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血浆MMP—3、TIMP—1、u—PA和u—PAR水平的临床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血浆MMP-3、TIMP-1、u-PA和u-PAR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代偿期组30例、失代偿期组30例;同期选取60例乙型肝炎后肝癌组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对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对比MMP-3、TIMP-1、u-PA和u-PAR水平变化。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u-PA 、u-PAR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硬化代偿期患者MMP-3 水平明显增高(P<0.05);肝硬化失代偿期组患者u-PA、TIMP-1、TIMP-1/MMP-3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癌患者血浆u-PA、u-PAR、TIMP-1/MMP-3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癌患者各血浆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癌患者TIMP-1、TIMP-1/MMP-3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肝病患者血浆MMP-3、TIMP-1、u-PA和u-PAR水平与疾病病理进程紧密相关,必须严格掌握各项检测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 肝病; 血浆; MMP-3; TIMP-1; u-PA; u-PAR

中图分类号 R3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7-008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07.043

细胞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将会形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1],造成肝细胞外基质产生大量纤维蛋白沉积,甚至会产生肝脏组织结构畸变。为了分析肝病患者血浆MMP-3、TIMP-1、u-PA和u-PAR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后肝癌患者、正常体检者的血浆水平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男36例,女24例;年龄35~74岁,平均(50.22±5.33)岁;其中代偿期组30例,失代偿期组30例。同期选取经病理学确诊的60例乙型肝炎后肝癌组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36~75岁,平均 (51.57±5.21)岁。选取60例正常对照组对象,男34例,女26例;年龄35~76岁,平均(50.36±5.79)岁。研究对象均排除器质性病变者、炎症感染者等,三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三组研究对象静脉血1.8 ml,加入0.109 mol/L枸橼酸钠溶液0.2 ml抗凝剂试管,第一时间分离血浆后,将其置于-70 ℃低温冰箱待测。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行测定MMP-3、TIMP-1、u-PA、u-PAR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对比,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血浆u-PA、u-PA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组患者MMP-3趋于增高趋势。两组研究对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代偿期组对比,肝硬化失代偿期组患者各血浆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肝癌患者血浆u-PA、u-PAR、TIMP-1/MMP-3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MMP-3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硬化代偿期组对比,肝癌患者各血浆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对比,肝癌患者TIMP-1、TIMP-1/MMP-3水平明显升高(P<0.05);u-PA、u-PAR、MMP-3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肝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而在肝内过渡沉积所致。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作用的影响下,ECM将会产生降解过程。在TIMP-1水平调节的影响下,酶活性可能会对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产生阻断影响,从而抑制MMPs的活性、ECM的降解等[3]。根据结构及特异性底物,MMPs家族中的MMP3属于基质溶解酶,可降解蛋白多糖、胶原、各蛋白等构成ECM的主要成分。

相关研究表明,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MMP-3减少,慢性肝疾、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血清MMP-3浓度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55%、53%、46%[4]。以上研究表明,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浆MMP-3水平升高(P<0.05),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和肝癌患者无变化(P>0.05)。TIMPs作为活性多肽,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抑制MMPs,结合酶原阻止其活化,从而有效抑制ECM降解。

杨文等[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肝活检,结果表明,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TIM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倍,肝硬化升高4.1倍,血清与肝脏的TIMP-1水平明显相关,提示血清TIMP-1可反映肝脏TIMP-1变化。以上研究表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浆TIMP-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TIMP-1、TIMP-1/MMP-3水平等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患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MMP-3、TIMP-1、TIMP-1/MMP-3水平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紧密相关,破坏正常肝组织结构而造成肝脏功能损害。

u-PA具备不同的生物学效应[6],在ECM的降解级联反应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参与作用。u-PA与纤维蛋白亲和力较低,可通过细胞膜上u-PAR对纤溶酶、MMP-3产生激活作用,最终降解ECM。MMP-3与u-PA纤溶途径出来激活状态,也在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参与作用。u-PA来源于组织细胞分泌,u-PAR在体内多种细胞均有表达,当组织病变时,u-PA、u-PAR等因子表达和释放均会增高。相关研究表明,肝硬化进展进程与肝硬化患者血浆u-PA和u-PAR水平升高紧密相关,可能为肝硬化的一种代偿性机制,但u-PA表达仍不足[7]。以上研究表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u-PA和u-PAR水平略高,失代偿期血浆患者u-PA和u-PAR水平升高较为显著。可见,血浆u-PA、u-PAR水平与肝硬化程度密不可分,必须加强各指标观察。肝细胞外基质讲解、炎症病变过程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u-PA纤溶紧密相关,成为评估肝硬化进展的重要指标。

张虹等[8]报道,u-PA和u-PAR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可能促进了肝细胞癌的病理过程进展。本研究结果表明,乙型肝炎后肝癌组患者血浆u-PA、u-PAR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肝癌患者血浆u-PA和u-PAR水平升高明显,u-PA介导的纤溶、MMPs体系活动具有明显的活越性。以上研究表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肝癌患者各血浆水平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增高。综上所述,MMP3、TIMP-1、u-PA、u-PAR等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正确反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发展病理,精确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林莎,祁晓婷,毛卫林,等.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在肝硬化、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3(13):279-280.

[2]曲秋月.肝病患者血浆中相关miRNA和mRNA的检测分析[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

[3]李春梅.慢性HBV感染相关性肝病血浆IL-12、IL-2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2.

[4]王胜江,徐成伟.慢性肝病患者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与慢性肝损伤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5):83-86.

[5]杨文,于欣,杨震,等.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肝癌患者P-选择素检测的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12,12(3):1215-1216.

[6]闪明海,杨少奇,赵月霞,等.伴或不伴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糖代谢异常的对比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11(23):1608-1609.

[7]牟建立,屠益微.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组织抑制因子-1水平与肝硬化进程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6(9):15-17.

[8]张虹,周欢琴,翁秀妹,等.肝病患者血浆MMP-3、TIMP-1、u-PA和u-PAR水平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107-109.

(收稿日期:2014-11-28) (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