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教师是教育之本,没有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就很难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当前,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艺,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加强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广大教师更要重视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努力构建完善的人文素养体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师 人文素养体系

[作者简介]桂署钦(1964- ),男,广西荔浦人,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与思想道德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新时期高校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04LX19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04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富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①人文素质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它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育之本,不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就很难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随着科学与人文日益融合,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艺,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素养师资队伍建设,广大教师更要加强自我人文修养,以推进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教师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1.高校教师的言传作用。高校教师的人文思想、人文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向往和追求,决定着大学生的人文价值取向。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需要开设人文课程外,更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论使大学生自愿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传道”,教师不仅要“授业” “解惑”,而且还要“传道”。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人文素质缺失、精神境界不高的状况,教师“传道”的重点是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道,传中华民族精神之道,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道,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之道,传“八荣八耻”之道,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和人文知识,更要善于引导大学生进行人文思考,使其产生自发的人文向往和追求,自觉进行正确的人文价值选择,从而学会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树立起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2.高校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就是一面镜子,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正确的身教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的身教示范而培养起来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古以来就是社会对教师个人的品德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行都足以为受教育者的模范。”②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师德修养。人文素质和师德修养是高校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师德风范能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人文素质欠缺、道德失范,必将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人文素养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

教师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③人文素养对高校教师的素质结构、师德修养、人格塑造、教学风格、专业发展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1.人文素养影响着教师素质结构的完善。高校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师应有的良好素质结构,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和谐德育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大学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一是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现代的师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二是要有多元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三是要有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四是要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修养,这是大学教师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它对高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

2.人文素养影响着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教师才会真正领会到自身所承担育人责任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职业的崇高,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会形成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道德风范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一个教师的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着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④

3.人文素养影响着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不仅能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在人文思想方面给学生以人生启迪和美的享受。如果高校教师只专注于专业教学活动,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不了解,人文社科知识不丰富,人文修养欠缺,学生就会对他敬而远之。人格魅力是人文修养的体现。一位学识广博、幽默风趣的教师必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种感染力则来源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提升教师的亲和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应该重视自我人文素养的提升。

4.人文素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教师的学识、修养、兴趣、特长等个性化特点,促成了教师教学风格的个别差异性。⑤人文素养对教师个人兴趣、特长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的教学风格。喜欢文学的教师,会更注重教学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强调语言表达的生动流畅,抑扬顿挫;喜欢美学的教师,会为学生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美的体验和熏陶。因此,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其人文素养密不可分。

5.人文素养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等教育观念的更新过程。具有较高人文修养的教师,不会把教师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把“发展”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把“不断进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站在时代的最前端,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中不断进取、探索和攀登。总之,人文素养为教师追求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体系的基本内容

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所包含的师德修养、人格魅力、教学艺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是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必须努力建构自己的人文素养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具有人格示范的功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位高校教师首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即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并忠于高等教育事业;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有进取心,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我;要有大爱之心,主张师生平等,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宽厚仁爱;要讲德性修养,注重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泊名利,精于教书,勤于育人。

2.高尚的人格魅力。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所形成的人格吸引力,它是教师的人文修养在行为举止、气质风度上的体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⑥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不仅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己任,更要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因此,高校教师有责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成才之路。

3.高超的育人能力。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但教学不是指简单机械的教学程序,它更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位精心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演。他们能深刻领会和把握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并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发学生独立、深入的思考;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在这一背景下,成功的教育者应该注意运用渗透、暗示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想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善于与学生交朋友,这样才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实现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的问题,以修正其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4.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这也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勇于破除旧观念和旧思想的束缚,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新问题、新情况有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结构,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总之,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教师会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和研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不能脱离语言和文字而存在。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是传递知识、交流思想、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高校教师要特别注意教育教学语言的准确、简明、逻辑性和幽默感。语言风趣幽默、浅显易懂的教师,能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相反,如果一位教师满腹经纶,但因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无法恰当讲解内容或表达思想,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注释]

①中宣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②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55.

③宋红霞.浅议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76.

④李永东,张丙喜.军队高等工程院校教师的人文修养[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3(4):70.

⑤张天宝.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J].湖南教育,2001(2):26.

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