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

摘 要:随着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现代护理的内涵、任务、目标都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从被动执行医嘱转向提供整体化的护理服务。医学基础课是护理专业课的基础,也是连接护理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桥梁,现代护理人员只有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认识生命过程的基本规律,形成整体护理思维,才会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化护理。传统医学基础学科界限分明,知识整体性不强,学科间存在交叉与重复,与临床脱节,导致教学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临床思维的培养。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我们整合了医学基础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学生护理临床思维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展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专科和高职院校开始采用新的招生模式,如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3+3”模式。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研究的焦点。

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不足之处

1.1围绕主线简单重组

以往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仅仅是围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这一条主线进行,教材内容也是顺序上的改动、拼盘式的重组和简单的叠加,而医学基础课程各学科内容是相互联系、有章可循的,知识点可以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顺序有机结合,使知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真正实现学科内容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如学习分子生物学的核酸和DNA内容时,要联系细胞结构及细胞增殖知识,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1.2缺乏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的结合

课程整合中没有或很少体现基础知识与疾病、药物及治疗的联系,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是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医学基础课程学习仅仅是为之后的专业课程(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学习服务,没有体现与临床护理的结合。例如,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侧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用药护理,其结构功能和病理生理特点等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分散介绍,没有与临床表现及护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整合后的医学基础课程应先对消化系统每个器官大体解剖进行介绍,再深入细微结构,紧密结合形态构造来解释其生理功能,再由正常过渡到病理状态及临床表现,最后到疾病的合理用药及护理、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等。这样才能体现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疾病、药物及护理的衔接。

1.3授课方式单一

授课方式还是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传统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能力,不利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后势必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措施

2.1问卷设计

结合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学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病理学3门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现状,学生和教师对3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认识、需求及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等。

2.2调查过程

调查前,专家审核调查表和培训调查员,并告知研究对象,获取知情同意。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4,KMO为0.72,满足了信度、效度要求。调查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和调查方法,问卷现场发放,匿名填写,当场收回并由专业人员整理分析。

2.3课程整合

由各学科骨干教师将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分析,明确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知识点,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设置各课程的教学重点及时间分配。在编制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与护理职业能力的联系,准确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教务处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对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体进行督导。

2.4编写实用性校本教材

教务处组织12名专业教师编写《医学基础综合》教材,以器官系统间的整合为主线,增加了操作技术、病理与临床诊断之间的联系以及岗位技能培训等内容。整合前3门课程的总学时为2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92学时,实验学时60学时;整合后的总学时为22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54学时,实验学时70学时;与整合前相比总学时减少11.11%,理论学时减少19.79%,实验学时增加16.67%。

2.5考试结果分析

理论考试成绩由平时考核(作业及课堂提问等,20%)、期中考试(30%)和期末考试(50%)组成,考试采用统一试卷并以密封形式由任课教师统一集中批改;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形式及成绩比例相同,侧重于实物辨认和案例分析。考试成绩由指定人员登录,本校统计学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分析。

2.6优化教学内容,融入护理临床思维

护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各层次护理专门人才,护理专科教育重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遵循教育部“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理念,在教材编写时注重内容优化,并适当融入护理临床思维内容。具体方法:

(1)根据医院专科疾病及护理项目选择相关的医学基础内容。

(2)安排授课教师到临床科室参观学习,熟悉临床护理工作内容,找出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以便授课时重点讲解。如急性胰腺炎病人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但尿、血淀粉酶增高明显,医生往往通过这些检验指标来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作为护士要综合应用医学基础知识,从分散的信息联想到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临床表现、进一步治疗和护理措施等,在执行众多医嘱时分清轻重缓急,优先将留取尿、血标本及时送检,以便医生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有预见性地指导病人暂时禁食,以免加重病情。

(3)教学内容有衔接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解或者遗漏。

(4)安排基础课程教师听护理专业课程,深入了解护理专业对医学基础知识的需求。

(5)优化实验教学,取消与护理专业关系不大的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技术性、实用性实验,如ABO血型鉴定、血压测定及影响因素、血糖和尿糖测定等。

3 结论

基础医学课程的优化整合是高职护理专业实现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充分研究梳理出护理岗位所需要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体系,并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重新序化基础课程内容,如将解剖学基础和病理形态学整合成人体形态学基础及护理应用,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基础及护理应用。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间教学内容合理衔接,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专业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满足行业准入的要求。我们应根据具体实际,最大限度发挥整合课程的空间和优势,以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磊,张子轩,魏清,等.对口高职护理医学基础综合课程(解剖、生理、病理)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6):76-78.

[2]闫长虹.整合护理专業基础医学课程加强中高职衔接[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53-54.

[3]李丽,王南,朱文珍,等.武汉市某医学院整合课程中医学影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6,29(1):105-107.

[4]顾春娟,沈新娣,施曼娟,等.基础医学整合教学与基础医学传统教学效果之比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7(4):557-561.

(作者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