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病例,建立糖尿病患者基本健康档案,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糖尿病教育、指导降糖药物应用、干预运动方式、实施心理护理、进行饮食护理、指导自我监测。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评分及血糖水平。结果:对78例糖尿病患者随访1年,干预后自我管理评分(21.08±3.98)分、护理满意98.71%,均高于干预前的(15.97±4.14)分、85.9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空腹血糖(6.68±0.87)mmol/L、餐后血糖(8.76±0.90)mmol/L,明显低于干预前的(8.01±1.02)mmol/L、(9.56±1.65)mmol/L,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降低血糖水平,协调护患关系,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糖尿病;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3-0105-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3.050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是继心血管、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致死疾病,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可有效的控制血糖,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糖尿病患者中男38例,女40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4岁,平均(64.69±11.29)岁,糖尿病病程最低2年,最长23年,平均(11.98±4.04)年;研究者均无精神疾病,记忆力良好,语言表达清楚,愿意参与此次调研工作。

1.2 方法

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糖尿病教育。内容有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糖尿病症状及危险因素、个体治疗目标、基本治疗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安排;适当的体育运动;正确的用药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自我血糖检测的方法和意义;并发症的识别和防治等。(2)指导降糖药物应用。为患者讲解正确的用药方法,包括用药时间、给药方式、药物配伍禁忌、服用前后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告知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2]。对于需要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则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胰岛素笔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注射胰岛素时可选择臀部、腹部、大腿外侧及上臂外侧等部位,同时注意轮流注射以上各部位,注射完成后及时更换针头。(3)干预运动方式。运动方式以选择有节奏、较轻松的有氧运动为宜,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病情及并发症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一般安排在早餐或晚餐半个小时后为宜,运动方式以步行、慢跑、游泳、舞蹈、骑自行车、打太极拳为佳,持续的时间也不宜过长[3],运动时应防止低血糖发生,运动后要注意休息。(4)实施心理护理。根据患者性格、家庭、经济、工作等背景,在护理过程中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详细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指导,让患者了解只要能够及时控制和合理用药,生活质量是可以保证的,克服心理障碍;告知患者家属多与其交流,尽量避免患者出现不良情绪。(5)进行饮食护理。根据病情、体重、饮食习惯、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因人施教,帮助其制定饮食计划。通过饮食调节,控制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质的含量。三餐内容要求均匀,每餐均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做到菜谱多样化[4]。(6)指导自我监测。所有患者均使用血糖自我监测,尤其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监测时间一般为餐前、餐后2 h、睡前;监测频率,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患者应每周监测l d或2 d,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的患者或患其他急性病者应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及用药知识,定期进行个别指导和血糖监测[5]。嘱患者定时到医院复查眼底、心血管状态和肾功能等,同时也注意血压、血脂、体重等的变化,出现问题及时就医。

1.3 观察指标

(1)自我管理能力:规律锻炼、饮食控制、血糖监测、遵嘱用药、低血糖预防与处理五项指标,评分标准为,完全没做到1分,很少做到2分,有时做到3分,经常做到4分,完全做到5分,得分越高则自我护理能力越强;(2)血糖情况;(3)护理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78例糖尿病患者随访1年,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平均评分及护理满意度为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低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治疗前后相关观察指比较

时间自我管理评分(分)空腹血糖(mmol/L)餐后血糖(mmol/L)护理满意

例(%)

干预前(n=78)15.97±4.148.01±1.029.56±1.6567(85.90)

干预后(n=78)21.08±3.986.68±0.878.76±0.9077(98.71)

字2/t值3.882.972.864.58

P值<0.05<0.05<0.05<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是因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的糖代谢紊乱,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引发糖尿病主要有两方面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多饮、多尿、无力或者肥胖等,糖尿病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故需长期坚持不懈的治疗,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及全身情况[6],即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以及护理的过程中,患者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但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并发症的发生是缓慢的过程,患者短期内看不到糖尿病带来的严重后果,导致自我管理方面认识不足,病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血糖浓度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起着重要作用,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7],使其拥有较为清晰以及完善的自我管理知识系统,就能够在实际的自我管理过程中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提高依从性,对稳定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是一种终身性的代谢性疾病,需要接受终身治疗,许多患者在糖尿病发生后经常会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的波动则能够使患者的身体处于应激的状态,影响血糖的变化,实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充分调动患者潜在动力,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8]。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对饮食的要求较高,有效地进行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重要基础措施之一,治疗期间需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9]。对于糖尿病患者,运动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适当的活动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脂,运动还可以有效的利用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10]。本文通过糖尿病教育、指导降糖药物应用、干预运动方式、实施心理护理、进行饮食护理、指导自我监测,随访1年,78例糖尿病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干预前(P<0.05);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低于干预前(P<0.05)。

综上所述,糖尿病为终生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通过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以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自我监测,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降低了血糖水平,从而预防及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协调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段鸿侠,饶芳,王辉.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6):36-37.

[2]梁月艳.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235-236.

[3]秦蕴新,孙玲红,腾美芬,等.门诊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50-51.

[4] 于平平,肖湘成,王琳云,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与其血糖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8(4):425-431.

[5]赵晓霜,李春玉,李彩福.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和自我效能对健康状况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63-64.

[6]吴沁聿.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15):3414-3415.

[7]高进勇,程小云,陈真,等.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6):73-74.

[8]钱娜,许岩.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现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2):2172-2174.

[9]王丽,张俊蕾.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影响因素[J].护理学报,2012,19(4):39-42.

[10]孙胜男,赵维纲,董颖越,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29-233.

(收稿日期:2015-07-15) (编辑:李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