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网络等新媒体迅猛发展,日益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对党的群众工作产生着全方位、革命性的深刻影响。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党的群众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等新媒体既是先进的技术载体,也是活跃的思想阵地,表现出的是虚拟世界,反映的则是现实社会,给党联系服务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一把“双刃剑”。

网络等新媒体已成为大众化、社会化的媒体。网络新技术、新业务的广泛运用推动了网络主体的强劲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拥有网民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网民达到3.88亿。江苏省是互联网大省,网站数量、网民、手机用户、微博用户等均居全国前列。截至2011年底,全省拥有网民3685万,占全国的7.2%,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8%;手机用户逾7000万,其中,手机网民2624万,占71.2%,全省每3人中就有一人使用手机上网;全省备案网站350931个,活跃网站达到245773个,网吧8300多家,网民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18.5个小时。随着移动宽带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媒介的发展速度也相当惊人,仅微博用户就有1893万,在网民中普及率达51.3%。这些数据表明,网络等新媒体已成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和活动空间,覆盖了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

网络等新媒体为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新机遇。网络等新媒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使党的群众工作面临“四大机遇”:首先,为及时把握社情民意开辟了新通道。在开放的环境中,新媒体日趋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工具,各种信息随时都可以上传到网上,群众可以自由真实地表达愿望或诉求。普通民众可以跨越层层环节,直接把信息传递给上层,有利于党和政府及时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汇聚民智。其次,为加强舆论引导提供了新阵地。“自媒体”的发展壮大使信息发布来源多、覆盖广,网络舆情扩散呈裂变式增长,群众诉求能够更清晰、更直接地被党和政府了解,为科学民主决策、有效实施舆论引导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为服务群众搭建了新平台。新媒体具有便捷、高效、超时空和资源共享的优势,有利于构建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涵,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最后,为接受群众监督打造了新利器。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仅使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而且拓展了群众的监督空间和渠道。

网络等新媒体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当前,网络等新媒体舆论空前活跃,关注的议题正向社会议题、政治议题快速转化,使党的执政环境空前复杂,党的群众工作面临“四大挑战”:一是给掌控舆论话语权带来“引导”挑战。网络等新媒体大大加速了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趋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难度不断加大,催生了许多非理性、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现象,对传统舆论引导格局带来了深刻冲击。二是给维护社会稳定带来“安全”挑战。网络等新媒体舆论已具备社会动员效应,组织化、落地化成为现实,社会问题网络化、网络问题社会化相互交织。特别是病毒式传播的情绪舆论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加上敌对势力利用网络鼓动渗透,容易引发群体性、政治性突发事件。三是给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信任”挑战。随着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民意表达、社会动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2012年发生的哈尔滨桥梁坍塌、什邡事件、周克华身份之争等事件,都是经过网络披露扩散,引发了群众对公共权力的质疑,使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损。四是给党员干部网络执政带来“能力”挑战。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民主参与度、信息公开度越来越高,仿佛一切都被置于放大镜之下,许多干部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同程度存在“网络恐慌”心理,影响着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提高同网络等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严峻考验。

二、江苏积极探索和创新网络条件下

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近年来,江苏全省各地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积极探索和创新网络环境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初步形成了群众工作网上网下双向推动、党群关系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搭建网络社情民意平台,打造党群联系“连心桥”。依托网络等新媒体,推动互动交流,让群众诉求表达畅通高效。第一,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各地通过设立书记市长信箱、网络发言人、政府论坛、在线回复,开展文字、音频、视频等在线访谈活动,让网民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第二,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及时开展意见征集、网上调查、社会听证活动,推动科学民主决策。对医疗、教育、社保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问需于网、寻策于民。南京市建立政务微博,对涉及民生民情的决策部署和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实时发布,广泛征求网民意见。第三,推动网上网下对接。促进网上诉求与实体服务、矛盾调解无缝对接,推动网上问题网下解决。南通市统筹网上与网下两个阵地,将在虚拟社会发现的矛盾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对接,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每年通过网络发现和调解矛盾300余起,及时化解群众怨气、纾缓群众情绪。

发挥网络超时空优势,开辟网络党建“新天地”。把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党建工作领域,积极探索网络党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一是创新网络党建新载体。通过整合全省党建网络资源,构建贯通省市县乡四级党建网站体系,并链接全国知名的党建网站,为各级组织发布党建信息、交流党建经验、了解基层动态、适时公告公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二是扩大网络党组织覆盖面。打破地域、时空界限和党组织间的壁垒,以行业、群体为单位,探索建立“网络支部”、“QQ支部”和流动党员网上支部,着力打造坚强的网上战斗堡垒。三是建设网络战线先锋队。组织引导党员在网上主动作为、创先争优,实现网内带网外、党员带群众,党群互动共促发展、共建和谐。洪泽县实施“网络党建跟进计划”,做到凡是占有网络空间、运用新媒体或设立网站的,党建工作及时跟上,党组织设置同步跟进,响亮地提出让党旗在互联网上高高飘扬。

