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理论的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科学构建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不仅关乎新工科教師发展的实践路径,更能有效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嵌入理论视域来看,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受到教师个体认知、学生工程技术素质、院校工程技术教育目标与社会工程技术需求四个维度的影响。这四维度的相互关系既是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解释模型的形成基础,也是构成其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文章在对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嵌入要素分析基础上,建构了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的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四重嵌入;解释模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5-0063-07

据统计,2015年我国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1180508人,同年招生1324652人,在校生5247875人,加上专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等,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工程专业人才总量世界第一[1](31)。而2012年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列第48位,在2013年参评的60个国家中列第40[2](5)。两组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国工程专业虽然学生数量大,但是工程教育质量离合格工程师的标准还有不小差距,这不得不引起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面对工程教育供给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矛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与“北京指南”分别开拓了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新路径,新工科建设成为了高等工程教育下一个阶段发展的重点领域。新工科不仅需要新教师,更需要接受新工科思维、理论与方法的大批优秀工科教师。而如何科学评价高校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也就自然成为了新工科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在对现有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机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以嵌入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嵌入结构,依据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四维解释模型,构建了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推动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通过建构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有效地探索工科教师走向卓越工程型教师的实践路径,同时也能够引领工程教育范式的综合改革,并在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满足。

一、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

有效性不足的表征

在新工科建设的培养一批工程技术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过程中,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指导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的走向,其实践经验反过来完善评价体系,唯有如此,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才能臻于完善。然而与目前国际产业变革浪潮提出的挑战、新工科建设的现实要求相比,现行的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现迫切需要革新。因为工程技术能力定位一致的评价体系,显然不利于贯彻落实新工科建设分类指导的要求和造就良好的工程教育生态;学科导向和论文导向的科研考评机制,更是极大地打击了工科教师工程实践和课程教学积极性。这些结果致使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有浮于表面、一刀切的倾向,呈现出狭窄性、偏差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的狭窄性

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系统性不强,评价体系框架缺少理论基础的支撑,指标设计不全面,这是当前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狭窄性表现特征之一。相关研究的评价体系指标设计中,以“专业领域素养、创造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人格品质”为二级指标,包含了工科教师以往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基础技能,但却无法反映工程创业能力、数字化能力、跨学科能力、工程伦理能力等智能化社会时代下国家出台的工程教育改革政策与措施的内容[3](10)。这一方面有新经济发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对工程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与多方协同合作不紧密有关,导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水平不能全面反映出受该关系网络制约的影响程度。工科教师为完成规定的师资培训而接受评价,导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水平与工程教育新目标的“脱嵌”。这种以无法体现综合性趋势标准的评价体系有可能帮助工科教师缩短成长周期,但很难达到新工科建设的政策目标要求。

目前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多限于普适性共识的标准,在对接社会需求和学校类型特点方面存在不足,同时把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不同层次类型高校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要求同质化,是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狭窄性表现特征之二。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工科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中如何定位?这是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的逻辑起点。依据新工科建设要求,综合性高校应更关注理工结合的新技术、新学科;传统工科高校则应更多考虑工科自身跨学科的新生长点;而地方高校则应该形成以满足第一线企业需求为主导的新生长点。因此,不同层次的高校实施新型工程教育,其面对的师资队伍是不同的,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评价要求自然各自不同,尊重高校类型、理念、发展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未来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质量得到充分保障,而局限于现有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不能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社会产业需求。

(二)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的偏差化

一是评价体系导向的偏差。当下与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相称的地方在于,其能力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将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工作以科研导向的职称评审进行,认为发表学术论文就是有效的工程实践成果。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对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深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客观规律认识,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够使教师真正投入到工程实践中去,提升自身的工程技术能力。而按照学科逻辑通过书本将知识传递,显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触及不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的互动。工程技术能力的实践性要求为教师提供具体施展的空间,打破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发展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