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文献评述

[摘要]一国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是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二者能否协调发展对其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十分有限而且不系统。有鉴于此,文章主要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别对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和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两大方面进行综述,最后作出总结与评析,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和尚需突破之处。

[关键词]贸易结构;产业结构;耦合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8-0183-04]]]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Literature Review

Chen Hong 1, 2

(1.Beihua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3; 2.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1)

Abstract:The nature of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is the upgrade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n open economic condit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external chang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is very limited and Non-system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from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view, respectively,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relations and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of synthesis, and finally conclude with the assessment, pointing out that the lack of research and of the need to break through.

Key words: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upling

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作为经济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分别作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其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将二者割裂开来的局面,为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和理论平台。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一)理论研究方面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产业结构视角,运用逻辑推理和规范分析来论证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体又分为两类:一是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二是对外贸易可能阻碍产业结构的发展。

1.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国内学者肖云(1994)是较早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考察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的,他将贸易对象扩展到生产要素中的资本和技术领域,认为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李悦(1998)也认为,开放度越高的产业结构,其与别国产业结构的关联度也越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是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变量。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王丽萍(2000)认为,能充分发挥一国的资源优势,带动整个产业结构跨越式成长。但陈明森(2003)认为,按照贸易对象的不同,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资本货物贸易与技术贸易是一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方式;而一般最终物品贸易使得贸易国保持互相独立的产业并发展各自的比较优势;中间品贸易使得贸易国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的依赖关系,对各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更大。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途径上,牛文育(1995)分别从带动效应和优化效应两方面分析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钟昌标(2000)将国际贸易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方面的影响主要是进口和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而间接方面主要是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国际间的产业联系(主要是国际投资)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张伟、李勇(2004)分析了在外向型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他们认为,对外贸易中的进口与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出口结构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的高级化以及提高产业绩效;进口会给国内产品带来冲击,影响国内同类企业的发展和相应产业的成长,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张亚斌(2004)认为,对外贸易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外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国内资源转移到工业领域;二是通过工业品出口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蒋昭侠(2005)认为,对外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刘秉镰、刘勇(2006)从产业循环方式分析了国际贸易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产品循环,出现由产业结构推动贸易结构,再由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演变趋势。喆儒(2006)在对外贸易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机制中指出:一方面对外贸易可以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中开放部门增长,另一方面对外贸易也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系。

2.对外贸易可能阻碍产业结构的发展。国内学者肖云(1994)、谭清文(1997)认为,符合国际比较利益情况下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会促进产业结构有序发展并不断向高级化转化。然而在违反比较利益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国际贸易,虽然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但可能不会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成长,而往往会造成产业结构畸形。黄晓玲(2002)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时指出:对外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是由比较优势结构决定的,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与优化的动力却不在于比较优势的驱动机制,是来自于生产要素的积累、技术进步和创新以及产业政策所提供的价格倾斜,即来自于发达的生产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静态的比较优势具有强化、凝固现有的产业结构的倾向。蒋昭侠(2005)在对国际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转换的研究中也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利益格局具有使资源配置向传统低度产业倾斜的倾向。与国内产业发展任务要求产业不断高级化的内在要求存在矛盾。

纵观对外贸易可能阻碍产业结构发展的理论研究,不难看出他们大多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提出的。其并不是对前面学者研究的否定,而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应该说不管是认为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发展的理论研究,还是认为对外贸易可能阻碍产业结构发展的理论研究,二者不存在根本的冲突,对指导中国对外贸易和产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应该指出的是:现有的文献对于产业结构对一国外贸尤其是结构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尚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实证研究方面