链接网络便捷化通道,提升服务群众“满意度”。以网络等新媒体为依托,构建一体化、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以高效便捷的服务取信于民。首先,建立便民网络服务平台。普遍建立政府热线网络版、网上居委会、网上派出所等互动服务平台。目前,省级各部门网站在线办事服务500多项,省辖市政府网站在线办事服务300余项,在线申报、办事查询、在线咨询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其次,打造网络服务品牌。各地遵循网络特点规律,高起点策划、高质量培育,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网络服务品牌。南京市着眼群众服务需求、发展需求和精神需求,倾力打造“微博问政”品牌,“南京发布”、“江宁公安”等一批全国知名微博,成为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最后,创新网上服务模式。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和矛盾化解能力。镇江市全面推行“幸福社区网络工程”,在社区搭建“网上居委会”无形之网和“网格长”有形之网,虚拟与现实两网结合,形成了“管理到门口,服务进家庭”的管理服务格局。

释放网络媒体正能量,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引导网上主流舆论走势。一是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以“中国江苏网”为骨干的网络群和“微博江苏”等网上舆论阵地,在弘扬时代主旋律、实施正面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网站开通率达100%,公安微博群吸引“粉丝”超千万,“中国江苏3G”手机报用户突破230万,及时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声音,广泛凝聚了社会共识。二是精心策划主题活动。近年来,省里连续5次组织50多个全国重点网站来苏集中采访报道,重大主题宣传坚持报台网联动、省内外网站互动,“道德模范网上千场宣讲”、“阳光网络伴我成长”等活动形成特色品牌。镇江市每年集中开展“网友看镇江”等大型宣传活动50多场,组织开展年度十佳网贴、文明版主、文明网民等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三是发展壮大网络积极力量。各地注重加强网络发言人、网络观察员、网络信息员、网络意见领袖、网络阅评员等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主流舆论“指挥官”,打造“网上生力军”,基本做到涉情区域均有相关人员对应引导,最大限度消除社会负面影响。四是加强网上舆情热点引导。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和应急处置,确保对网上炒作苗头第一时间发声、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回应、不实信息第一时间澄清,全省年均稳妥处置重大网上舆情150多起。

拓展网络开放性功能,实现群众监督“全方位”。积极运用网络推进政务公开,扩大群众网上参与。第一,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固化为计算机程序,实现全程电子化运行和实时监督,确保行政行为依法、透明、廉洁、高效。第二,突出热点问题监督。对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劳资矛盾、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热点问题,加大网络舆论监督力度。苏州市公安局以市局主网站为核心,链接5个县市局、11个分局“网上公安”,189个“网上派出所”,1596个“网上社区警务室”,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也为群众监督提供了新渠道。第三,注重干部履职监督。运用网络媒体对领导干部的人品官德、工作实绩、作风建设、清正廉洁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宿迁市推行述职报告网上公示模式,所有县(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除涉密内容外,全部采取实名注册,由组织部门统一放在“网上宿迁”的干部述职述廉专栏,接受社会各界评议监督。

把握网络聚合式特征,增强文化建设“软实力”。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努力把网络等新媒体打造成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一是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动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等建设,努力构筑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阵地。盱眙依托县政法网等网站,开展普法网络宣传,做到网站每天都有一条法治内容的公益宣传广告。二是推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各地大力创作和传播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积极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网民、贴近生活的网络文化主题活动,引导社会热点,弘扬新风正气。三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全省大力实施网络文明工程,连续四年开展“文明办网”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注重行业自律和网民自治,部分省辖市建立了互联网协会,强化互联网企业和社会的责任。

三、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

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总体上看,全省各地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现代媒体意识尚未确立。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滞后,还停留在传统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上。主要表现在:有的视新媒体为“洪水猛兽”,必须封、堵、删,无需沟通回应;有的把所有媒体都当作是党报、党刊来对待,甚至把记者当成下级,让媒体按自己的要求报道;有的认为新媒体是虚拟世界,上面多数是负面报道和虚假言论,网上群众提出的意见不值得倾听和关注;有的对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认识不够,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不能及时回应。

网络执政能力存在短板。虽然网络等新媒体已经广泛普及,但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网络执政能力普遍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运用能力不足。尽管干部整体上网率很高,但多属浅层单向触网,绝大多数只是上网看看新闻,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知之甚少,运用新媒体开展群众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网络利用程度不高。我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四年多,但完成率还不足两成。有的市(县、区)和部门虽然有自己的新闻网站,但常常几个月甚至数年不更新,网络问政摆“空城计”。三是网络舆论引导不力。有的干部发现不良网络信息时,缺乏警觉性和敏感性,见事迟、行动慢。四是“网络语言”掌握不够。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官腔官调”,不熟悉网言网语,不懂得网络交流的艺术与技巧,常常居高临下,语言生硬刻板,无法与网民自由互动沟通交流,往往给网民留下敷衍塞责的印象。

网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不断超出预期,但依据的仍然是原有的体制机制和运行规则,建设、运用、管理存在日益明显的局限性。从我省情况看,新媒体管理涉及十多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管理分散、运转复杂、协调不力、重复建设等问题,不能适应网上舆论既能快速分散又能快速集中的特点。

