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

*第一执笔人:陈文哲,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

执笔:陈永禄,福建工程学院,讲师,博士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三大主题,论述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指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突出海西建设重点,提出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主要发展目标及对策,促进我省机械工程学科和装备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机械工程 装备制造业 学科发展 海西建设

1 前言

机械工程科学包含机械学和制造工程科学两大分支。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机械系统的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制造工程科学是研究优质低耗、高效适时、洁净地制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的过程科学和系统科学。以机械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对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制造业发展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决定各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也是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基础。

2 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与发展特征

制造技术先后经历了手工制造、机械化生产、自动化生产以及现在的柔性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化制造、敏捷制造、可重构制造和智能制造等发展阶段。近30年来,制造业和制造学科正逐步发展成为跨多种学科的大制造业和大制造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有机融合并综合应用机械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近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机械结构、机械系统、制造系统及其制造工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和最佳控制,以满足科学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的需求,推进学科前沿的发展,为机械工程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发展和完善机械工程科学的学科体系。

现代机械工程学科前沿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1)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2)学科本身在创造性地解决机械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21世纪将是数字化制造的时代,通过对设计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实现在高度交互、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新一代虚拟设计、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这将会使制造技术和制造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高精、高效、高可靠性是制造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

2.2 机械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领域

1999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的“21世纪制造科学”研讨会已论证了5个优先领域,即制造系统理论与信息化制造、材料/零件制备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机械仿生与仿生制造、微系统及微制造技术和流程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与以上领域相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均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的《2006~2007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重点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机械工程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进行了探讨。报告分为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精密制造、微纳米制造、生物制造和绿色制造6个专题,既有独立内涵,又相互联系、交织渗透。从机械工程的整体观出发来

廓清机械工程的逻辑系统,进一步进行剖析、提炼,归纳出了机械工程学科的4个发展走向,即:从代替体力的机械制造向代替脑力的机械制造发展、从宏观机械制造向微观机械制造发展、从无生命制造向有生命制造发展、从非生态化制造向生态化制造发展。这4个走向是基于学术创新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而提出的,预示机械工程将进入崭新的时期。机械工程各分支学科均需在这4个学科走向中探索。

2.3 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

20世纪是全球机械工程学科快速发展的世纪,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中,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渐入佳境。我国的机械工程科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前沿、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支持下,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中,机械工程学科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微型化、生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制造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制造模式正逐渐完善和发展,在机构学、摩擦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等研究领域,我国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与国外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相比,中国在高端数控装备和大型重载装备的独立制造能力上明显不足,中档及以上数控系统市场被FANUC、西门子等国外品牌垄断。2004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进口比例高达90%。据估计,我国的数控与数字装备技术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15年。在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方面的绝大多数研究工作中,中国仍处于探讨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应用的阶段。在理论、方法和单元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基本保持同步与跟踪态势,但在应用上有较大的差距,智能化装备技术或智能机器大约落后5~10年。我国在制造过程,特别是加工制造过程的模拟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精密成形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10~15年,个别技术甚至落后30年。

中国虽然已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制造大国,但是国内制造业在高性能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较弱,突出表现在产品制造精度低、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严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服务增值率低、高水平人才短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当前“中国制造”与“世界制造”的显著差距,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随着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方面的标准、政策和法律,逐步形成当前国际市场的贸易和技术壁垒。制定相应的标准、政策、法律和规范,重视绿色制造基础研究、定量化研究和支持工具开发等举措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而且也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从劳动力价格优势向创造力和服务增值优势的历史性转变。

3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3.1 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1世纪的制造业仍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正在推行以微电子带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重点就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

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福建省实行“走外向、靠引进、创特色、争单项、提素质、促联合、争效益”的发展战略,机械制造业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初步形成我国海峡西岸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制造业体系,并在福建省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福建工业的三大支柱之一。2006年全省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15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54亿元;全行业完成总产值约2000亿元,从业人员约60万人。福建机械工业年销售收入位于中国各省市的第14位,出口交货值列第7位。

福建省的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大中型客车、汽车零部件、环保机械等制造业和飞机维修业、船舶修造业等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2004年,轮式装载机产量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全国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金龙牌”“金旅牌”大客车产销量居全国大客车第一位;“ABB”开关柜在全国高档开关柜市场占有率约50%,中压开关柜、真空断路器两个产品的销量居全国第一位;中小型电机产量及出口居全国第一位;关节轴承国内市场占有率约70%,居第一位;民用飞机维修与改装规模与技术水平居全国第一位;轮胎定型硫化机、电除尘器产销量居全国前二位;龙净环保公司环保产品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中居第一位,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

福建省机械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有力促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与机械工程科学的交叉结合,使原有的机械工程科学体系得到很大扩展,并逐步形成了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群体。市场驱动力为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通过提高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水平,使“中国制造”乃至“福建制造”在产品价值链的上游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福建省装备业的总体规模较小、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实力较弱。现存主要问题包括: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入强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创新能力总体较薄弱和高水平人才缺乏等。

