体沉浸在创造性的构思世界里,对音乐的表现进行整体的艺术设计。它需要学生不仅具有敏锐的内心洞察力,还要具有表达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演奏技巧。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理性与感性思维能力与活力,使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传统课程学习的禁锢,在创新任务驱动下,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去探索、去尝试,不因循守旧,巧妙地重组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音乐表演话语。尤其对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激活,就是对音乐创造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以评价与反思为主的“问题”研究

现代教育研究一致认为,在课程中增加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能为教学的改善提供一手资料和信息,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以评价与反思为主的研究性教学活动,要求主课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对自己练习、上课、登台演奏的录音、录像进行自评与互评。通过这种方式的自评,学生能够较客观审视自己的实际演奏效果,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发展现状,使自己学习的主观愿望更符合客观实际,对巩固学习成果、改进学习方法将有直接的推进作用;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能有效促进课程学习交流,提升学生面对错误的勇气,提高对钢琴的审美能力,开拓视野;教师通过该模式可以更全面地观察学生的技术水平、情感表现、台风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检查自己的教学意图是否得到体现。总之,师生双方均以反思教学效果与学习问题的角度来对待钢琴教学,将对总结教学大有裨益。

5.建立对学科基础知识和方法论为教学内容的入门指导平台

按照以往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进校后往往缺少对钢琴学习目标和方法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课程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了解,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互动和教学效率,也使得高师钢琴教学具有较大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作为一个独特的教育系统,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范性”属性规定下,我们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应该着手从零基础、浅层次要求的认知目标开始,给学生提供系统的钢琴学科基础知识和教与学方法上的指导。这些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正是体现音乐审美能力高低的尺度。这类学习内容的研究需以入门指导的平台组织形式组织实施,主要面向大一新生。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进一步从学科出发,通过解构某一类知识中包含的一个或几个难点、重点,重新组织,并着重加以探讨,如,古典主义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这类知识话题中就包含着古典钢琴作品的触键问题、表情问题等相关内容;而基本技术训练要点中又包含着教材的选择与运用,各种音阶、琶音、和弦的练习方法等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方法上,讲解的同时则尽可能展示事实,让学生自行判断、自己得出结论,并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适度融会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宽教学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钢琴,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积极兴趣,为学生专业学习发展提供稳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总之,高水平的大学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环节。高师钢琴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将对进一步提高高师钢琴教学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进一步促进音乐基础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推动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使高师钢琴教学工作更加符合高师音乐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并以更高的标准积极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音乐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总体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若想将研究性教学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作为钢琴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演奏之余,研究音乐学术,站在知识前沿,用自身的发现和创新来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实现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型”的教者向“知识传授与研究创新型”的教者转变,惟如此,才能对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当然,研究性教学其自身尚存在诸多不足,对高师钢琴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改革既是一项整体而全面的工作,亦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尚需所有的一线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中,站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上,紧跟时代潮流,以敏锐的眼光、高度的前瞻性,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夏锦文.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3]张前.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M].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