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平菇蚊、蝇类害虫常见种鉴定及消长规律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明确广西南宁为害平菇的蚊、蝇类害虫种类及其周年消长规律,为平菇蚊、蝇类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南宁市郊食用菌种植场采集为害平菇的蚊、蝇类害虫的成虫,通过形态特征和DNA条形码鉴定,确定害虫的常见种和主要种;同时连续2年利用杀虫灯诱集法系统调查主要蚊、蝇类害虫全年数量动态变化,绘制周年数量消长曲线图,分析周年消长规律。【结果】广西南宁为害平菇的蚊、蝇类害虫常见的有11种,分属于7科7属,其中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黑粪蚊(Scatopse sp.)和异蚤蝇(Megaselia sp.)发生数量多,造成的为害最严重。眼蕈蚊的发生高峰期从1月中旬持续至4月中旬或5月下旬;粪蚊的发生高峰期从3月上旬或下旬持续至5月下旬或6月下旬;蚤蝇的发生高峰期则从1月下旬或2月中旬持续至6月下旬,发生高峰期外,眼蕈蚊、粪蚊的数量极少,蚤蝇的数量则在较低水平上下波动。【结论】广西南宁为害平菇的蚊、蝇类害虫主要是异迟眼蕈蚊、黑粪蚊和异蚤蝇,其所属的类群1年均只有1个发生高峰期,且出现在上半年,生产上应在发生高峰期前做好防治的准备工作,适时采用黄板诱杀、食用菌专用杀虫灯诱杀或喷施4.3%高氟氯氰·甲阿维乳油等进行防控。

关键词: 平菇;菇蚊;菇蝇;种类;消长规律;南宁

中图分类号: S436.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6)01-0067-07

0 引言

【研究意义】近十年来,广西食用菌产业借助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气候条件获得了长足发展,2013年鲜品总产量达120.26万t,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广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栽培种类为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平菇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Agaricochaete),因菇质柔嫩、味道鲜美而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但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平菇害虫的发生量也逐年增加,如果不能有效防控,势必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做好平菇害虫的防控工作,首先要明确本地为害平菇的害虫种类,掌握主要类群的发生规律,以便针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根据消长规律做好防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前人研究进展】国外部分学者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对食用菌害虫种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Wyatt,1977,1978),并对其危害进行了描述和总结(Kalberer,1978;Keil and Othman,1988;Wrighet and Chambers,1994),对生产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国内不少地区也相继开展了食用菌害虫发生种类的调查工作。蒋时察和黄建国(1995)在江苏地区调查发现食用菌害虫共计有10目21科25种;胡学难等(1995)在对贵州省食用菌害虫的调查中发现了眼蕈蚊科的4个新种;罗佳和庄秋林(2006)调查了福建省为害食用菌的昆虫纲害虫,发现共计有7目30科50种,其中双翅目害虫种类最多。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为害食用菌的害虫种类繁多,且以双翅目害虫为主。人们常将为害食用菌的双翅目害虫统称为菇蚊菇蝇,其体形微小,近缘种的种间特征差异不明显,加之各科、属的鉴定资料不易收集齐全,因此对食用菌害虫种类的鉴定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學技术被用于物种分类鉴定,如2003年提出的DNA条形码技术,该技术具有客观、准确、快速、易操作等优点,弥补了传统形态分类的诸多不足(宋南等,2013;徐罗娜等,2014),为食用菌害虫种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可靠的参考方法。目前国内已有学者成功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食用菌害虫种类进行鉴定,如曲绍轩等(2012, 2013)对江苏毛木耳上优势种异迟眼蕈蚊的鉴定、云南野生食用菌上双翅目害虫的鉴定。此外,有关食用菌害虫发生消长规律的研究报道也较多,如孙丽娟(2008)在陕西杨凌调查时发现黑粪蚊周年发生于3月初~11月中旬,发生高峰期在5月初~10月中旬;在福建地区,菇蚊菇蝇的发生高峰期在3月中旬~5月下旬,9月中旬~11月底也有一个发生数量较多的时期(温志强和边广,2011)。【本研究切入点】目前有关广西食用菌害虫的研究报道极少。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对平菇的消费需求量极大,其市郊的食用菌种植场栽培的菌类以平菇为主,而该地区为害平菇的害虫种类及年发生消长规律目前未见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广泛采集和鉴定,明确南宁市为害平菇的蚊、蝇类害虫常见种和主要种,同时系统调查几类主要菇蚊、菇蝇的虫口数量动态,掌握其年发生消长规律,为平菇蚊、蝇类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调查点概况

标本采集和系统调查点位于广西南宁市,该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持续时间长,冬季温暖干燥持续时间短,年平均气温21.6 ℃,年降水量1304.2 mm。标本采集点包括位于市郊北部、南部和西部等不同方位的菇场,系统调查点选在位于市郊北部的三塘镇菇场。各菇场主要采用露天搭棚的方式进行生产,所搭菇棚面积通常为800 m2,菇棚顶部覆盖物为双层黑色遮阳网,菇棚四周的围栏为单层黑色遮阳网。该地区的平菇种植周期一般始于每年的9月,10月陆续有产品上市,并持续到次年6月,6月收获最后一潮菇后停止生产进入休停期,但大量旧菌包仍堆放在菇场内。约在8月上、中旬菇场清场并晒场,开始为下一轮种植做准备。

1. 2 主要仪器与试剂

体视显微镜(Leica M125,德国徕卡显微系统有限公司)、生物显微镜(Eclipse E200,日本尼康公司)、食用菌专用杀虫灯(金池牌,波长450 nm、8 W)、通用型柱式基因组提取试剂盒(产品编号:CW2298,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