2005年7月,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组织进行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的调研。学会联合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将近一年的调研、研讨和论证,完成了近10万字的《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详细阐述了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情况,提出“十一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与重点项目以及政策性建议等。该《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制订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素材,也为新形势下福建省机械工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在此大背景下,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将以“面向全国,优先服务福建地方机械工业”为主题,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契机,将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社会及自然界有机融合,不断开拓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新领域。

3.2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科技研究现状

《福建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先进制造”这一重点发展领域,优先主题为:

3.2.1 数字化设计技术: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数字化设计技术;动态性能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开发装备、电机、电器、电子等主导产品的数字化样机技术;企业间的协同设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及试点示范;CAD、CAM、CAPP和PDM及其集成技术的深化应用。

3.2.2 智能控制技术: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集中控制技术;专用驱动技术及单元;在线智能检测技术;典型装置或生产过程的通用控制系统;智能电力电子产品及控制技术;高压、超高压大电流设备在线传感技术。

3.2.3 先进加工与成型技术:重点研究高速、高精度加工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开发结构复杂的模具复合加工成型技术及其装备;金属零部件的塑性成型/复合成型技术;高精度冷、温锻件生产技术;快速超塑性成型;硬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无余量加工与制造技术等。

3.2.4 新型仪器设备:开发冶金、石化、机械、汽车等行业的自动化仪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仪表;研究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度、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开发新型实用临床医疗、健康预测、诊断咨询等医疗器械产品;开展虚拟仪器研究。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目标,为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项目实施力度,配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科技厅以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于2006年启动和设立了“先进装备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科技重大专项的科技计划任务。包含六个专题 :“智能化振动压路机的研制”,“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态性能试验测试平台的研发”,“干混砂浆搅拌设备中振动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四轴数控精密磨床及其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高刚性龙门式立卧铣镗五面体加工中心的研制”,“大型精密薄壁件模具共性技术研究与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主持的参与单位涉及省内主要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包括: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以及三明机床有限公司、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龙岩理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等。

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正着力构建海西科技及先进装备与仪器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光电等领域,构建一批交叉集成、联合攻关、团队作战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信息技术、精密加工装备的综合设计与制造、数控系统、智能化控制、精密加工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实现部分关键装备技术的国产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加工新技术,提升我省精密加工装备、汽车产业、电子制造与仪器开发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以及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华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等开展了高性能机械装备的理论及可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和应用研究,机构理论,综合应用现代建模技术、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动力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组合优化方法及工程机械智能化研究,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如压路机和路面维修机械、挖掘机等动力特性和优化设计方法。创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液一体化的智能化振动压路机。厦门大学重点进行了精密加工装备的综合设计与制造、数控系统、智能化控制、精密加工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华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开展了设计过程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及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工具的研究与开发、面向虚拟企业的产品协同设计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以及分布网络环境下产品快速开发技术和区域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建设,以产品数字化设计为出发点,基于CAD/CAE/RE/RP/RT/CD技术的产品数字化开发以数字化仿真、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快速模具、协同设计等关键技术为支撑,进行产品(或模具)的快速逆向设计、协同设计与制造。通过工程应用,形成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示范。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等开展超高速磨削和高效深磨的磨削机理和磨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尤其是对工程结构陶瓷材料加工机理以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与工艺参数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超高速磨削工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开展了汽车制造、技术与汽车服务,特别是福建工程学院在电动汽车试验技术、新型电动汽车驱动总成的设计与制造等研究,开创了福建省电动汽车研究这一新的热门技术领域。

数字化、计算机、信息等技术与机械工程的结合,是21世纪制造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战略制高点。近年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投放市场。如2005年全省机械行业获省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当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项,即“FH-2100面料复合机”、“T单面六色自动变色电脑提花机”、“LHJ100A型液压垃圾压缩机”、“LB-3000型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BRV微波纹板换热器”、“高强高导铜母线”、“耐热聚酯/聚酰亚胺复合自润滑漆包线开发”、“FZ-12振动式液分离机”、“回路热备冗余控制器”、“CK6280A、CK6480数控机床的研制开发”、“WFL系列粒微粉碎机”等。

4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的时期,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主渠道,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决定性影响。要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需要培养强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

