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组,比较护理后的股静脉血相关指标、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血流峰速度均优于对照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33% vs 4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创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能有效降低DVT发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预防性护理; 骨创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应用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4.0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4-0-03

骨科创伤手术易造成静脉损伤、血流停滞、血液凝结;术后活动受限,影响了下肢静脉回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DVT是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或扩张等。血栓的形成可引发组织器官、肢体功能发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病死率高,对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构成极大威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骨科创伤患者逐渐增多,形成DVT的风险也增加。围术期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预防DVT的发生。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疗措施,能够减少术后伤残率及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质量。为了有效预防DVT的发生,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下肢骨创伤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1~74岁,平均(56.34±4.43)岁;体重48~84 kg,平均(69.71±5.43)kg;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小球病等共26例;手术方式:行单侧全髋置换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4例,钢板内固定外支架术21例,股骨髓内钉术15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包括:入院后宣教、病情观察、病室护理、肢体按摩、用药指导、活动指导、抗凝治疗等[3]。观察组应用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年龄(岁) 性别(例)

合并症

(例)

男 女

观察组(n=30) 56.56±4.42 20 10 14

对照组(n=30) 56.12±4.33 18 12 12

t/字2值 0.389 0.287 0.271

P值 0.698 0.592 0.602

1.2.1 病情评估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吸烟;既往有无血栓病史、糖尿病史、激素治疗史、心功能不全、严重外伤史、肿瘤病史等基础疾病;测定心肺功能,检测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卧床时间、石膏固定术等进行术前风险评估,评分不低于3分为高危患者[4]。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危害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指导。

1.2.2 基础护理 (1)病房干净、清洁,保持通风,病房室温保持在25 ℃左右,严格消毒;患肢局部保暖,选择厚薄适宜的盖被,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造成血液淤积,切忌做患肢热敷止痛;保持病房安静,杜绝噪声,减少声、光的刺激[3];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好乐观心态。(2)清洁四肢,用痱子粉对体表擦拭,可用温水泡脚,选用棉质、宽松鞋袜,提高患者的舒适度。(3)抬高患肢,术前患肢需常规固定,用托马式架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肿胀,术后观察患肢血运,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5 cm,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穿紧身衣物,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垫入软枕使髋、膝关节稍屈曲。(4)保持引流通畅,引流不畅易致局部水肿,增加局部感染及DVT并发症,严密观察,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有效引流[5]。(5)保护静脉,应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尽量减少下肢或患肢穿刺,尽量使用浅静脉置管针,操作要精细轻柔,尽力保护四肢附近的静脉,切忌损伤静脉内膜;少用造影剂,少许点滴高渗糖;输液结束正压封管用稀肝素液,发现患肢皮肤红肿立即重建静脉通路。(6)术中合理使用下肢止血带,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不必要按压,手术时间过长,可静脉滴入低分子右旋糖酐。(7)鼓励患者深呼吸、自主咳嗽、主动及被动活动等;指导运动方式、频率、力度、呼吸方式等,进行深呼吸运动,可造成胸腔负压,促进静脉回流[6]。

1.2.3 病情观察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DVT的关键。DVT的高发期是术后1~4 d,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严密监护高危人群肢体的肿胀度、肤色、体温、浅静脉充盈、动脉搏动及患肢的异常感觉,胸闷、唇发绀、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症状,认真听取病人主诉,每日测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或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术后发热持续时间长,伤口渗液持续增高,应考虑感染,勤换药,加强抗感染治疗。

1.2.4 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状态,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让患者及家属尽量了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方式、医生技术水平等,了解DVT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危险因素及其后果;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缓解心理压力,增加患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做好术前心理疏导,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手术。术后欣赏音乐,保持心情愉悦。

1.2.5 饮食护理 术后饮食给稀软、清淡、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如粗制米、水果、蔬菜、杂粮等,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少食多餐,多饮水,忌食动物脂肪、糖高、胆固醇高、油腻、生冷、刺激性、黏性食物,戒烟酒;每天早上饮蜂蜜水促进顺利排便,避免用力增高腹压,栓子脱落发生栓塞[7]。

1.2.6 药物护理 预防DVT的首选药是低分子肝素钠,患者术后12 h开始注入,一般使用量为2 500~5 000 U,腹壁皮下注射1次/d持续7~10 d,应用抗凝剂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出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引流情况,皮肤有无瘀斑、牙龈出血、黑便、咯血等,按医嘱进行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8],同时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监测,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严重凝血障碍患者采用其他药物预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严格监测血压、血糖,控制饮食,使用降压药物、胰岛素,以维持血压稳定,控制血糖正常范围内,才能手术。

