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看上去很美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zdv/dzdv201207/dzdv20120714-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zdv/dzdv201207/dzdv20120714-2-l.jpg
  两年前互联网视频业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微电影”,似乎一夜之间身边的做原创短片的朋友们都在说“我要拍微电影”明星大腕儿,“草根”导演齐上阵,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扛起“微电影”的大旗,争相为“微电影”做代言,推出了一大批优质的“微电影”作品。
  《老男孩》、《青春期》、“九分钟电影”、“美好2012之大师微电影”等一系列优秀的“微电影”迅速在互联网传播,拥有大量的受众,火爆程度不亚于院线大片,瞬间成了网络娱乐的新坐标,大有挑战传统影视剧势头。
  中国网络原创短片随着国内视频网站的崛起而快速发展,至今已有七年,从小众化逐渐向大众化转变,从自娱自乐到全民皆乐,“微电影”以互联网为平台将网络原创提升到新的高度,这种提升体现在“微电影”制作的各个方面。
  “微电影”为网络原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然而“微电影”真的看起来很美?
  扒下“微电影”的外衣
  网络对“微电影”的定义是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至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近两年的网络电影,时长跨度覆盖了5–90分钟的范围,这其中不乏被大众认可的、传播广泛的佳作,且都被冠以了“微电影”的名头。显然从时长去定义“微电影”是不严谨的,也是片面的。而这些被唤作“微电影”的影片都具备“制作精良、有完整的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特点。其实,这些特点在几年前就被反复提出,用以定义“优质网络原创短片”。
  与其说“微电影”是“优质网络原创短片”的一个新名字,不如说“微电影”是“优质网络原创短片”经过专业化、流程化、规模化后所形成的娱乐“产品”,这种产品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途径,以年轻网民为主体受众,以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为创作基础,以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形成自下而上的口碑传播为主要诉求。
  综上,“微电影”的本质是“优质网络原创短片”。
  谁在为“微电影”呐喊
  “微电影”不是某个原创导演或者大腕儿明星喊出来的,最早喊出这个词的是各大视频网站和有视频业务的门户网站,而且几乎同步喊出了这个词,步调一致到让人惊诧。为什么这些互联网的大佬们如此热衷“微电影”?
  随着视频网站的迅速崛起,各类视频内容的版权方悄悄地盯上了这个冉冉升起的互联网明星,版权方与视频网站之间的版权诉讼愈演愈烈。在高额版权赔偿和诉讼面前,视频网站滥用盗版内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各家网站为了获得优质内容留住用户和持续提升网站流量,上演了一场影视、综艺、动漫等版权视频内容的争夺战,然而一年间热门影视类内容的互联网版权费翻了十几倍,从最初的几万元一集到2011年底的单集破百万元,这让尚未盈利的视频网站不堪重负。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不断增长的版权费用成了视频网站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于是“微电影”诞生了,以优酷、土豆、腾讯、搜狐、新浪为主的视频网站和门户网站开始了从购买版权内容到自己生产版权内容,从版权下游市场跃升到版权的上游市场,希望通过自制优质内容来取代购买版权内容,减轻版权购买成本负担。同时由网站组织策划并监督执行加之网站自身强大的推广渠道,让“微电影”更具有广告价值,对于网站的广告客户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微电影”成了网站广告盈利模式下的新的收入增长点。各家网站都在为“微电影”摇旗呐喊。
  谁在玩“微电影”
  这个问题似乎不该是问题,因为“微电影”的本质是“优质的网络原创短片”,那玩“微电影”的人一定是追随了网络原创七年的网络原创创作者们,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大堆名导,明星都来“凑热闹”。
  年初优酷在香港高调发布“美好2012之大师微电影”的计划,顾长卫、蔡明亮、许鞍华、金泰勇四位亚洲大导成为亮点。“微电影”才刚刚起步怎么已经进入“大师时代”了?起源于互联网的“微电影”成了传统导演的天下?
  “微电影”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网站是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公司,“微电影”项目本质就是广告营销项目,名导,明星的加盟肯定会增加项目的含金量,更能吸引媒体的关注和网民的关注,自然广告客户的投入也随之增加,广告效果获得高性价比回报。那么邀请这些大腕儿加入“微电影”项目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项目,更容易得到广告客户的认可,因为客户不熟悉筷子兄弟,不熟悉卢正雨,不熟悉叫兽,但是客户肯定熟悉顾长卫,肯定熟悉贾樟柯,肯定熟悉冯小刚,这就是明星效应。
  “微电影”项目通常会拉上几个网络出身的导演一起参与,因为“微电影”具有明显的网络属性,网络导演更熟悉互联网的特点,更了解网络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样是优酷的微电影项目“十一度青春”,邀请的11位导演里边不乏大牌名导,但拍出的11部片子,却只有两部作品被网友记住且被媒体广泛报道,一部是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另外一部是皮三的动画《泡芙小姐的金鱼缸》。很显然,网络导演与大腕儿名导各有优劣,前者更懂网络,后者更具有市场影响力。一个“微电影”项目融合了这两个基因,已经具有了成功的基础,接下来就是等待市场的验证。
  “微电影”是原创作者的春天
  从2006年开始网络原创视频就没有间断过,从最初的各种原创视频征集泛滥,到制作单条病毒视频,再到现在的“微电影”,其本质没有变——为网站的广告客户用于品牌或者产品推广的一种营销手段,说得更清晰一点其实就是一种广告形式而已。
  曾经问过一位原创作者怎么理解“微电影”,他的说法很有意思,也很贴切,那位作者说“生于恶搞,死于广告”。这句话表达的是原创作者的不满,“微电影”曾经让很多原创作者满怀憧憬,但是现实却充满无奈。
  湖南卫视曾经做过一个“我要拍电影”的选拔“草根”导演的比赛,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评出的前三名导演,都是具有影视相关专业背景的青年导演,入围前10强的“草根”导演全部出局。在比赛过程中,我看到“草根”导演的优势,敢想敢做,富于创意,但是执行层面和技术处理层面确实与科班出身的导演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