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免疫学的“教”与“学”

摘要:针对当代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和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免疫学教学中的体会,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通过“教”与“学”的密切配合,达到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现代免疫学已经成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免疫与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密切相关。加之,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科学,涉及范围广,抽象概念多、理论性强,发展快、信息量大,在分子水平上反映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与规律性。因此,学生初次接触时,都觉得难以理解。多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教学改革,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知识框架结构教学法

免疫学理论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和知识的多层次性,学生初次接触时,难以理清其所涉及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解读和剖析,对知识线索和结构进行条理和浓缩。如在免疫学绪论的授课中,我们就将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以框架图的形式串联起来作一个概括性讲解,使学生对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抗原,以及构成免疫系统的各个部件(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免疫功能的具体表现、免疫学在临床疾病诊断和防治中应用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我们将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贯穿于免疫学教学的每一单元或章节中。并要求学生掌握免疫学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知识框架,通过对免疫学知识结构的绘制,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形成清晰的系统知识脉络。

二、图示法

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将一些抽象的免疫学理论用图示法表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免疫球蛋白的四肽链结构模式图,然后围绕模式图展开讲解其结构特点、功能分区、各区的主要功能及实际意义,并适时使用肢体语言来显示免疫球蛋白结构与功能的联系,调动课堂气氛。在讲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有核细胞模式图,再画出6号染色体并标明HLA复合体的基因定位,然后再将其用虚线引出细胞放大,标明基因分区、主要的基因座位及其编码的肽链,进一步讲清楚HLA分子的组织分布、结构特点、功能及实际意义。在讲T、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两个淋巴细胞的模式图,然后分别再将其主要表面功能分子标示出来,比较两类淋巴细胞膜分子的不同及其实际意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教师采用一边画模式图一边讲解的方法,把这些复杂的理论问题通过简单的图示方式直接明了的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容易接受。此外,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在练习本上亲手画图,以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通过学生反馈,普遍认同这种教学方法。

三、多媒体演示法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在免疫学教学中也显示了明显的优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具有表现力丰富、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等特点。如在讲授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中,先以动画方式将经典途径激活的三个阶段进行讲解,然后再将其完整的激活过程进行演示,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又如在讲授NK细胞发挥ADCC效应和T、B淋巴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等机制时应用动画演示,学生很容易接受。在讲授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时多媒体演示也显示了很大的优势。教师先播放一段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录像,使学生对Ⅰ型超敏反应有一个了解。然后,按照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IgE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上的FcεR结合→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靶细胞上的IgE结合后导致FcεR发生交联→靶细胞释放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介质作用于靶组织、靶器官→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引起局部或全身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整个过程一一以动画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原来比较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转变为直观生动的画面,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将PBL教学法引入免疫学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临床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如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学生对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我们一直采用PBL教学法,进行病例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讨论课前将病例及问题发给学生,如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新生儿溶血症等病例,提出问题:初步考虑该病人患何病?依据是什么?如何以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解释病人出现的临床表现?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为什么Rh血型不合常在第二胎出现死胎而第一胎未出现?如何以Ⅱ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知识去解释这种现象等问题。让每个学习小组查阅相关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在PBL教学课中,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首先由组长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直至把问题搞懂。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归纳,强调所讨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点评。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极大地提高学生查找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当代生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医学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我们认为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学习方法,这对其学好免疫学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免疫学呢?首先,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单元内容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自己看不懂的内容做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讲解。其次,要求学生上课时做好笔记。由于我们选用的统编教材内容丰富、繁杂,有时一次课会涉及到多个章节的内容,如果学生上课时不做笔记,课后将很难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难点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只要求理解即可。第三,要求学生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很容易忘记。这就要求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列出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框架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记忆。第四,要求学生进行阶段小结。因为免疫学前后章节联系紧密,前边所学内容进一步为后边的内容打下基础,如果前边的内容没学好,对后边的内容理解就困难,最终导致对免疫学的学习失去信心。第五,指导学生合理应用记忆方法。因免疫学内容繁多,不好记忆。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进行学习记忆,可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免疫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对象、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教”与“学”密切配合,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24-128.

[2]毛立群,贺智,郭小芹,等.搞好基础免疫学理论教学的点滴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82-483.

[3]杨静,毛立群,牛秀珑.医学免疫学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71-572.

[4]谭海珠,杨棉华.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05(5):48-50.

[5]程桂芝,郗雪艳,马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