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农,在富民强国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办好农村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农村教育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希望找到能使其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 办学条件 农村大学生 留守儿童 对策

中国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政府、社会、学校都把开发国民潜能、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基本治国方略。在我国,农村学生占全国总学生比例较大,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农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以中小学教育为主体的初等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础与基石。近几年来,尽管各地政府都在关注教育的均衡性发展,也作了很多努力,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育教学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但不可避免地出现教育区域性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教育发展比较好,聚集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农村,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资源短缺。为此,很有必要对农村教育现状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办学条件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与城市教育间仍存在不少差距,限制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政府对教育均衡性发展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将合格学校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范畴,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本身底子薄弱,许多地方办学条件还是比较差,加之受封建意识、社会世俗的影响,以及教育管理的导向及师资力量等的限制,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其一,我国农村办学硬件条件跟不上当代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从校舍情况看,虽然许多农村学校已经新建了一些教学楼,但是,仍然没有必需的功能教室和设备设施,这就导致了在当代多媒体教学占主导的教育行业中,农村许多学校还在沿用着“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条件和办公场地看,缺少必要的办公楼和老师活动室与休息室,缺少必需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使得老师的教学质量很难在根本上得到提高;从校园环境看,许多农村学校还很难谈得上整洁、美观、宽敞、舒适、优美、漂亮,与城里的同级“星级”学校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为核心的软件条件比较差。(1)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亟需提高。中小学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农村中小学的校长第一学历多为高中、中专毕业,大多数是爷爷奶奶之辈,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无可非议,但其教改的胆识不够,从应试教育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与管理经验也大多不适应素质教育管理的需求,因此亟需提高教育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因农村较穷,生存与生活环境都不太好,农村学校教师收入较低,待遇较差。所以,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去教书,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专职、专任教师比较少,代课教师普遍存在,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相对比较低。教师主要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缺乏新手段、新教法;教师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的速度比较慢;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农村中小学由于代课教师和未经师范院校培训的教师比重大,尽管他们爱岗敬业,也敢于改革,但受教育教学能力所限,影响着教育的全面而深入地发展。

2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困难。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我国中小学教学,集中反映在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深。目前,课堂教学虽有一些现代的东西体现,但更多的表现依然是陈旧的做法,主要特点是:(1)大都实行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知识老化,满堂灌和死记硬背成为教学的最大特征。学生总是围着教师转,处于被控制的地位,没有学习自主权,缺少自由选择的空间。(2)实行素质教育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应试教育仍大有市场,许多学校还是把追求升学率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学生课业负担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基础教育的这种局面,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要从过去以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转移到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上来;要从推进教育规模和速度发展的方面,转移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上来;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移到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上来。

3 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各种问题。(1)心理问题。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亲情上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2)学习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3)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4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

由于当前教育成本过高,而且毕业求职艰难,导致了农村大学生比例的下降。有研究报告表明,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30年来几乎下降了近一半。虽然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成本,不能不使他们本能地把投入与产出做出比较,如果一个农村家庭花近十年的收入而培养出的孩子找不到出路,怀里揣着文凭还是走上打工的这条路,让人觉得早打工比晚打工更划算。而且现在在就业出路上出现的一些不公平,打击了他们受教育的信心,在农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健康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对策

1 加强政府行为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村中小

学教育快速稳定发展

其一,政府行为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保证。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改革人事制度,改变传统的科举式用人机制,而且要使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步,使学校的本体教育功能与政治、经济的社会教育功能有机统一,以体制改革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化与更新,从而实现“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素质教育目标。其次,政府应做好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统筹协调,共同参与教改,要在制订教改大目标和更新教育观念的大前提下建立规章制度。再次,加大教育改革所必须的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解决农村学生因贫困等原因而出现的辍学现象,同时加强政府对教育的督导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地采取措施,确保素质教育全面而深入地实施。

其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治本之策。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开经济的发展而奢谈教育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而反观东部地区的农村教育,由于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非常好,地方财力雄厚,政府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来办教育、发展教育,所以好于中西部地区。在现有的国情和体制条件下,各级党委与政府要想把农村中小学教育真正抓上去,其治本之策只有一条。即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着力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村教育发展积累物质基础。

2 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教师教育,实现教师待遇的均衡,建设一支有足够数量,合格稳定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队伍。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优劣程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方面,应尽可能改善各个中小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新建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和教师居住房等;新增教学必需的教学用具、实验用具与图书资料等;添置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仪器设备;改造学校危房等;配齐配全各科教师与各级各类行政管理人员。

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改善各个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软件条件。(1)改革现有用人制度,给校长充分的用人权。当前农村中小学进入大都是被动接受上级分配,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太多,教师素质如何,学校不知“底细”。学校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应大力推进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竞争上岗制,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教师单位人为社会人,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2)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聘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鼓励教管站人员重返课堂。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引导和鼓励具有相应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镇定期服务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的,应当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3)减轻农村中小学教师负担,提高其待遇。在解决好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之后,有条件的乡镇可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让他们安居乐教。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

3 努力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2)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4)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4 坚持依法治教。加大舆论宣传,加大农村教育的信心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一些教育法律法规,是学校办学的依据,也是发展教育的保证。对农村地区来说,依法治教,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从执法的高度,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此外,新闻媒介应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个学期开学前,地方政府应协助教育部门与各个学校,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应加大农村教育的信心,引导大家摆正大学生就业位置,寻求更多的途径,让家长看到子女受教育的出路;在农村加大各种办学途径的宣传,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