国内最早从实证的角度,将产业结构升级与对外贸易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汪小娟(1996、2002),她认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质量比规模更为重要。杨全发(1999)在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是:(1)第一产业比重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呈负相关;(2)工业比重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呈正相关,工业制成品出口及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比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工业制成品进口及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3)第三产业比重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各类商品的出口额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而其与工业制成品进口呈正相关,与初级产品进口呈负相关关系。钟昌标(2000)以宁波市1985—1999年数据为样本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第一产业比重与进出口贸易均呈负相关,第二产业比重与出口贸易正相关、与进口贸易负相关,而第三产业与进出口贸易均呈正相关。黄先海、郑亚莉(2000)以浙江省为例,考察了对外贸易推动产业演进和结构升级的作用。通过要素的进口克服要素颈瓶,从而使一国优势产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导向战略,依托制成品出口的阶梯达到产业结构的升级。李勇、仇恒喜(2007)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之前,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较弱,以资源配置功能为主。20世纪80年代,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逐步增强,但资源配置功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功能大幅度增强,资源配置逐步成为次要功能,出口作为重要的需求因素,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以上的实证研究均是从总量角度研究进出口贸易与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线性回归,二是协整及因果检验。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结论是:进出口贸易对二、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实证文献表明,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有使中国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的危险。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必须考虑FDI的因素。否则,很难得出让人折服的结论。

二、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

胡倩(2000)认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比较优势理论,表面上看是一国进出口的方向问题,但严格地说,探讨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直接研究的不多,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别综述。

(一)理论研究方面

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二者关系定性的研究上,具体可分为两大类观点:一种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另一种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文献综述。张亚斌(2000)从耦合的角度将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认为这两个系统的演进作为国民经济结构运动的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国出口商品结构通常由其生产结构及生产地比较优势决定的。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会促进出口商品生产比较优势积累,从而反过来促进生产技术进步及结构变化。王岳平(2004)把对外贸易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变量加以分析。从实质、动因机制等方面剖析其对技术进步继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指出产业结构总体上决定贸易结构,从根本上说,一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贸易结构,后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但贸易结构又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表现在贸易结构反映着产业结构并引导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蒋昭侠(2004)指出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贸易结构的水平,而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引导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转换。既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动力之一,也是产业结构深化的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国家根据比较优势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于是决定了其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另一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高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原毅军(2005)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扩大对外贸易,无疑可以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积极作用。同时指出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主要通过国际利益比较机制实现的。该机制一方面会引导该国产业演进向着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模型转换,如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换等;另一方面,这种相对成本较低的专业化生产,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反过来又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引致一国的生产资源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改善各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或地区之间资源配置效率与社会福利。吴颖(2005)、赵东(2006)认为,在产业间贸易下,外贸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即产业结构决定一国外贸结构水平,而外贸结构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一方面,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在真实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才具有竞争优势结构,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才能取得协调,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外贸结构作用于产业结构的途径是通过影响国内供给结构、要素禀赋、技术水平等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来实现的。但对在产品内分工下,二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如何没有研究。秉镰、刘勇(2006)认为,按照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产品循环,出现由产业结构推动贸易结构,再由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演变趋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上研究主要是在传统的国际分工即产业间贸易下,作出的合理的逻辑推理, 即“生产”决定“流通”,生产(产业)结构决定流通(贸易)结构。但本人认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布局与竞争使得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梯次转移产业的模式和局面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前述理论中的规律性论断变的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

2.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的文献。国内学者胡秋阳(2005)认为,若想贸易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其自身需具有较高的生产性水平,并结合一批生产性较低的生产部门组织生产进口产品,即自身的发展会给整体的生产性水平提高作出贡献。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导产业大多是劳密型结构,所以很难起到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的作用。陈元(2007)也同样指出:一般而言,一个开放经济体在对外贸易和国内产业政策扭曲程度较小的情况下,国内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可贸易程度较高的工业品应该和对外贸易结构比较相近,国内产业比重较高的部门也应该是出口较多的产业部门;相反,在对外贸易和国内产业政策扭曲程度较大的情况下,则国内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偏离程度越大。

(二)实证研究方面

1.认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实证文献。袁欣(2004)以广东为例通过对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比,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广东轻(纺)工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与其产业比例变化之间有一种联动效应:90年代中期之前均大幅度的上升,之后均几乎相同幅度的下降;重(化)工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与其产业比例变化在90年代中期之后,均有几乎相同幅度的上升,也存在一种联动效应;但文中并没有对这种联动效应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作进一步分析。