海西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有机配合。福建制造业由于历史原因,制造业及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都相对薄弱,各类人才更是缺乏。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都需要认真研究和确定海西建设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的合理层次结构。坚持以多种机制、多种模式发展机械工程学科,构建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机械学科学术型、学术复合型、学术与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机械工业的发展极大带动了福建省机械及相关学科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福建省已设置机械及相关学科专业的院校有30所,并建立了相关的研究院与设计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我省高校已建立和形成了高层次机械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涵盖机械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2006年工科类本专科毕业生数18300多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780人。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等渠道,共同构建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基石,促进福建省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在当今大量应用计算机控制、数字控制的前提下,掌握工艺操作技巧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十分紧缺,甚至断档的情况已很尖锐,应引起充分重视,要加大培养力度。因此,福建省在机械工程学科领域,除了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外,还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类和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现有工科中专约100所,2006年毕业的加工制造专业的学生9400多人。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与时俱进。如福建农林大学瞄准各类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设置汽车服务专业,培养具备解决从汽车营销到汽车报废回收全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解决因汽车带来的能源消耗、有害排放物和废弃物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能力的汽车市场服务高级应用型人才,拓展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

5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紧紧依托于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技术水平,而制造技术的发展则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的推动及市场的牵引。通过面向市场,开展模拟仿真、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和最佳控制领域等研究,满足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应用领域的需求,推进学科前沿的发展,为机械工程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增值发展。这是我省乃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制造技术和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指导方针、振兴目标、振兴措施和扶持政策,确定了16个领域的重点装备,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机械工程学科的规划建设政策性指南。在振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为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把装备制造业列为本省加快发展壮大的产业之一。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抓住机遇,在调研基础上,协助政府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初,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该文件,成为发展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学会又在起草《关于加快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众多企业探讨如何向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发展动力。

当前,福建省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均在积极探求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新思路,相继进行本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调研、发展目标确定及政策拟订工作。2006年以来,受省政府部门委托,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把学会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与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已相继完成了《泉州市装备制造业调研报告》、《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调研报告》、《福建省机械工业协作配套情况简介》、《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分析报告》、《莆田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调研报告》、《南安市装备制造业2008-2015年发展规划》等。为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发展福建省特色装备制造业提出了建议。在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中,明确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集群化发展为重点、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之成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和引擎。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是大势所趋。我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将面临传统技术改造、学科交叉与融合、网络化与虚拟化应用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为前提,强化绿色制造理念,逐步完善学科规划建设,实现设计技术现代化,促使成型制造技术向精密成型或净成型的方向发展,加工制造技术向着超精密、超高速及新一代制造装备的方向发展,倡导将虚拟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现实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一个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的完整的科学体系。

6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及对策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工业部门,也是为人民生活提供消费产品的服务部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订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及《福建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我省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为:在“十五”建设的基础上,以海西建设为契机,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和福建省对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需求,集成和提升已形成的学科优势方向和特色,面向市场,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突出特色、实现跨越为宗旨,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将福建省建设成为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具体对策为:

(1)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结合“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以高新技术研究及其推广应用为主线,推动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协调发展;以国家或省内重大专项为纽带,加强团队协作攻关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创新队伍,同时,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以智力引进带动本土创新。

(2)在高效精密加工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开展包括创新设计、造型设计、虚拟设计、新型材料在内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同时开发计算机仿真分析的工程应用软件。

(3)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加强机械工程学科实验体系与课程体系互动建设,改善实验室环境、不断完善新增设备与原有设备的配套,形成系统性、集成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更具整体、综合和系统功能的实验、培训共享平台。

(4)促进和鼓励产学研结合,利用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对省市各级政府、企业的决策咨询服务,着力在产业政策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优势领域展开合作,联合建设“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应用示范基地,争取建立国家技术中心或国家重点实验室。

(5)加强与国外内各知名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会议、访学、讲学、特聘教授、合作研究、合作办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省机械工程学科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6)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模,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自由探索的创新环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坚持以多种机制、多种模式发展机械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构建机械学科专业分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大众化高等教育界质量观以及因材施教的多元质量观。改造和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建立宽口径教育平台,按一级学科招生,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稳定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相结合、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海峡西岸机械工程学科教育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7 结语

交叉、综合化,数字、智能化,微型、精密化,高效、清洁化,柔性、集成化是机械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成为构筑21世纪机械工程学科的主流科学。作为海西建设的主战场,福建省应充分认识自身在装备制造业和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不足,明确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任务与深刻内涵,重新审视福建特色产业聚集所带来的新的学科问题,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与现代制造服务业。海西先进制造基地的建设为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的发展搭建了创新的平台。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联合全省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科研与企业力量,充分发挥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开拓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编著. 2006~2007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福建省发改委. 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M].2006.

[3]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2006.

[4]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M].2006.

[5] 福建省科技厅. 2006年福建科技发展报告[M].2006.

[6] 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M]. 2007.

[7] 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 福建省机械工业协作配套情况简介[M].2007.

[8] 福建省经贸委. 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分析报告[M].2007

[9] 陈文哲.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的策略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5(1):1~6.

[10]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1):9~12.

[11] 王勇,邵玉琴.制造业的发展与机械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2005,15(4):66~68,77.

课题组成员

1.陈文哲: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教授、博导

2.何海翔: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3.陈鼎宁: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教授

4.韩西儒:福建省经贸委机电行管办,副主任,工程师

5.黄仲伟: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6.陈永禄:福建工程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