1.2.7 高危人群护理 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观察下肢肿胀程度,皮肤色泽改变,心电监测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常规行血管彩超、凝血功能监测及血气分析监测,定期检查大便潜血、尿常规及凝血常规,高危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性地应用抗凝剂,严密观察切口及消化道出血情况,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9]。及时补充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协助患者活动肢体,防止血液浓缩,诱

发DVT。

1.2.8 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能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DVT总体发生率。(1)术后1 h屈伸下肢,作足内外翻、趾屈、背屈、足踝旋转运动;麻醉作用消失后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5~10 min/次。并自下而上按摩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2)每2~4小时协助翻身1次,每小时进行15次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定时翻身、叩背,挤压腓肠肌,减少肺部感染。下床活动时,穿弹力袜,使用弹力绷带及翻身[10]。(3)下肢恢复知觉后,作踝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运动。(4)术后4 h,应用压力泵加压治疗,胫腓骨、股骨骨折患者使用压迫带,促进静脉血液流动,防止血液凝集。(5)术后3 d行小腿肌肉收缩活动,股四头肌收缩,髋关节屈伸活动,由被动逐渐到主动活动,活动时屈髋低于90°。(6)应用功能锻炼器(CPM),患肢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从30°开始,幅度不断扩大。

1.2.9 出院指导 出院前评估康复情况,告知出院后的生活起居、注意事项,制定康复锻炼计划;继续坚持患肢功能锻炼,学会各种体位;家庭设立坐厕并加扶手;20 d后下地活动,防滑倒、防负重;100 d后可让患肢逐渐负重,切忌动作粗暴导致损伤患肢;定期复诊,复查超声多普勒或静脉造影[11],给予必要的指导;由社区定期随访,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股静脉血各项指标,包括血流峰速度、血流速度、血流量;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选入变量的检验水准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3.33%(4/30),明顯低于对照组的43.33%(13/30),观察组DVT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648,P=0.010)。

2.2 股静脉血流指标比较

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血流峰速度、血流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疼痛、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术中对血管牵拉造成血管壁损伤、使用止血药物、组织水肿压迫深静脉,使静脉回流缓慢,术后卧床使得下肢肌肉放松,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对DVT高危患者应采用早期预防、早期护理联合应用,有效降低DVT的形成,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围术期护理工作中,认真落实手术前、中、后期的基本预防,是创伤骨科防止和减少发生DVT的关键。通过预防及细致的护理措施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收入到了良好效果。

预见性护理是以预见性为核心,强调以阻断病程进展为手段,以提升术后恢复效果为目的,进行系统的、动态的、全方位的综合评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能够及时告知骨创伤康复基本知识,依据DVT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并配合手法按摩、饮食指导和功能锻炼,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率[13]。提高护理人员的预防意识,加强护理质量控制;注重与患者和家人的沟通及指导,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和学习,理解DVT的严重危害性,增强防范DVT重要性的意识;定期检查和评估,详细询问病史,根据患者的发生原因、早期特征、患肢肿胀情况、骨折情况、手术情况心肺血液系统等情况制订个性化预防护理计划;DVT患者应及时应用抗凝药物、溶栓药物,忌热敷、理疗,以免发生肺栓塞[14];采取功能锻炼指导,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取得配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33% vs 4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骨创伤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防范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促进术后的康复和恢复,加快患者康复时间,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满意度。

综上所述,骨创伤患者围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可以明显降低DVT发生率,优化股静脉血流各项指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值得选择的护理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国华,陈品英,田伟明,等.益气活血通脉汤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4):188-191.

[2]李春会,李惠玲,邹叶芳,等.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6):51-53.

[3]方曙静,刘梅,许勤,等.品管圈在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299-301.

[4]尤明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3,26(9):209-210.

[5]金玉娟,李惠玲,柏慧华.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8):2141-2143.

[6]姚丽娟.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9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0):101-102.

[7]邱海滨,赵学文,刘妍.下肢骨折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的诊疗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2):1073-1075.

[8]郭玉婷.预见性护理对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42):288-289.

[9]羅淑娴.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应激原因的分析及干预[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25(4):301-303.

[10]唐旭.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6):1082-1083.

[11]马惠敏,赵金彩.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6):686-688.

[12]董二萍.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8):2258-2259.

[13]陆文婷.高龄病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2013,13(10):314.

[14]江晔,华志朋,陈辉.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10例[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4):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