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逊”刮过,灾难医学翻开


打开文本图片集

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开始横扫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威马逊”所到地区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停水停电,甚至树木被连根拔起,车辆被整台掀翻。有媒体报道,“威马逊”踏足海南,成片的树林被连根拔起,风像刀一样剥光树皮,铁制指示牌像纸一样被台风撕碎——这些灾难电影中的景象就发生在当地人身边。很不凑巧地是,这场41年一遇的超强台风与雪上加霜的乌克兰马航空难构成了灾难性新闻的“撞衫”。结果,中国的台风被这场空难占尽了关注度的上风。但是,我们还是通过民政部官方网站了解到,截至7月23日受“威马逊”及其残留云系影响,四省共计1107.3万人受灾,56人死亡、20人失踪、86.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6.1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4万间房屋倒塌,23.2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384.8亿元等惊人数字。

诚然,人类对于自然灾害有着难以抗衡的无奈。所谓人定胜天,不是指人类的决心有多大,台风的威力就有多小,而是指想尽一切办法,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那么,面临诸如台风、地震、洪水等突发重大天灾,怎样才能及时抢险救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呢?这就是灾难医学应该完成的使命。本期“特别主题”,让我们一起翻开《灾难医学》这本书。

先有院前急救,后有灾难医学

在有据可查的资料里我们看到,院前急救起源于1927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急救服务组织,当时只是从事专业的伤员救护和转运。院前急救和灾难医学都源于战争,院前急救是灾难医学的基础,灾难医学是院前急救的深化和外延。

事实上,近几十年,不仅中国,全球频繁发生的地震、强风、海啸和水灾等自然灾害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群体灾害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越来越受到重视。以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成立的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WAEDE)为标志,院前急救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灾难医学。

灾难医学也称灾难救援医学,是研究在灾难条件下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伤病预防和救治的组织工作与技术措施的医学学科,是集公共卫生、急诊医学和灾难管理于一体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同时因其广泛的社会性,甚至有学者提出灾难医学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以此来强调其与传统医学模式的差异。我国四川的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就充分体现了灾难医学救援的优势。

难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

震后不到1小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救伤员,保证人民生命安全。震后2小时,总理温家宝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80多位将军、13万部队、1万多武警官兵、4000多专业救援队员,还有多少省市、多少单位、多少团体、多少家庭、多少百姓,甚至多少国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抗震救灾中。在这场全民救援中,国家救援队和各省级救援队共救出371名幸存者。

总结汶川灾难救援可以看出,安全、科学、专业的救助方式协同作战是成功力。

2013年5月12日,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在第二届灾难医学大会暨地震灾难医学救援学术会议上表示,与5年前的“5·12”汶川地震相比,2013年的芦山地震医学救援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这得益于我国灾难医学救援体系的不断完善。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4·20”芦山地震紧急医学救援凸显的五大优势:一是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地震发生后即启动灾难医学救援应急预案,1小时内向震区派出15支医疗队共计200余人;二是医疗队伍进入灾区实施现场救治更加科学有序;三是医学救援指挥部前移使救援指挥调度更加高效;四是重伤病人集中转运更加顺畅;五是危重伤员住院病死率比“5·12”汶川地震时进一步降低。

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灾难承载能力也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灾难医学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社会对灾难的准备越充分,对灾难救援的支持就越有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认为,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灾难医学的发展更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

通过他的介绍记者得知,汶川地震后,秉承“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理念的灾难医学开始进入社会和医务工作者视野。2011年12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正式成立。目前国内多所医学院校已成立专门的灾难医学系。

灾难医学: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

现在让我们先用最简洁的文字来阐明一下“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的灾难医学理论:它既包括灾前灾难医学救援体系的建立、专业队伍的培训演练、预案的建立、设备的研发,也包括灾中的现场搜救、检伤分类、徒手心肺脑复苏、后送转运等,还包括灾后对环境的消杀灭净、尸体处理、疾病防治、心理救援、机构重建等。这是一个完整的灾难医学救援体系。

刘中民院长表示,灾难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破坏性、复杂性等特点。比如说地震、海啸、强台风等自然灾难或者恐怖袭击等人为灾难,灾难医学所面对的是更多更广泛的多发伤员,要求医务人员在医院之外的极端环境即灾难现场进行救治,且救治方法不只限于临床抢救,还涉及到公共卫生的范畴。刘院长还对记者讲到自身经历——

“我曾经作为上海市医疗队的队长,带领70名医疗队员参加过汶川地震的抢救,深刻体会到灾难现场的医学救援与医院里的急诊抢救区别巨大。伤情的复杂性使灾难现场救治方式打破内、外、妇、儿的院内分科,救治方式更复杂。”

