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

【内容提要】 决策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群众路线从方法论的角度为领导者实现最优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式和途径,在重大决策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决策中践行群众路线,一要树立“问题在群众眼中”的意识,在决策前强固“为群众服务”的价值立场,目的要为了群众;二要树立“办法在群众手中”的意识,在决策中遵循“从群众中来”的谋划路径,力量上依靠群众;三要树立“成效在群众口中”的意识,在决策后秉承“到群众中去”的检验标准,效果应问询群众。

【关键词】 领导决策 群众路线 科学性

【作者简介】 高小燕,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副政治委员、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少将军衔,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1-0047-03

决策是领导者按照最优化的原则,从要解决的客观问题入手,制定政策措施并通过实施以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决策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直接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群众路线从方法论的角度为领导者实现最优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式和途径,各级领导应深刻理解群众路线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在决策过程中贯彻运用,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水平。

一、树立“问题在群众眼中”的意识,在决策前强固“为群众服务”的价值立场,目的要为了群众

“为谁解决问题”,这是一切决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一个领导者实施决策前必须确立的价值标准,它直接影响领导者选取什么问题作为决策的目标指向。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各级领导必须真正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在密切联系群众中牢固确立“为群众服务”的价值立场,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发现问题,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决策的依据,才能确保决策目标选取切中要害,并为群众所支持。

1. 决策者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群众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最接近社会实践,正确的认识只能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来。群众离问题最近,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最多、最直接、最具体,是问题的直接感受者,对问题最知情。群众的眼睛最明亮,犹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管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问题,无论其在何处,都逃不出他们的眼睛。兵书《六韬》有言,“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领导干部下命令、做决策时,必须正确认识群众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努力克服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和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在制定决策前重视到群众中搞好调查研究,真正找准问题所在,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决策者要从行动上密切联系群众

群众眼中问题最多,但要从群众那里真正发现问题、了解实情,决策者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如果高高在上、远离基层、脱离群众,再明显的问题也难以发现;如果走马观花,做做样子,人到心不到,发现的也只是些许小问题;如果不能赢得群众信任,群众就不会说真话,真正的问题就不能从群众那里了解到。问题在群众心里,多数情况下不愿说出来,主要原因是对领导和领导机关不信任。要让群众自发自愿地把知道的情况说出来,就要以群众为师,放下架子,面对面、心贴心,与他们交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这样他们才会实事求是把问题说出来,一五一十把问题摆出来,毫无保留把问题晒出来。这样,通过群众的眼睛找准了问题,才能使决策目标具有较强的问题指向性,而不会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

3. 决策者要从利益上努力维护群众

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决策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毛泽东曾经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对共产党员来说,人民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决策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至上”的理念,才能主动问需于群众,才能真正重视群众意愿,把人民群众的关切和呼声作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决策目标的确立才能充分体现民意、符合群众诉求、最大限度实现群众利益,才能更好地得到群众的拥护支持。

二、树立“办法在群众手中”的意识,在决策中遵循“从群众中来”的谋划路径,力量上依靠群众

发现问题、确立决策目标需要依靠群众,解决问题、达成决策目标同样需要依靠群众。科学有效的决策在于解决问题、推动科学发展。解决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科学有效的办法。那些管用的办法产生于实践,来自于基层,就在群众手中。所以,决策方案的酝酿制定、实施环节要坚持深入群众,做到方案从实际中来、办法到群众中找,确保决策方案措施的科学有效。

1. 坚持倾听群众意见了解民情

群众处在社会实践的第一线,对事物的认识、对情况的了解更全面更细致。决策者在确立了决策目标后,要紧紧围绕决策目标,深入群众中间了解吃透真实情况,要以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及时全面地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准确了解群众最关切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反对什么,用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盼,依靠群众的智慧获得支持科学决策的丰富信息材料。同时,加强对群众意见的分析、转化,对群众的意见进行筛选和分类,找准群众的关注点和新要求,提炼带有普遍性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查找不足和原因,明确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的方向,把合理意见建议及时转化为工作决策。特别是在处理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相关事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时,领导干部不仅要通过各种渠道听取群众意见,还要积极与群众直接沟通,使自己的决策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保证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 坚持集聚群众智慧寻计问策

