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临床上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心肌梗死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对照组患者未出现不良事件,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RP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与患者CRP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回归系数为0.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较高者,容易出现心血管事件,因此该指标对AMI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判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血清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3-0059-02

急性心肌梗死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前提,受到多因素的参与作用,而发生的临床危重症状。其变化较快,多易引起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的休克和猝死等多种心血管事件。近年来随着对粥样硬化研究的日益深入,文献[1]报道炎症因子在冠心病、粥样硬化的病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笔者所在医院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炎症因子CRP进行检验,结合其他基础疾病情况分析并研究其与患者AMI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以作为临床参考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80例冠心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47例,女33例,年龄42~83岁,平均(70.84±11.59)岁。所有病例均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排除病例:其他器官严重损伤或功能障碍、伴发肿瘤、近期有创伤和手术史、合并出现感染、高热或脑卒中等情况的患者。入院后确诊为发生于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所致的AMI患者也不纳入本研究。询问并记录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在入院24 h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同时结合心电监测记录生命体征变化,检测血糖、血脂,以及完善ECG、BNP、心脏彩超等检查,对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猝死等心血管事件进行记录统计,记录对患者病情有影响的相关因素。对80例冠心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其治疗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情况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心血管事件,共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5~83岁,平均(64.83±11.54)岁。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未出现心血管事件,共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42~82岁,平均(65.15±12.05)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内进行CRP检测,为了避免误差,尽量选取在发病10 h左右的血标本送检。用Beckman Array360全自动微量蛋白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检测,正常参考值为0~8 mg/L。对所有患者入院后监测血压,检测血糖、血脂,询问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记录并统计对患者病情有影响的相关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AMI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之一,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病情发展程度和粥样斑块、血栓的形成与阻塞情况。在AMI早期进行及时、准确的相应处理可以有效的改善其预后,防止各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因此,临床上需要一个指标对AMI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和评估,以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活体情况下影像学等检查成本高、风险高或有创伤,有一定局限性,大部分基层医院甚至不能开展。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表明,临床上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大多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所致,与炎性反应之间存在关联性,随着斑块内部和外周血中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不断检出,提示斑块内部进行激烈的炎症反应。因此机体的炎性反应敏感因子对粥样硬化的程度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3]。正常情况下,血清CRP仅在人的血液中有微量存在,当机体出现组织损伤或炎性反应后,CRP会急骤升高,在2~3 d内便可达到峰值,其对于炎性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且临床便于检测。CRP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产生如下作用:对补体系统的激活;促进分子间粘附作用;刺激吞噬细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产生NO;促使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进一步表达等。因此CRP越来越多的作为检测指标应用在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预判中。相关报道称,冠心病患者的血清CRP相比非冠心病患者有明显增高,亦说明血清CRP可以较为敏感、可靠的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性状态。

本文选取一定时间段内的一定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选取的病例数量较少;部分门急诊患者病历资料不完整;某些患者病史不详细,造成统计遗漏;未能跟踪追查某些入院后发生心血管事件而转院的患者,不清楚转院后是否发生更严重的不良事件;没有长期随访,不了解患者离院后变化;距离发病时间长短不一,CRP数值有一定偏差;患者就诊前以及住院后采取的治疗可能影响到CRP值和预后,会对心血管事件得发生有一定干预作用,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干扰,且无法对恶性心血管事件严重性分层后是否与CRP有相关性展开研究。因而数据上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总体上还是能很好反应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CRP在不同预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群体中呈现不同的水平,且该指标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CRP值越高表明患者心肌梗死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越大。同时CRP指标检测创伤小、风险小、难度低、成本低,基层医院均能开展。因此,临床上可以将CRP水平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预判性、指导性指标进行检测,有很高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海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2010,23(4):222-223.

[2]罗玮,崔博,孙根义,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血清TNF-α及hs-CRP对判断预后的意义[J].天津医药,2011,39(12):1112-1115.

[3]邓次妮,雷健.急性心肌梗死血清白蛋白与B型钠尿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8):838-841.

(收稿日期:2013-01-16) (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