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法学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优势,重点从教师和学生准备、分组讨论、课堂引导等环节阐述了法学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认为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案例教学作为法学教学不可替代的手段已成为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法学;案例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自己的法学修养和人生价值。案例教学对实现这一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使学生通过案例这种现象领会其背后的理论本质,通过对理论本质的认知深刻领悟法律的精髓及精神。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案例教学作为法学教学不可替代的手段已成为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案例教学的界定
  
  案例教学是指在法学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解释成文法内容并推动成文法发展与完善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案例教学实现的基础是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现实中的案例是千变万化的,理论才是常青树,因此要进行案例分析,必须对各个部门法进行全面学习,使学生对理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案例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法学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我们应适时地、对症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和研究成文法,如讲授理论中评析案例、专门组织案例分析、模拟审判、旁听案件处理、课堂讨论、司法实践等,这些不同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都起着相互补充的积极作用。
  3、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它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法学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
  4、案例教学是一种研究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用来解释成文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从中可以发现立法的成功与不足,进而针对立法漏洞寻求填补方法,以推动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既可以把握成文法的精髓,也能够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一步促进我国法制化进程。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地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法律工作能力中最核心的是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践中,具体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复杂、多因,无简单通则可循,处理起来常因具体事实不同而要选择不同对策。即使对同一案例,也可能通过采取不同办法而获得成功。我们应通过长期的,大量的案例教学,逐渐归纳和领悟出一套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程序,使其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具有增进知识、扩大信息量的功能。案例分析讨论中,旁征博引,涉及古今中外各个行业的现实生活与矛盾,把许多情景和典型案例带到教学中,自然的、自觉的渗透人文知识、哲学思想,使学生获得接近真实的体验,眼界大开,思路扩展,有助于拓宽知识面,点化学生悟性,提高学生素养。
  3、学生在大量相互交往的背景下学习案例,能全面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说服别人,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听取别人意见和在群体中搞好协作与团结等综合交际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
  
  在法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让其起到良好的效果,还涉及到如何组织案例教学的问题。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要保证教学效果,教学的组织程序相当重要。作者认为案例分析的组织程序应作如下分解:
  1、教师的准备工作
  这是引入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案例教学离不开案例,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合课堂教学,因而教师需在搜集案例和选择案例方面下功夫。
  搜集资料是选择案例的前提,而选择案例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因素:
  (1)案例要有客观性,以事实为依据。与创作小说不同,案例在情节上不得虚构,案例的编写上基本要求对事实作“白描”,以便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真正融入到一个真实的案例情景中。
  (2)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所谓典型性,不在于案件当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而在于案情与法律规则内涵的联系性。被选案例分析要有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合同法》“要约与承诺”问题时学生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通过讲授“悬赏广告”的典型案例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极易调动。[2]也可使用《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电视栏目所采用的典型案例。
  (3)案例要有问题待决性。一个或数个待解决的法律问题的案例,需要学生找出问题、诊出“病因”、开出“处方”,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答案,仿真了解决法律问题的全过程,所以其能力培养功能远大于已决问题型的案例。从教育的目的和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来看,包含有未决问题的案例应是法学案例教学的导向。
  (4)案例要有教学目的性。明确教学目的,拟使学生验证、深化和运用某些概念、理论,通过分析与讨论,掌握某些知识,提高某方面的技能。
  (5)案例要具有综合性。案例的搜集不能只限于某门专业课的内容,还要考虑综合其他法律知识的内容,这样的案例搜集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有助于学生分析和学以致用。
  在此环节中,建议老师将案例做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辅以图片,这样会更加生动有效。
  在将案例交给学生之前,教师必须先将案例精髓吃透,作深刻剖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并要精心设计案例的切入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路。在师生双方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学识、水平及应变能力将暴露无遗,如果不做深入的探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预测,就难以对突发问题做出处理并对学生发言做出点评。
  2、学生的准备工作
  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有效的案例教学不应违背此规律,教师和案例应适应学生,而非使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案例。案例教学要改变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的准备工作也不可忽视:
  一是学生课前预习。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再花时间看案例,这一过程应在课前完成。并明确提出预习的要求,使学生熟悉案情,带着问题上课,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角色的转变。
  二是注意选择提供给学生的材料的范围。案例教学着重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而非最终的答案。因此,在给学生提供案例材料
  时,可将案例结论部分隐去,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避免采用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僵硬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3、学生的分组讨论阶段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在各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互相启发,相互补充,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把复杂案例简单化。[2]小组讨论后,各组推选优秀学生作为本小组的代表,在综合各人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分析报告,准备参加全班交流。全班案例讨论时,老师可以主持引导,让各小组代表逐个上台发言,有不同观点的可以及时提出异议,也可以加入到某个小组当中,来增强其它小组的竞争力,创造一个更活跃的讨论氛围,激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找出充足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同时,表现出色的小组可以适当奖励,比如增加平时成绩。
  4、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教学中,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分析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可讨论性。因此,要勤于思索,发现问题所在,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多角度分析。一个案例中,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问题。作为问题,就肯定有其两面性,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会沿不同的思路展开分析;对同一个案例,也可能不只一种分析方法或途径。
  (2)多方案的结果。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有些结果可能会是多个不同的方案,所得出的多个方案各有利弊,我们不应苛求方案的结果究竟如何,而应重视分析过程是否正确。
  案例分析在得出方案的同时也会引发一些问题,这也是案例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最本质的特点。因此,作者认为,案例分析应主张开放、允许辩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理论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要建立一个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特别享受这种教学,寓教于乐。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对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对不同题型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
  5、教师总结教学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件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教师的点评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应突出重点,强调中心,既充分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案例教学中,老师作为主持人,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师生交流、互动过程,教师只能以理服人,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3]
  案例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惯性,作为一名优秀的法学专业学生,其逻辑思维过程一定要严谨。实践证明,在进行传统课堂讲授的同时,辅以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重要角色去设身处地体验在角色中的责任,给学生创造一个开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注释】
  [1][2] 郭文才.法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2002,(4).
  [3] 洪碧华.法学案例教学初探[J].蓝盾法律网,http:///landunfa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