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育扶贫

刊发月份:2016年5月

脱贫倒计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已成为我国整个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施了包含“教育发展脱贫一批”在内的“五个一批”工程。抓好教育被视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是否就是教育扶贫?如何准确理解教育扶贫的内涵?教育扶贫能否充分发挥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能否完全适应扶贫攻坚的任务要求?教育扶贫工作如何啃下民族地区这块“硬骨头”……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前的教育扶贫工作。

专家观点

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進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是智力扶贫的一种,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

教育扶贫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扩展,从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演变来看,教育扶贫已经从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逐步扩展到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教育在内的政策体系。教育扶贫的数量性指标也逐步精准和细化,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

本刊评论

扶贫要扶志,不是说贫困人口就天然自尊心较低,或是不思进取。有时候,这恰恰是贫困恶性循环的结果:一旦求学条件和求学成本过高,贫困家庭难以承受,或对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缺乏预期,贫困家庭很容易放弃教育之路,并陷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贫困恶性循环。又或者是,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一座独木桥上,为读书而读书。即便有机会继续求学,其支出对贫困家庭仍是重负。

“进村入户,房子最破、最穷的家庭,九成的可能是这家有孩子读高中或大学。”这是一些基层扶贫工作者在入户调研中常常看到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升学后的就业情况没有满足预期,新“读书无用论”蔓延也就成为必然结果。

显然,当前的教育精准扶贫不能仅仅停留在扶持贫困孩子读书上,而应扶智、扶志齐抓并举,把读书与就业、创业有机结合,让贫困家庭切实感受到教育的作用!

——本刊记者张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精准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这20项政策包括: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西藏15年免费教育和新疆南疆四地州14年免费教育;教育援藏、援疆政策;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内地民族班政策;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对新疆、西藏高校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发布《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这20项全覆盖教育扶贫政策中,既有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总体部署,也有具体支持项目。既有面向学生的举措,也有服务于教师的政策;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技术教育;既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政策,也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举措。

——本刊记者钟慧笑

典型经验

甘肃省教育厅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七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甘肃省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准识别,着力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二是补短板,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三是兜底线,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四是拔穷根,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五是建机制,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六是缩差距,着力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七是全覆盖,着力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八是重倾斜,着力落实各项招生扶贫政策;九是保优先,着力促进老区教育跨越发展;十是多关爱,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保平

江苏省扬州市以学生帮扶推进教育扶贫,做到“四个精准”:“目标精准”,确保每个学生学有所教,努力让更多学生学有优教,让贫困学生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象精准”,帮扶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有帮扶需求的学生,“当助必助,不漏助”;“内容精准”,经济资助、生活补助、学业帮扶、就业扶持等帮扶综合发力;“方式精准”,分类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帮扶方法。

为了做到“四个精准”,经过多年探索,扬州市走出了一条“普惠+特惠”式助学之路,也称为“1+7”助学模式。“1”,即严格执行国家、省定“奖、补、减、免、贷”等普惠性助学政策,该免尽免、应补尽补,做到“三个不少”,即一个对象都不少、一个项目都不少、一分经费都不少。据统计,近几年,全市按政策累计为学生减、免、补12.345亿元,普惠学生621.71万人次。“7”,即以7类特殊学生群体为对象,采取个性化办法,实施“特惠”帮扶,扶到点上根上。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谈雷陈秋玉柏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