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参与素养在《政治生活》中的培养策略

摘要: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最终追求和实践归宿。在实习中发现,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常识和实践能力不足、公共参与意识薄弱等。因此,在结合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借鉴,提出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以使其成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能力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公共参与 《政治生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025—02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育人的学科,强调核心素养就是学科的价值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培养公共参与能力。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学生有了法治意识必然在公共参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学生只有心中有了政治认同,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做到有序地公共参与。公共参与素养的提出将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从侧重于知识目标改变成更注重学生的行动。实现了从枯燥的知识理论回归到生活实践,凸显了政治课生活化和实践性的要求。本文在掌握《政治生活》的教学内容上提出了创新的教学策略,谈谈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一、“公共参与”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

《政治生活》有四个单元,而关于公共参与的内容贯穿整个课本,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是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例如第二课第二框民主管理,根据《政治生活》的课程目标来分析,学生要了解民主管理的制度、法规及意义。教材中给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案例,这样学生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都有话可说,再从高中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案例启示学生学习民主管理的意义。高中生学习完有关知识之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关心国家事务、合理合法地参与社会事务,将公共参与素养落实到实践中就达到了最终目的。

二、“公共参与”在《政治生活》教学中的培育现状

在实习期间,笔者发现高中生对公共参与的兴趣不够浓厚,主体意識淡薄,觉得公共参与与自己无关,或者是公共参与离自己很遥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课业繁重,再比如说,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在讲到“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时,学生对民主决策的方式并不了解。没有参加过听证会,也不知道在哪能看到公示的各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因此,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效果不佳。

另外,教师侧重于公共参与的知识传授,能力、相对应的实践行为少。教师的重视程度不高,忽视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课程的活动实践形式少,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培养公共参与素养的成效不高。公共参与素养的教学评价形式还是以往的纸笔测验,不是将结果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不够科学直接导致学生对公共参与的兴趣减弱。

三、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问题分析

第一,教材并未呈现具体的公共参与事例,教师也没有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参与实践活动。第二,家长过度重视应试教育的成绩,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以考点知识的识记为主。课程的三维目标的系统达成方面有难度,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割裂开来。知情意行得不到统一,高中生难以真正认同和内化公共参与的教学内容。第三,学校对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意识不够,没有设置相关的校内活动,学校生活没有有机地建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没有公共参与的意识,只通过课本了解公共参与的常识,在生活中并没有参与过实践活动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高中生了解民主选举的方式、体验民主决策的过程、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有利于感受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公共参与意识和提高能力,有利于做到有序地政治参与。

四、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基本策略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高中生所应具备的公共参与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本人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四种培养策略。

(一)从教学设计来说

1.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PPT的方式让学生简单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再给出几个问题,花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简单地自学课文,这样接着上课更有针对性。课堂中少不了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掌握全班讨论的进度,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课堂探讨的例题选取要有代表性,不能光讲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出答题规律,举一反三。

2.情境导入,提高公共参与关注度

教学情境的设置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说。导入课堂常用的手段有:分析时事热点,情景模拟,播放一段音乐或录像、展示一幅漫画或实物教具,或通过一些名人名言来导入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精选的情境材料,给学生创设一个浓烈的实践氛围,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因为思想政治课堂不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来优化情境体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3.把握教材逻辑性,提高公共参与意识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认知能力打下基础。《政治生活》教材编写的思路也很清晰,内容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政治生活》的知识结构都符合思维逻辑,基本上可分为3w,“是什么”即what;“为什么”即why;“怎么办”即how。“是什么”主要解释了名词的含义,“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办”则是要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一步,在充分了解这部分知识后发现问题;第二步,思考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符合思维逻辑的认知方式。所以,把握教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才是科学的方法。

例如,《民主选举》的编写思路是让学生首先了解每种选举方式的特点,再把四种选举方式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优点及局限性。再通过小组讨论,列举影响选举方式的因素有哪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民主选举应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编写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等多种因素,才能使学生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二)活动实践,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我们提倡要落实到实践中,那么对于公共参与素养的评价,可以通过设置特殊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感受到公共参与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例如,社团是校园中独有的组织团体,也是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内体验公共参与的有效途径。社团活动就是以后公共参与活动的缩影,现在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就是公共参与素养在校园的体现。学科内容与活动设计的融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接,也充分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三)从教学评价来看,改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教学评价应该更注重学生意识、行为方面,而不是分数的多少。评价标准的衡量,最好给出广泛的向上的标准,但又不能限制学生的发展。其次,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很重要,对于评价的态度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有助于理性精神的培养。但是,自我评价难免会有偏差,可以结合他人评价的方式。教学评价的方向要体现综合性和多元性,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标准将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为四级,这改变了以考试分数排名的评价方式。新的评价方式的出现将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到公共实践中来。最后,教师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作出终结性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人格素养的改善,给出形成性评价。两者相统一,作出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马晓晴.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梁星.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76.

[3]马飞艳.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分析及培育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4]吴新香.高中生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5]孙贝贝.《政治生活》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的文本分析和运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8.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