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钢铁产业循环发展的探究

摘 要:钢铁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其平稳持续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山西省形成了高能耗为主的工业化结构,以及粗放的增长方式,这严重制约了山西省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从循环经济视角出发,依据国内外先进循环经济发展理论,找出山西省钢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山西钢铁产业循环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西钢铁产业;循环发展

一、山西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钢铁产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不仅会浪费大量资源、能源,而且还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钢铁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产品深加工,提高装备技术水平,降低物耗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

1.山西省钢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山西省钢铁产业大部分为初级产品企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样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利用先进技术促进产品深加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2)产品结构初级化,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山西省钢铁产业相当一部分产品都是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的初级产品,产品缺乏深加工,附加值比较小,市场竞争力不足这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能源,而且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

(3)固体废弃物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利用率有待提高

钢铁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水、工业垃圾、含铁尘泥和尾矿等。目前,对一些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已经得到逐步完善,对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2.山西省钢铁产业的发展潜力

(1)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不锈钢消费量的迅速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不锈钢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对不锈钢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不锈钢消费量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不锈钢消费国。山西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不锈钢消费量不断增长的契机下,山西省更应该努力抓住机遇,促进钢铁产业的循环发展。

(2)现有生产企业数目较多且地理位置接近

太原市于2004年开始兴建不锈钢园区。目前,不锈钢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入园企业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目前,太钢是山西省大部分不锈钢产品企业主要的原料供应商,已形成了以太钢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太钢不仅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生产原料,还可为其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促进不锈钢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二、山西钢铁产业循环发展模式构建原则

一是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的排放,从而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进而从经济活动的源头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再利用原则是指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期,促进物品的多级利用,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是把废弃物品再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重新变成可以再利用的资源。“3R原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时由被动变主动。

二是坚持生态性原则。钢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运用生态学原理,仿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方式进行总体规划配置,使资源和能源得到得到全面利用和高效产出,以达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目标,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是分层构建原则。依据循环经济系统的功能,构建多层面的钢铁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加强环保节能意识的培育,以促进整体经济的循环发展。

三、山西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的目标

1.降低企业成本

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相对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从短期来看,企业需要购进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使得成本升高,但从长期来看,企业生产会逐渐稳定化,进而成本不断降低,获取更多的利润利益。

2.保护社会环境

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还会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构建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在此工程中,不仅要注重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最重要的是采取合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保护生态和社会环境。

四、山西钢铁产业循环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提高产业集中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同时实施有保有压的金融政策,正确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为钢铁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2.依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资源定价政策,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的机制,并对从事“三废”循环综合利用以及投资环境保护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3.积极开展产学研相联合,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推动节能低耗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各种资源节约技术和废物再利用技术。

参考文献:

[1]孙启宏,段宏.清洁生产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郭亚军.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3]刘文强.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科技投资,2006(8).

[4]刘慧,原磊.浅析循环经济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J].研究与探索,2007.

作者简介:魏敬红(1988- ),女,河北任丘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收入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