2.认为二者发生了错位的实证文献。尹翔硕(2003)在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得出: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轻纺织产品,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大量廉价的低技能劳动力,但是中国国内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却不是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为主,从而出现了出口产业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相当的分离。郭利红(2004)认为,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考虑到出口和进口及其结构变量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及对三个产业的影响不同,作者从出口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扩展到同时包括进口和出口的情形,采用似不相关回归分析法研究贸易总量与贸易结构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途径与作用大小。并分别从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变化考察了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因果检验,得出结论:出口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间通过滞后一期相互间接影响;从协整方程反映的长期关系看,产业结构变化与出口结构变化效应呈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产业结构升级与贸易结构提升之间的矛盾。胡秋阳(2005)从与日本经济结构更迭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在中国,出口主导产业的更迭虽然也是倾向于向那些生产率较高结合了生产率较低产业的产业转移,但出口主导产业群中的进口比率也在提高,即出口主导产业没有实现对其生产过程中的进口中间品的国产替代。王晓艳(2006)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了中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现状及演进过程,发现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利用扩展的出口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中国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发现三大产业中,第二大产业受贸易结构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最小,而第三产业受影响较为明显。并采用结构效用指标从总体上研究二者关系,发现本期出口贸易结构对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本期的产业结构影响不明显;当期进口贸易对当期产业结构促进作用明显。赵东(2006)对1986—2004年间广东省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广东省1986—2004年进、出口总量及进出口商品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得出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工业化进程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结论,同时也发现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均对第二产业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作用则并不显著。陈元(2007)从2002年中国产业结构和贸易出口结构的静态比较上来看,得出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偏离。其中资源密集型产业结构远远超过在贸易中的比例,偏离度为79%;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比例远小于贸易结构中的比例,偏离度为40%。祁志国(2008)对1986—2006年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参照钱纳里半对数回归模型,构建了浙江省产业因素与外贸结构变化关系的半对数回归模型,对浙江省产业因素与外贸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出口结构来说,第一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没有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总的来说,三次产业发展促进了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的提高;从进口结构来说,第一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总的来说,三次产业发展促进了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的提高。

三、总结与评析

从现有文献研究上来看,由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到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从总量到结构,表明学术界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的认识也越来越透彻。其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成熟。这不仅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而且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借鉴。纵观前人的研究,本人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也是以后学者应该突破的地方。

1.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耦合的理论框架尚缺乏系统构建。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在新国际分工下的二者耦合的联动机理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如何在相对成熟的理论中构建出新的逻辑思路去探讨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2.对于产业结构对一国外贸尤其是结构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在新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二者的联动机理尚比较模糊。

3.研究的对象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即将进出口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将产业划分为三次产业。这种划分虽然操作简便和数据易获得,但划分过于笼统,而且缺少产品与产业的对应性。因此,对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还有待细化。

4.对二者耦合关系的研究内容没有涉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产业国际转移在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中的作用。尤其立足于中国实践,大量文献表明,产业国际转移的“资本积累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在中国对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显然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如果不考虑产业国际转移的因素,是很难得出让人折服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郭丽红.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的实证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4.13.

[2]胡倩.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J].世界经济文汇,2000,(2):33-37.

[3]黄晓玲.外贸、外资与工业化——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与启示[J].经济经纬,2006,(5):22.

[5]蒋昭侠.产业组织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江小娟.中国工业中长期发展预测及结构变动趋势[J].管理世界,1995,(3):34.

[7]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牛文育.论技术引进对外贸和产业结构的影响[J].兰州学刊,1995,(5):25-27.

[9]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6):13-14.

[10]祁志国.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 2008.25.

[1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谭清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1997,(4):67-72.

[13]王丽萍.试析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00,(5):23.

[14]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王岳平.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23.

[16]吴颖.吉林省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15.

[17]肖云.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对外经济的战略选择[J].贵州社会科学,1994,(5):15-19.

[18]夏刊,王国顺.湖南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J].湖南经济,2000,(8):18-19.

[19]原毅军.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0]杨全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1]赵东.广东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22]张 伟. 论后发优势对后发国家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J].经济纵横,2003,(2):17.

[23]张亚斌.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汤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