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的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生理学是护理专业在职业教育中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相互贯通的一门起到桥梁作用的基础学科。在多年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中,通过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优化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评价体系,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得到了学生很高的评价和认可。

[关 键 词] 临床医学;生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94-02

高职教育中的生理学课程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1]。该课程与临床实践关系密切,既是指导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也需要临床医学实践的验证。在高职院校的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生理学课程的地位举足轻重,被列为医学基础理论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2],是后续医学专业课程如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等课程的基础。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基础教学,为后面专业课打实基础,一直是摆在我们这些医学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也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3]。

本着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原则,我们在生理学这门基础医学课程上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改革,让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实际,教学方法更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教学评价上进行革新,引入学生的相关评价指标,使整个教学评价更客观、更严谨。通过多个教学流程的实践,学生反映良好。

一、紧跟学科发展,修补教学内容

21世纪是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一个时期,生理学作为高职院校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也需要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4]。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与欧美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课程能紧随科学发展的脚步,及时反映当前医学的研究动态,生理学就要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及时补充相关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热点,让学生了解前沿、开阔眼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学科科学史的知识教育,通过科学史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知识点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通过学科相关科学史的学习来进一步完善整个知识体系,扩大知识内外涵,培养学生的医学科学素养。如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过程:加拿大人F.G.班廷和C.H.贝斯特在1921年首先发现胰岛素,并在次年尝试应用于临床救治糖尿病患者[5]。4年后美国的阿贝尔在提取胰岛素时,通过新的方法得到了胰岛素的结晶[6]。直到1953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和他的同事测出了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使胰岛素成为第一个确定了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7]。而我国科学家在1958年就进行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不同动物的胰岛素组成都有差异,只有猪与人的胰岛素结构最為相似,只有B链羧基端的一个氨基酸不同。197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出人的胰岛素[8]。我们成功地运用遗传工程技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人的胰岛素并应用于临床之上,用于临床的胰岛素几乎都是从猪、牛胰脏中提取的。这样的一段科学史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胰岛素,同时由于包含我国科学家的成就,也让学生充满了自豪感,学习热情高涨。

另外,我们在平时的课程讲授过程中也会适当加入学科前沿的知识内容。例如,受体蛋白质能够识别微生物对动物机体的攻击并激活免疫系统,博伊特勒和霍夫曼由于发现了这一规律而获得了诺贝尔奖[9]。而同获殊荣的斯坦曼则发现了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细胞,这种细胞促使免疫反应进入下一阶段并将微生物清除出机体[10,11]。这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我们也应及时更新教学实例,注重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和课程的针对性,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实例教学革新,使理论和实际联系更紧密。比如,在临床当中的癫痫病例,理论知识告诉学生这主要是因为神经系统中的某一处神经元异常放电造成的,可是病情的实际产生机理却很少涉及。鉴于此,我们在神经系统这一章中讲述的胶质细胞,就有针对性地细致讲解了神经系统异常放电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胶质细胞膜的Na+-K+-ATP泵受损,造成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增加,从而致使膜电位水平升高到阈电位水平,爆发动作电位,才产生大脑的异常放电。通过课堂上这样的讲解和补充,学生就能对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原理与具体疾病感性地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学生也就更有兴趣深入学习这门课程了。

二、优化教学方法

讲授法一直是我国高职院校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需预先精心备课和组织相关教学材料,在课堂上以宣讲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它的目标性很强,就某些知识点而言,可以减少学生的盲目性,这个形式下信息密度比较大,也能提高传授效率。但传统讲授法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1.理论教学过多,课本内容更新慢。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上大部分时间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记录和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由于教材更新慢,内容相对落后,教师讲授也偏于理论化,和实际会有较大的脱节,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差。

2.不能结合实践教学,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问题只是老师用来导入知识或锻炼知识技能的一种辅助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只是为了方便引导新知识而精心加工出来的,往往缺乏生活基础与实际价值。课程教学仍然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黑板演示教学”的模式,割裂了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多是单纯为了应试而学习,没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环境和动力。他们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操作,也不会针对问题进行自主的学习,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极大地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记,老师教多少我就记多少,老师不教的我就不去学”的局面。这种相对被动的学习环境会束缚学生的自主思维,阻碍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更难对这门学科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欲望。而且在所讲授的知识严重和实际脱节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提出创新性的问题,更不会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翻转课堂、PBL等教学形式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从资料搜集、汇总分析到解决问题、讨论优化结果等环节都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和评判的角色,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能力有很大优势。针对生理学课程特点,我们调整优化教学方式。在传统教授教学的基础上增加PBL教学形式,每章节中至少留出6个学时开展PBL教学形式的教学,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效率,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保证了教学质量。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积极,师生反映良好。

三、改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教育中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通过教学评价因素的调整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在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改进:

1.将最终考核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结合起来利用权值进行综合评估,更加注重课程的实践环节考核,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前文献资料准备、课堂表现、课后实践、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整个过程。

2.在期末和期中的考试环节,通过加强与临床实际病例和学生实验操作的联系,来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结合高职院校相关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从生理学课程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我们丰富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深入改革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罗斌,陈晋,吕艳霞,等.自主学习模式下知识点的整体性讲解对医学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6):82-83.

[2]王念,张华莉,涂自智,等.病理生理学课外科研活动有效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4):3-6.

[3]袁磊.微课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7):49-50.

[4]邓华菲,马莹煊,姚芳,等.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病理生理学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1):37-40.

[5]胡贞贞,周晓燕,蔡震宇,等.主线式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10):1889.

[6]饶建华,陈廷胜,禹腾波.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29):220—222.

[7]牛颜丽,吴国富,袁靖.胰岛素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利拉鲁肽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56-60.

[8]常京平,王瑾,李洋,等.12例胰島素过敏患者皮肤试验和脱敏疗法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2):128-130.

[9]周勇.受体蛋白质芯片技术的建立及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6.

[10]侯筱宇,张光毅.NMDA受体信号复合体中蛋白质的相互作用[J].生命科学,2003(5):274-278.

[11]魏玉香,周文强,肖漓,等.调节性树突细胞对皮肤移植小鼠IL-10~+调节性B细胞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4):27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