媒体管理法规严重缺失。网络等新媒体已经异军突起,但是法律法规制定却远跟不上技术进步,立法和监管部门尚未对新媒体门槛低、发展快、管控难等问题快速反应,新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准入制度、监督约束等方面严重滞后。执法时缺少法律依据,而且不少法律规章对有害信息禁止性内容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网络专业人才紧缺,导致对网络等新媒体分析研究滞后,使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缺乏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

四、努力探索完善新媒体环境下

联系服务群众的路径和方式

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面临的崭新课题。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努力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联系服务群众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

搞好顶层设计,夯实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的基础工程。着力抓好“三个到位”:认识到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网络等新媒体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善待新媒体、善用新媒体、善管新媒体,切实把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纳入群众工作总体布局,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之中,在全省上下形成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的浓厚氛围。规划到位。在加强与国家和省外媒体深度合作的同时,依托中国江苏网、新华网等知名网站,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资源交流和共享。各市县要加强对网站建设的整体规划,依托本地区知名网站,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吸收,逐步形成覆盖全省、渗透城乡、延伸民众的网式新媒体结构。布局到位。统筹处理好网络等新媒体发展规模与质量、健全体系与优化配置、重点发展与均衡发展的关系,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新媒体传播网络。改造提升现有网络平台功能,加强微博客建设,强化手机报和即时通讯的运用,构建新媒体互联互动体系,广泛建立小型化、分散化、社区化的新媒体阵地。

把握特点规律,挖掘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的内生功能。大力实施“四个工程”:一是推进网络问政工程。善于运用新媒体动员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疏导群众情绪,努力把网络群众变成我们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工作力量。积极推进网上政务公开,扩大群众参与,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常态化。加强网络接访工作,拓宽网上信访渠道。创新网络监督模式,推动依法行政。二是推进网上便民服务工程。健全市、县、乡、村(社区)四级上下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发展电子政务,开通商务信息查询专线,建立县信息服务中心、乡镇信息服务网站,与县级行政主管部门联网,实行网上审批、网上结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推进网络党建工程。把网络党建纳入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党建工作效能和水平的重要手段。积极构建网络党建的信息、学习、培训、交流等虚拟平台,总结推广建立“网上党支部”、“网上党小组”的成功做法,积极推进网上党务公开,不断拓展群众的民主监督空间。四是推进媒体舆论引导工程。把握舆论热点形成演变规律,实施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对舆论热点和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以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公众人物等“意见领袖”的作用,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推广网络发言人制度,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消除隔阂,凝聚共识。

注重规范管理,优化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的生态环境。重点突出“三个强化”:强化网络法律规范。加快相关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为新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用好现有的法规,通过适当的修改,将其适用范围延伸到虚拟社会。推进网络衍生领域的相关立法进程,完善法律体系,推动其更好地为联系服务群众所用。强化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推进网络实名制,建立完善监控举报体系。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等活动,引导网民遵守网络规则。鼓励和引导新媒体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赋予其制定和倡导行业规范、吸引公众参与、开展各种自律活动等职能,当好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强化网络监管规范。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的搜集、研判和反应机制,准确把握舆情动态,为引导舆论和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严厉打击发布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坚决遏制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蔓延。加快网络技术的研发,加强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增强技术防护能力,不断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强化培训考核,提升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素质。坚持做到“三个纳入”:把新媒体知识纳入党政干部必修课程。加快建立党员干部网络培训制度,推动相关知识进课堂、进教材;依托党校、知名院校和国外培训基地,每年分批次地对各级干部进行网络素质培训。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知名网站实地学习、现场模拟,熟悉网络流程和网络设施,掌握运用新媒体开展群众工作的时机、方法。把新媒体素养纳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内容。充分挖掘内部人才资源,对有媒体宣传经验的党员干部、网管人员和公务员进行系统培训,加大舆论引导的实际训练。把新媒体运用能力纳入干部考核重要范畴。完善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述学、考试、网民评议等形式,全面考评党员干部运用网络等新媒体的素质和能力,把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用、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做到工作部署和舆论应对“两手抓”,提高党员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增强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的综合效能。建立健全“四个机制”:一是沟通协调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协调,通信管理部门负责行业发展,公安部门打击网络犯罪,统战部门和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建立权威、协调、高效、完整的管理责任链。各市县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公安网监要形成互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合力。二是网民诉求督办机制。正确处理好“手指尖”与“脚指尖”的关系,把网上交心网下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作为领导干部执政的新方式,对网民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需求,层层跟踪督办,回访落实情况,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投入保障机制。积极为重点网站建设提供政策保证和财力支撑,加强对新媒体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四是责任追究机制。研究制定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在重大舆情中因工作失职、决策失误等问题酿成群体性事件,或者判断失误、处置失当造成矛盾激化、事态扩大的,或者迟报、瞒报、压报信息贻误最佳处置时机,造成工作被动的,严肃追究责任。

(执笔人:吴剑铭、邱海军、臧佩洪、周兴年、许洁冰)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