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每日100mg,氯吡格雷每日75mg,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100mg,观察30天内心绞痛发生情况、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最新资料显示,我国心血管病人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中较严重的一种,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心肌梗死治疗上赢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给予溶栓、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基础上,积极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尤为重要,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旨在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5)岁,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1)患者持续性胸痛时间大于30分钟,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无法缓解;(2)患者心电图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导联ST抬高≥1mm或者左束支传导阻滞;(3)患者症状发生时间<12h;(4)心梗指标明显升高2倍以上;两组在性别、年龄、梗塞部位、是否溶栓等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病例排除标准:(1)有心肌梗死史者;(2)有血小板明显减低或出血倾向者;(3)对氯吡格雷过敏或不能耐受者;(4)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者;(5)近期有活动性溃疡及手术史者;(6)有恶性肿瘤者;(7)妊娠及哺乳者;(8)行PCI或CABG者;(9)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者。

1.2研究方法

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每日100mg,氯吡格雷每日75mg,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100mg,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q12h,共七天。其他治疗按照常规方案,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心肌梗死临床症状消失,ST-T移到等电位线,CK-MB峰值提前出现;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ST-T下移0.05-0.2mV;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有严重倾向。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根据心绞痛的缓解情况判断两组疗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出血,胃肠带反应情况发生率低。

3讨论

目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更是导致心性死亡的重要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其治疗的重要组成之一。氯吡格雷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事件复发的研究(CURE)显示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使心血管的主要事件减少了20%。Karno证明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可作为治疗NSTEMI的常规治疗。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都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两者的作用途径及疗效有所不同。阿司匹林是传统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阻止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素A2的途径来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抑制血小板凝集的噻吩吡啶类衍生物,具有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它能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二磷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随后抑制激活ADP与糖蛋白bⅡ/aⅢ复合物,从而抑制血小板凝聚,同时还能阻断ADP释放后引起的血小板活化扩增,从而抑制其它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凝聚。氯吡格雷的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在单次口服给药后2h即可观察到药效,其血小板抑制作用在连续给药后3—7d达到稳态,最大抑制作用可维持3个月以上。停止用药后5d内凝结参数逐渐回到基线。在多项大规模研究中,氯吡格雷在改善缺血性事件的预后方面,优于其它药物,安全性比阿司匹林更佳,因而在许多情况下氯吡格雷取代了噻氯吡啶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提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发挥其协同作用,二者共同作用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延缓或者终止急性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