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亏损加速股东离场春兰难回空调行业主流


  陷入持续亏损的泥潭、多名董事同时离职……这些“不幸”的消息再次将昔日中国空调行业领军品牌春兰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春兰正竭尽全力通过空调和地产两条腿走出一条复兴之路,但这两项业务不仅业绩低迷,反倒引发了春兰的人事大动荡。
  日前, ST春兰(交易代码:600854,SH)发公告称,公司分别接到部分董事的书面辞呈,沈华平辞去其担任的公司副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周晓明和邢志勇分别辞去其担任的公司董事职务,公司将尽快完成董事空缺的补选和相关后续工作。
  在董事离职的同时,春兰也遭到股东的冷眼。2010年11月25日至2011年1月4日,股东BERNIE公司累计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其持有的春兰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计519.5万股,占总股本的1%。
  尽管春兰公司董秘办的相关负责人一再表示董事的离职是因为工作需要,和业绩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董事接二连三的离职行为以及股东减持,很难让人们不把这些事件与春兰一路下滑的业绩联系起来。在此之前,春兰方面发布了2010年全年业绩预亏公告,公告显示,2010年春兰公司业绩将会出现亏损,亏损额度约为3.4亿元。
  
  多元化之殇
  
  如今的残局,很难让人相信春兰是上世纪90年代空调行业的大佬。
  在春兰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陶建幸的带领下,春兰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小厂转身为空调巨头,创造了家电史上的一个神话。1996年,春兰集团产值突破了100亿元,市场占有率达30%,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七强。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春兰空调业务发展至顶峰,占据全国空调市场的半壁江山。期间,春兰股份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其股价一度攀升到每股64.3元。
  然而,随着企业业绩的蒸蒸日上,不断扩大规模的野心也在膨胀。陶建幸迫不及待地将触角伸进其他领域,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意图打造一个“春兰帝国”。
  1994年,春兰股份与母公司春兰集团合资生产摩托车;1998年,春兰股份掌控江苏春兰洗涤机械公司75%股份。至2005年,春兰股份又先后介入摩托车、彩电、洗衣机、音响、冰箱、汽车底盘和压缩机等项目。
  但以上业务的经营并不尽如人意。2002年年报显示,春兰股份持股的江苏春兰摩托车有限公司、江苏春兰动力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春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春兰洗涤机械有限公司全部亏损。2007年年报显示,春兰股份的洗衣机与压缩机的营业利润率也均为负数。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对此指出,春兰当时并未明确主业是什么,所以希望在每个行业都有作为,然而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哪个行业也未能做精。
  春兰不仅没有在其他子业务上表现出起色,反而错过了空调业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印证了业界一些人的猜测,因为摊子铺得太大,以致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空调上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走上了下坡路。据了解,当时业绩不佳的春兰股份转而向经销商索要利润,原先承诺的返利也没能兑现,而格力电器却趁机增加对经销商返利,最终,春兰空调的经销大户全部倒戈。它的空调业务逐渐被格力、海尔等后起之秀反超,一步步跌出行业前十名。到2008年,春兰股价已经低至6元。
  
  地产保壳
  
  有分析认为,春兰股份多元化的战略固然没错,但产业如果缺乏相关性,就不能相辅相成,没有关联性的产业无法形成“合力”。春兰空调显然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从2005年开始,春兰连续三年出现了亏损,其中2007年的亏损达3.15亿元。2008年5月被上交所停止交易。
  被暂停上市达17个月的春兰急于要改变现状。当年房地产市场高涨的泡沫吸引了许多企业前来掘金,春兰股份也寄望于地产。2009年9月,该公司置入泰州星威60%的股权以及共计15.5万平方米的商住土地,即以土地出资3.93亿元挺进房地产,同时,公司还置入了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10%的股权。
  实际上,地产加电器的模式是如今家电企业较流行的一种发展模式,电器收入提供现金流、地产实现利润最大化,海尔、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无不采用这种模式将集团做大做强。春兰通过资产置换,将集团旗下的这块有稳定赢利预期的房地产、电力业务注入上市公司(2009年9月,春兰股份用价值6.56亿元的应收账款以及旗下三家子公司股权置换春兰集团领有的泰州电厂10%股权等资产),并继续保留空调这一主营业务地位,终于实现扭亏为盈。经过了18个月的等待和奔波,春兰得以在2009年11月摘星复盘。
  然而,这种地产、电器“双轨驱动”的模式好景不长。春兰集团注入的房地产、电力两项业务,现阶段规模较小且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多次调控正加剧行业洗牌,使春兰再次陷入亏损的困境。春兰不久后交出的2010年上半年成绩单显示:1-6月该公司营业收入3.72亿元,亏损额高达2.02亿元,并预计前三季度亏损达到2.75亿元。
  罗清启对此指出,这两条轨道相辅相成,家电提供的现金流多少必然决定地产规模的大小,春兰家电板块“不给力”,也就无法实现地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连续三个季度的亏损,已经证明家电房产混搭只是保壳救急之举,并未构成春兰发展的动力。
  按照交易规定,ST股如果2011年再次亏损的话,将被披星,如果2012年继续亏损,就要暂停交易。
  
  欲重拾空调霸主
  
  春兰集团显然已经意识到失败的症结所在:没能让一个主业成为整个集团的支撑,也没学会如何保住龙头地位,长远发展。自2009年成功复牌以来,春兰集团一直坚称不会放弃空调这一主营业务的地位。
  据春兰股份相关负责人的介绍,“空调是我们的发家产业,未来也是我们的主业,我们希望能把这个老品牌做强做大”。他并且表示,集团将持续加大投入,计划用三年时间将春兰空调拉回到主流阵营之列。
  面对去年3.4亿元的预亏额,春兰在财报中解释了亏损的原因:为加快处理库存,清理低能效空调摊薄了利润,导致利润为负。并且,春兰仍有不少5级低能效产品库存,亟须通过促销消化,以改善产品结构,从而实现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不过,有多位空调业内人士并不认同春兰的做法,他们认为春兰扭亏增盈的手段涉嫌违法。“根据国家新的能效标准规定,原有的2级空调为最低入门槛,而原有的3、4、5级空调均已经全面被禁止上市销售。但春兰财报还表示,要加大促销甩掉库存的5级能效产品包袱,轻装上阵。”这意味着,春兰的自我拯救在政策层面处于不利的位置,将面临有关部门的强力监控。
  同时,空调市场寡头竞争格局也给春兰的“复兴”带来很大压力。目前,格力和美的两强的市场份额之和已经高达70%,剩余30%的市场则被海尔、格兰仕等品牌瓜分,这样的格局不利于小品牌的成长。并且,国内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使中国空调市场空间迅速攀升,行业竞争变得空前激烈,各个厂家开始频繁开打价格战,市场已经进入红海,金字塔下部的二三线品牌洗牌不断进行。对于一个衰落品牌而言,这时若想再回归空调主流阵营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空调市场历来以更新换代快著称,以空调起家的春兰已经多年疏于对空调技术的开发,其市场份额在不断地被其他品牌蚕食。在罗清启看来,春兰已经落伍了,业绩、品牌、规模、产品上,它都远远落后于曾经的追随者格力、美的等,重新培养市场难度很大。
  尤需值得一提的是,春兰涉及的多元化产业无法获得丰厚的利润,也无法向春兰空调输血,这意味着,春兰将在漫长的寒冬里继续忍受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