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可以缓解教学时间压力,保证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时空的拓展,实现课程教学从“平面教学”向“立体教学”的转变,并推动思政课教学“虚拟实践”的开展。实现思政课教学过程、方法、理念上的创新性变革。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混合式教学 思政课

MOOC(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兴起,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在线课程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对思政课具体课程的有效设计,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将不同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起来,推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强化,是应对“MOOC”浪潮对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客观需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1840年至今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为主线,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叙述和阐述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学生对中国近现代170多年历史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如何实现“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选择了改革开放”。如何将该门课程生动精彩地呈现给学生,利用在线教学的优势,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开展教学设计探索,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是思政课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也是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方式的有益探索。

一、缓解教学时间压力,保证教学效果

“纲要”课内容的特点是历史时间跨度长,纵横170多年的历史,涉及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等,其内容涵盖十分丰富。按照教育部思政课教学“05”方案的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2学分,一般在各地高校折算成教学学时为32学时。其中,有不少高校还在其中划分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往往上课的理论学时还要少于32学时。“纲要”课学分与课时设置的依据中有一个前提,就是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的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对于相关史实已经基本掌握。因此,高校的“纲要”课程性质并非“历史课”,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重点不是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而是结合近现代史的知识要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实现“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进而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我国高中教育文理分科等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对历史学习并不系统,只是一般性了解。同时,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别很大,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了解近现代史基本常识的这个“前提”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适用,往往在教学中需要“史论结合”,也就是要用一定的教学时间,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四个选择”的客观历史依据,并得出结论。这样教学中内容的相对繁多就与教学时间相对不足构成了一对矛盾,也成为影响和制约“纲要”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所限,对于历史史实的讲解相对有限。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后,为解决课时不足带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实现教学内容扩充,用以解决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将相关基础内容通过视频形式以在线方式呈现,由学生在课前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期基础。课堂学习则主要为教师结合历史史实对理论的阐述,侧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阐述、对“四个选择”的解读。在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必要的学生发言、研讨、汇报等,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堂讲授后,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网上布置讨论题目和案例分析等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教师组织学生在网上分组讨论。在网络教学中,设置在线测试模块,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测试和期末测试,进而将原有的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拓展到网络空间中,用以补充教学时间的不足。

二、从“平面教学”向“立体教学”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平面教学”,从内容讲只能是教师通过限定的时间教授的内容;从形式上看,大多通过教师讲授,辅以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等。从总体上看,呈现给学生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以“平面”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是情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不仅有知识学习,更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科学的理论说服人、用有效的方法教育人。而思想教育不仅简单靠知识传授,形式上不能靠单纯进行“平面教学”,要实现向“立体教育”的转变,从“一维平面”向“多维立体”转变。网络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

教学内容与方式的立体化。将教材、教案、课堂教学、在线学习进行立体化安排,实现四者的立体化协调统一。具体到“纲要”课的“立体化”建设,要将原来主要依靠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的平面化教学,拓展到在线课程平台上,将教材内容与网络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与在线教学的相关环节结合起来。例如,在“纲要”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第一个知识点“军事侵略”,其主要内容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帝国主义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在教材内容上对于甲午战争只是做了简单且零星的介绍,为了更全面地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案设计,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从“理论语言”向“课堂语言”的转变。除了内容的拓展外,还要有形式的拓展,例如,通过在线观看相关影片即片段,如与甲午战争相关的电影或影视剧《甲午风云》、《北洋水师》、《黄海大海战》等,结合教材内容,并由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组织立体化学习。

教师教学的立体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课堂讲授,虽然也有少量课外答疑和组织讨论等,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并不起到重要作用。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教学实现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式教学。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在线教学的管理者,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直接讲授,还在网络平台上组织学生讨论和回答相关问题。教师“身份”的转变,是立体化教学实施的关键,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从课堂的主讲者,向课堂与在线“混合式”教学的主导者的转变。

学生参与的立体化。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要在课堂学习,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数学、外语等其他公共基础课相比,学生在课下投入的学习时间很少。教师虽然可以布置相关课外作业,但由于学生众多而教师数量有限,在课外实现监督和控制难度较大,学生上交的作业或实验报告的质量也不够理想。在线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监控,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内容设计和在线教学组织上。学生通过课前学习“知识点”,了解背景材料,课堂通过教师拓展讲授实现深入理解,课后通过在线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三、推进思政课教学的“虚拟实践”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就是通过参观调研活动增加对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的感性认识,通过革命历史遗迹、历史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和学习,结合实地参观、考察和调研,达到寓教于行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中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学习经验总结。但现实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实践经费、人身安全等因素,往往很难实现这种全员的、广泛走出校门的实践活动。因此,通过网络新媒体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践教学开展的不足,并尽量实现实践的模拟仿真,以保证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说的思政课虚拟实践,是指以“新媒体”为中介的在线网络空间,学生在网络上完成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虚拟”手段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在网络教学没有出现之前,“虚拟”教学由于受到环境和技术手段限制,因此是无法实现的。在线教学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善了实践环境和手段,使得这一实践形式具有了可能性。虚拟实践之所以具有实践功能,是因为人们运用虚拟技术,能够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有目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客观活动,即人与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在虚拟空间进行双向对象化活动。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相符合的。人们运用高科技手段,构造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人在这个环境中可以模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功能,具有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效果。

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虚拟实践”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从学习资源看,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通过纪录片、电影、图片等表现出来能够很好地还原历史和重温历史,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情景再现和回顾,能使人亲身体验沉浸在这一环境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这一部分内容时,这部分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过程中围绕三大起义、井冈山的斗争、根据地的建设、红军长征等问题,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这一历史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深入理解这一革命道路形成的客观依据,进而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依据。因为客观原因,大多数学生无法在课外亲身参观诸如井冈山根据地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等历史现场。通过在线视频资源,由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并辅以教师课堂和网上讲解,增加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感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线观看遵义会议旧址的介绍片,并结合有关遵义会议的历史纪录片,使得学生犹如身临遵义会议旧址参观一样,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同时,要把理论教学与“虚拟实践”结合起来,体现“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特点。例如,在学生在线观看相关影片后,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对相关内容的汇报与演讲,学生不仅把观看的纪录片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内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形成观点。这一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又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大规模在线课程教学(MOOC)广泛兴起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教学模式。它将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效结合,在教学过程、方法、理念上都有了创新性变革,这一教学模式要落地生根,就要详细研究和具体课程的有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渠道的作用,而且在课程性质上作为全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覆盖面广、受众范围大的特点,更适合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艾四林.MOOC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

[2]吴剑平,赵可.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1.

[3]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1.

[4]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4

[5]汤俪瑾,黄金满.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6]高建华,朱健.基于MOOC平台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01.

[7]李梁.“慕课”视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8]孟凡东.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立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