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效果研究

摘要:经济学是一门运用广泛、时效性强、内容丰富而且深奥的专业基础课程,并且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大部分需要数形结合,对教师的授课挑战性极大。本文根据自己从教多年的经验,结合不断探索的教学方法改革,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套教学方法,试图对经济学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经济学;授课方法;教学改革;经验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37-03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我校管理、经济、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本专科专业基础课,它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同时在现实中运用较广,对教师的授课挑战性极大,单纯采用以教为主或者以学为主,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几年来我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尝试,教学改革中将各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我先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然后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再辅以讨论课题,结合现实问题穿插实践课。同时,我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的最新成果适时展现在相关内容的授课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获得了较佳教学效果。

一、教学课件狠下功夫,内容与时俱进;上课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上,我不断摸索适宜的教学方法,课件从大修到小补,一丝不苟。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备课做到三步曲。第一步,利用寒暑假提前进行一次系统的大备课,这一步需要精读教材,大量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第二步,在上课前一周进行适当的增补和删减,根据使用的教材调整章节,针对最新的经济理论及其现实经济状况修订案例;第三步,上课的前一天再预演一遍课件,查看知识要点,检查PPT观看效果,必要时先模拟试讲一遍。有了这三步,自己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热情容易被调动起来。

2.因材施教,变抽象教学为趣味教学。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虽然数学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但是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再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远离生活实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上。针对这种情况,我引进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引导学生联想“多收了三五斗”的情景,尝试分析“谷贱伤农”现象。并且根据经济学基础理论内容,适当插入一些经济学理论,比如“钻石与水之迷”、“消费悖论”等等,这样,上课内容不但不脱离基础理论,相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基础知识,并且记忆深刻,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改变“一视同仁”观点,区别对待学生;注重课堂互动

1.区别对待学生,引导和培养各种“需求弹性”的学生。我每个学期面对的学生人数很多,他们总会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求每个学生的状态都一样努力上进、学习成绩都优异,是我们教师力求但不一定能达到的。实际上,学生对自己的总体目标要求和每门课程的成绩要求也不太一样。平时,我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感兴趣,认真听讲,努力完成作业,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这样,总会在班级中发现一些对本课程感兴趣、有悟性的学生,对于他们,我会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引导他们向更高点迈进,比如推荐有一定深度的参考书,给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等等。而对于所谓的“学困生”,我采取逐一谈心法,让他们明白学习经济的重要性,尽力让他们不要掉队,同时多布置一些基础知识题目给他们练习。当然,在教学中,我对他们的要求是达到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则可。这样一改传统的一视同仁的观点,将各种“需求弹性”的学生区别开来,既不拔苗助长,同时又营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氛围。

2.教学方法上将“独角戏”变为大众“同台演出”,增强互动。教学互动是使教学内容变得活泼有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往往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进行:①热点讨论。学习某章节相关理论时,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选择一个较为综合性的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譬如,讲完GDP的时候,我摘录了一段肯尼迪当年竞选总统评论GDP的一段话,让学生分析GDP这个指标的优点和缺陷,分析名人的话,学生们变得更为活跃,都不需要我点名了,大家此起彼伏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②视频插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收集知名学者、企业家或政府官员针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讲座。以此开拓学生视野,了解这些知名人士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和分析问题,同时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提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③综合案例讨论。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有意识地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例如,结合中国近年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我让学生自己分析本轮宏观调控的工具及其效果,面对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学生们更加体会出经济学的实用价值了。他们学会了自己查找资料,尝试着自己分析生活中的经济事件。提高了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网络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在职的,他们有些甚至将工作中碰到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提出来与我一同交流,学以致用,这是教学最好的结果。

三、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以及教学方法改革

一门好的课程是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带给学生的既是知识,是科学,又是思想,是素质,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门好课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1.教学计划中加入实践课,让学生自由组团,自找案例。经济学是一门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身边发生的事情常常可以通过经济学的理论来进行阐释,这就为课程的理论用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经检验,综合案例实践课程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并详细准备案例,课程采用分组展示、集体讨论的方式。先由小组展示成果,各小组可利用PPT、DV小片段、舞台表演等方式,将小组的准备成果展现给大家。然后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并提问,该小组成员回答大家的问题。案例实践课程主要借助同学的团队精神合作完成,旨在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每位同学对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加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平常授课中,在完成一个理论的讲解之后,我会结合实际,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充当决策者,帮政府、帮老百姓出谋划策。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介绍完供给需求以及弹性理论之后,我提出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政府为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租房难问题,向房东规定了租金上限,请分析对租房实行价格上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如果政府通过给予租房者一定比例的补贴来刺激租房需求,结果怎样?”《宏观经济学》阐述完通货膨胀理论之后,让学生“针对中国的现实经济,分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给出合理的对策”,同时我提出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每组不超过5人,让他们带着问题课后查阅资料,每组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想出至少一种解决方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的兴趣更浓了,班上基本没有逃课的学生。所以上过我的课的学生基本都有一个共识:杨老师上课从来不点名。不是我不抓考勤,而是根本用不着。

2.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必将事半功倍。也许有人会说,教学改革是授课教师自己的事,跟学生没有关系,学生充其量是受益者。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劣,最关键的评判者就是学生,所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改革,一定是有好处的,对于适应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尤为重要。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学校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计划转化为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我会在一门课程进行到三周左右时,随机抽取十来名学生进行座谈会,要求学生“提出你认为我教学过程中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关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请提出你的建议”等等,一般来讲,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时又增加了和学生的沟通桥梁,能够帮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找出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

四、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和科研可以相辅相成,科研促进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学也加深了我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更有力地推动我在科研上更上一个台阶。近几年,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研究,比如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等等,自己也曾独立申请并完成了上海市区委的系列课题以及学校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新形势下的协调和配合研究”。在进行科研项目的时候,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样促进我自己不断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为自己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课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将所学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课题研究中的案例等也可以作为上课的精彩案例剖析。这样学生会觉得他们所学的知识与时俱进,求知欲会更强,毫无疑问,科研项目与教学相结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五、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的效果

我通过对工商管理、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佳效果,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呈现最新学科动态,使学生从中发现兴趣所在,独立自主地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探索中形成乐趣,形成他们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内在动机。

2.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分析的一般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开拓了视野,对于社会经济问题能够从经济学上加以判断和分析,为以后深入学习经济学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多数学生可以初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加以分析和解剖。

4.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和尊重。本课程教学面对的是身心比较成熟的大学生,课程采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尊重和关心学生,同时注重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

多年来学生对我授课的测评结果充分印证了我的教学方法的成功,学校通过多轮比赛给我的称号“学校青年教师授课风采大赛三十佳”也验证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臧良运,吕洪燕.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2]王蕴翠.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经济,2011,(5).

[3]黄山松.基于网络环境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4]张亚丽.让经济学回归为一门有趣的学问——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体会[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5]逄锦聚.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6]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7]卫兴华.对当前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现状的一些问题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7,(8).

[8]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1).

基金项目:该论文受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WJY2011023

作者简介:杨继波(1974-),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教师,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社科基金、上海市决策咨询等课题,发表相关论文十多篇,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