“还记得5年前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一个例子吗?一个叫陈坚的灾民被压埋了大半个身子但一直活着,在终于被解救出来之后,大家都欢呼雀跃,但是电视镜头一转他很快就死亡了。”刘中民举了5年前发生的这个例子。

“从医学上讲,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被压肢体或组织的缺血再灌注,引起低血容量休克、高钾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毒素快速入血等所致。实际上,在他从废墟里被扒出来之前就要实施医学抢救。这虽是个案,但类似的教训在灾难现场远不只这一例。但是这样的问题,在医院里几乎遇不到。另外,传统大医院专科医生习惯于护士分诊、病人排队医疗模式,而灾难现场则囿于电力、检诊设备、治疗条件及恶劣生态环境的限制,即使是知名专家也很难在灾难现场开展专项救治,表现为‘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些医疗队甚至无法自救,为灾区增加新的负担。芦山救援时就有网民发帖说‘不要让你的无知给灾区增加新的负担’等等。”

回顾芦山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国务院办公厅就曾下发通知,要求各方力量“有限制”进入灾区,实际上就是在避免“次生”灾害。即便这样,那些进入灾区的医务人员如果没掌握基本的检伤分类技术,往往会根据表象转运伤员,谁叫的声音大,就先转运谁,而真正的重伤员,却可能被留下来。另外在创伤医生缺乏、卫生条件简陋和医疗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截肢、盲目穿刺、盲目插管等违反诊疗常规的现象也偶有发生,高致残率及高感染率为后期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刘中民毫不讳言地说:“以上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灾难医学在‘重于灾中’方面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

自救与救人

超强台风“威马逊”的威力之一是掀房揭瓦。7月18日下午15时30分,在文昌市翁田镇登陆的“威马逊”中心风力达17级。所到之地,多处瓦房出现倒塌,大树连根拔起。有当地民众形容“威马逊”过后的情景令人震骇:房屋垮了,屋顶没了,海水漫灌街道,水上飘着冲出来的衣服、柜子,混杂着残枝断叶、死鸡、死鸭……还有就是停水停电,交通基本阻断。

在翁田镇卫生院收治的8名伤者中,最严重的为颈部受伤,另有多人是头部、脚部受伤。

有多家媒体报道了台风登陆时,风雨交加的海南岛上发生的自救与救人的动情一幕。当大多数车辆都因积水太深不敢行驶,有一群开着越野车的人满街奔驰,不顾艰险把受伤群众和将要生产的孕妇送往医院。18日晚上9点多,家住海口市尾丹村的孕妇李女士肚子开始疼痛出现生产征兆,但身为消防员的丈夫正在执行救援命令联系不上,李女士只好四处打电话求助。先打了120,120说车来不了,全部被水淹了。如果情况属实,只能说原本担负救急使命的120没能经受住这场强台风的考验。

一直熬到11点多,李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海口市汽车运动协会的联系方式,称如有紧急情况可联系他们。李女士立马拨电话过去,随后一辆越野车赶到,路上满是广告牌、树枝和1米深的积水,车辆很艰难才行驶到医院。到医院时,孕妇的宫口已开到三个手指宽度,医生说再晚来一会儿孕妇和胎儿就会有性命危险。

据报道,这个民间自发组织的协会从下午两点钟开始到第二天早上凌晨4点钟,共出动车辆40次左右,救助了100多位,大多是被玻璃划伤或广告牌砸伤的市民。

据了解,从几年前开始,这个车队就在陆续开展一些救援工作,这次很多人都是自发上街开展救助行动的。而这种自救行动恰恰符合灾难医学分会提出的“灾难医学三七理念”:即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三分处置、七分预防;三分业务、七分管理;三分战时,七分平时;三分他救、七分自救。

一份资料显示,1923年至今的80年余间,日本发生过几十次7级以上地震,其损失逐渐减少,就与全民自救培训知识直接相关。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

灾害发生后,往往居民首先开始自救,然后是邻里社区共救,最后才轮到政府施行“公救”。这个例子,对于灾难医学在民众间普及给了很大启示。

有专家指出,大灾并不一定会带来大难,这取决于承灾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一定的社区内,不同的医疗资源、救援能力会带来不同的承灾能力。让老百姓掌握大量的自救知识格外重要。

比如心梗急救、外伤急救包扎、骨伤急救等,有时候,救命时间就是几秒钟。

另外还包括灾情面前的紧急处置,如塌方伤、溺水、雷击伤、触电、毒蛇咬伤、毒虫咬蜇伤等。还有飞机或轮船失事时的紧急逃生等等,都是灾难医学的重要课程。近期发生在韩国的沉船事件就是一次乘客们没有抓住机会临场自救与救人的悲剧。

因此说,灾难来临时,对个人而言,应用灾难医学真正逃生成功的大部分靠的是自救和互救,而且学会自救才能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