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流失背景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多维教育体系构建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关联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阐释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要素,构建高校人文素质多维培育和评价体系。

Abstract: The relev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is taken as a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explai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on this basis, it constructs the 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 system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媒体;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多维教育体系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new media;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humanistic quality;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9-0177-03

0 引言

高等教育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途径和源泉,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自身未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依托于数字、移动通信、互联网络等技术,门户网站、电子邮件、移动多媒体、虚拟社区等新媒体向社会群体传播各类信息,表现出交互性、开放性、即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而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领军者,易受到网络和大众媒体的影响,思想上更易出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和学习逐渐出现边缘化和流失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融入传统文化要素,系统研究大学生人文素质体系构建对于大学生自我发展、职业定位以及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笔者在所在高职院校从事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承担团建、党建、第二课堂指导工作,在工作中笔者发现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对于综合素质的认知普遍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礼仪交际、政治时事等常识性问题常常缺乏关注和理解,虽然院系在学生课余开设了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但是受众面仍不广,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已经从不同层面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不断整合资源,举办了丰富多彩、体现人文关怀的素质活动,如红五月大合唱、感恩演讲比赛、太阳花志愿活动、创新创业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礼仪大赛、思修情景剧等。笔者所在的系部更是在近两年开展了“打造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国贸学子千日成长计划研究”的课题,以及尝试进行学生素质证书的改革,通过将专业与学生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结合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在此基础和背景下,笔者认为将这一平台进一步进行完善,系统地搭建人文素质多维教育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以所在高职院校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期通过传统文化的引领和传播,建立科学、完善、人性、文化的人文素质多维教育体系,一方面,搭建高校人文素质多维教育平台,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让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通过系列人文素质活动的开展与创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职业精神的养成。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随着国内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就业压力逐渐增加,我国的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各高校出现重专业知识教学、轻复合知识传授的问题,往往忽视对教育对象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统一规划和培养。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的评价多为:传统文化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大学生创造力和语言能力退化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多为: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完善,创新意识薄弱,身心素质不强等。更甚者,近几年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障碍和疾病也呈突增现象,影响着其自身发展,对校园稳定和安全造成影响。具体来说:

1.1 人文素质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和改革期,就业压力逐渐增加,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点,而高职院校三年制的学制又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除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人文素质类的课程所占课时少之又少,大多是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笔者所在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在进行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发现,大多企业均反映毕业生缺乏职业精神,综合素质不高。如何将人文素质培养课程纳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是下一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

1.2 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素质也有不同。首先,在当前全国上下技能竞赛兴起的氛围中,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活动时往往侧重于专业技能类的竞赛,忽略了人文素质类活动的重要性;其次,当前时代和社会环境因素也导致了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主义浓厚、集体意识淡薄、沉迷网络等现象,不愿意走出寝室、走出教室,对于参加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活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在第二课堂等人文素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多数情况为学生自主参与,教室指导较少,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人文气息的严重缺乏。

1.3 缺乏系统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将人文素质教育正式纳入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将人文素质制度、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构建。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时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和通盘考虑。

2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联性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优秀人文文化的潜移默化实现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累计、提炼和升华,并随时代不断进步。在大学生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有着重要和根本性作用。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变化,大国间的博弈正在展开,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要群体,一方面接受新鲜事物和知识较快,渠道更直接,另一方面,由于其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较易受到外界不良报到和负面新闻的影响,产生消极、负面、悲观甚至错误的想法和观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国家和民族意识、历史责任感、使命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诚信缺失、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甚至近几年关于大学生由于感情、学业等压力而频频自杀的新闻也开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大学校园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顺利走向社会,也有利于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但是,目前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式简单、单一,难以吸引大部分学生去关注,学生的主观性不够,学校或老师的引导不足等。

3 大学生人文素质多维教育体系构建

通过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在融入传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人文素质多维培育和评价体系。通过人文素质制度体系、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人文素质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构建,通过课程、活动、实践三个模块入手,融入传统文化要素,并施以科学的评价,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提升,使其具备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图1)

3.1 人文素质制度体系构建

为了确保人文素质多维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必须制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实施细则》,明确体系构建的原则、考核评价标准和程序。同时,为了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加强高校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学校可以出台相应工作量办法,对于参与到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专兼职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认定,保证教育体系实施的效果。

3.2 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构建

在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中,既要考虑到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即基础性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普及,又要体现专业特点和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各专业所需的职业精神。以笔者所在的国际贸易类专业群为例,在构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过程中,就要体现出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群的需求,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和实践。

具体来说,要整合师资、文化、拓展三类资源,围绕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通过课程、讲座、活动、实践等多种形式,实现学生在理想、团队、竞技、拓展、实践等领域的多元化提高和发展。首先,在师资方面,整合全校基础课、专业课和学管队伍资源,发挥师资的专业和特长各异的优势进行有效搭配和整合,开展相应课程和活动指导;其次,在文化方面,解决各高职院校原有松散性、无主题性的问题,将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和专业特点结合,在课程和活动的开设中体现文化的要素;最后,在拓展方面,搭建分层次、不同主题的校内外拓展平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图2是以国际贸易类专业群人文素养培养为试点构建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首先,在课程模块,从公共选修、专业选修、人文选修、讲座论坛四个角度,在高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需求,开设国际时事、东西方文化比较、徽商文化、皖商文化等课程,辅以音乐、艺术、传统文化的熏陶,为高职院校学生搭建多元化人文素质课程平台;其次,在活动模块,整合现有第二课堂活动资源,从文体、智育、心理三个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还要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灵活多样;最后,在实践模块,通过开展系列比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职业精神养成、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的素质。总体来说,三大模块涵盖了励志成长、文明素养、心理健康、人际沟通、口语表达、礼仪规范、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职业素养等多个领域的培养。

以笔者所在的国际贸易学院为例,2015年全年,我们开展了主持人大赛、商务礼仪大赛、百科知识竞赛、辩论赛、篮球赛、足球赛、心理健康影片展播等人文素质类活动,在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我们广泛动员学生参加,提高受众面,并安排老师进行过程指导。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荐学生参加校级、市级和省级的一些活动和比赛,如我院学生在校校园摄影大赛、寝室文化节小品比赛、足球赛、篮球赛、十佳金曲等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合肥市大学生艺术节的书法比赛、征文比赛中获奖。与往年相比,我们发现,通过有针对性和有组织性的活动开展,学生不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所获奖励和成绩也明显增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3 人文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的原则,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完成显性和隐性结合的评价。首先,确定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人文素质评价内容的确定有一定的难度,应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所在院校专业特点,确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应包含的指标与内容,保证其客观准确。结合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可初步确定国际贸易类专业群在人文素质评价过程中的指标为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其次,在确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后,应通过调研问卷、在专业试点等手段,分析评价指标设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各指标要素的权重是否合理;最后,确定不同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并进行实测。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近几年发展较快,但质量也参差不齐,如何能在国家新一轮职业教育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而不仅仅是懂技术、会操作,人文素质必然不可缺失。然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让学校、教师、学生各个层面都积极参与进来,营造人文素质的氛围和环境、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志国,孙熙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2]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人民出版社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

[4]于海军,周志强,赵书颖.素质拓展学分体系下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模式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

[5]许志宏.大学精神重塑与创新人才培养[J].新华文摘,2012(8).

[6]梁琴琴.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7]鲁晓松.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D].渤海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