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群众结合实际、针对问题干出来的;好办法更不是编出来的,而是通过解决问题总结出来的。基层群众是建设的主人和亲历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发展的主力军。智慧在他们脑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他们手中,什么样的办法最简捷、最有效、最管用,他们在亲身经历实践的检验后,心里最清楚。各级领导干部要虚心向群众请教,用群众的智慧丰富头脑,使自己的决策指示更加符合实际和群众愿望。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许多新鲜经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村民自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都来自基层群众的自发创造。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领导干部谋划解决重大问题,就要善于把群众在实践中提出的那些实用但单一或仅仅在小范围适用的办法,加以总结提高,深化提炼;把不完整的办法变成完整的,把不全面的办法变成全面的,把非理性的变成理性的,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 坚持依靠群众力量达成目标

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再好的决策,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也可能成为一句空谈,无法达成预期的结果。达成决策目标、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决策者在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等收集起来,在领导者的头脑这个“加工厂”中进行改造制作,并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计划和方案等各类决策后,还要动员组织群众理解和掌握这些决策,并化为群众的实践行动。要防止把群众看“低”、看“扁”、看“轻”的错误思想产生,真正让广大群众在推动发展中发挥聪明才智,在解决问题中发挥主人翁作用,毫无保留把手中的好办法都拿出来,好点子都用起来。各级领导干部在推动各项决策方案时,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好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决策;要端正对群众创造的态度,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学习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达成决策目标,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

三、树立“成效在群众口中”的意识,在决策后秉承“到群众中去”的检验标准,效果应问询群众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常情况下,再高明的决策者也不能一蹴而就地制定出适合各种不确定情形的决策方案,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对决策成效的好坏最有发言权。决策后,要坚持回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持反馈问效、监督问效和跟踪问效,对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进行改进,对群众反对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对群众不理解的要耐心解释说明,用群众智慧不断修正决策失误,使决策更正确、更丰富、更完整。

1. 坚持反馈问效,方案措施靠群众来检验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凡是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代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达到或者基本达到决策设计目标的决策,就是正确的决策,应当在群众的实践中坚持推行下去,反之,那些遭到人民群众反对甚至抵制、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必然无法达到决策的设计目标,就是错误的决策。决策者或者领导者应根据人民群众的意愿以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决策内容做出调整和修正。同时,及时将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反映到已有决策中来,使决策的内容得到充实与完善。另外,领导者还要根据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将众多个别指导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一般性指导意见或原则性东西,并将之应用于指导更普遍的群众实践活动中。如此无限循环,决策将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2. 坚持监督问效,发扬民主精神让群众来推动

一项好的决策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确保决策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好的决策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而使群众怨声载道。在决策推行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及时把决策目的、进程、结果等公示于群众,让群众及时了解决策事项;通过信箱、网络、电话、听证会等形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民意收集机制,听取民众呼声,方便民众参与监督;强化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决策推行过程中暴露的各种问题,从而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机关和决策部门通过充分发扬民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并以此作为确定或调整工作思路、部署措施的第一信号和基本依据,积极顺应民意以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推动决策得以较好实施,确保决策效果得到群众的赞成和拥护。

3. 坚持跟踪问效,是非成败由群众来评说

在实际工作中,决策者和领导机关经常是对筹划部署这个上篇文章非常重视,而疏于跟踪问效做好下篇文章。毛泽东同志有句很经典的话,叫“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再好的工作规划,只有变成行动才能见成效。因此,一旦实施决策,就一定要坚持跟踪问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把筹划部署与狠抓落实统一起来,解决好发号施令多、跟踪问效少的问题。决策者要持续不断地跟踪问效,把人民群众的评说作为不断修正决策的指示器,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我表扬、大谈成绩,不说缺点、不讲存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成绩全部归于自己,要充分认识到群众的作用。不管取得多大成效,评价权都在基层群众。要少说成绩,多看问题。工作干得多不多,问题解决得准不准,行动速度快不快,工作作风实不实,成绩取得大不大,好坏都由群众检验、任群众评说。

参考文献:

[1] 王厚明.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要锤炼过硬思想作风[J].领导科学论坛,2013,(10).

[2] 刘要停.科学化民主化是领导正确决策的本质要求[J].领导科学论坛,2013,(9).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