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案例在初中法律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借助案例教学使枯燥、难懂的法律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缩短学生与法律的距離,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课堂 案例选择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以宪法精神为主线,旨在增强初中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初中生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然而,对初中生进行法律知识传授难度较高。法律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但因初中生思维认知的特殊性和法律条文的抽象性、枯燥性,很难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与反思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法律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具体的法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探讨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睛境中掌握有关法律的理论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对各种法律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恰当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成功所在,也是能否达到一定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选择案例。
  一、案例的选择要真实、准确
  真实案例是法律课堂教学的鲜活资源。它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只有真实、准确的案例,学生才会信服,才能理解其蕴含的法律道理,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
  在讲解“依法履行义务”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以“共享单车”为案例的,“共享单车”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上学或放学我们都会用上。所以当“从共享单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能否窥视其背后的原因?”这一问题被抛出后,学生们能很快联系到课本上关于履行义务的知识点,认识到每个公民都必须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真实、有效、准确的教学案例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效,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效果更突出。
  二、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材,贴近学生生活
  案例是为教材知识服务的,案例的选择必须体现教材内容,这样才不会“文不对题”。教学的对象是初中生,案例要为初中生服务,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实际。
  以“依法履行义务”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共享单车”导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成权利组和义务组进行小组讨论。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高涨。“共享单车”存在于我们身边,学生们是使用者也是观察者,对“共享单车”非常熟悉。学生们通过讨论,对使用者和公司双方的权利、义务分析的很全面、很透彻,并通过分析“共享单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理解权利、义务之间相统一的关系。看似高大、严谨的法律,以学生生活中的话题去引导、思辨,让学生懂得法律就在身边,能更加的理解法律、认同法律,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三、案例的选择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社会正能量
  法律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所以案例的选择应突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依法履行义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公民使用“共享单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不安全、乱停乱放、据为己有等,认识到这既是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也是公民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
  在讲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关于“拾金不昧”的探究活动,并根据课本提供的案例让学生讨论“拾金不昧”是否需要索要报酬?学生们畅所欲言,根据《物权法》指出拾得遗失物应归还权利人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同时又认识到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活动的设计既拓展了法律知识,又融入了道德教育。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既让学生掌握了法律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很好地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案例的选择应突出情境性和趣味性
  文字案例虽方便实用,但有时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而视频案例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但老师要记住引用视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法律相关知识,在解读、分析视频时应谨慎,不宜展开过多,应体现法律文本的价值。
  视频案例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但有时学生会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忽略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老师要结合案例设计相关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和挖掘。当然,问题的设置应考虑学生已有法律知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在碰撞中结出思维的火花。
  以“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为例,在讲授“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时,笔者播放了习近平主席宪法宣誓仪式视频,学生认真观看,并从宣誓过程及内容中感受宪法和人民的地位。播放结束,学生相互交流并思考“忠于宪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之间的内在联系”。视频的播放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将宪法、国家、人民等几个重要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懂得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五、案例的选择应具有难度适宜性和探讨性
  案例的选择应把握一定的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太过简单,不能启发学生思考,不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会让学生丧失探讨的热情,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教学的完成。所以,难度适宜的具有探计性的案例,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良好完成。
  在“依法履行义务”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共享单车”这一案例为引导,开展了两个探究活动,活动1:创设了三个具有冲突性和矛盾性的话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启发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同样要履行义务。活动2:“责任担当履行义务我践行”由理论知识落实到行动。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问题的答案也是多元的、发散的,不能直接从课本上找到,需要通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才能得到。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利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盛昌著:中学教育的求索与超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胡锦光,韩大元著:中国宪法[M].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