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体系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等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教育意志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患关系不断恶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潮流,引导医学生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立志、成才,以达到全方位育人目的。

关键词:医患关系 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R 4;G64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Cultivation System

Wang Ai,Si Qing yan,Wang Hai ying(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Basic Medical College, Tai’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271000)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o adhere to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embody the will of the nation’s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doctor-patient confl ic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deteriorating situ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sists on guiding ideology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guide medical students to follow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udious, virtue, ambition, tal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Medical condi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1 针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社会进入转型期,医疗体制暴露的弊端日益凸显。比如,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公平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服务价格混乱、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腐败等,导致医患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医患矛盾日益加剧,医患冲突频发。医患之间的紧张状态,已成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矛盾非常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医学生,在经历或目睹了一幕幕医患纠纷后,会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困惑,对自身的职业前景产生动摇,对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产生疑虑。在当前医疗体制不够健全、医患矛盾突出、医疗工作强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医学高等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广大医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热爱所学专业,立志治病救人,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要遵循科学规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最终要体现在促使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既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通过适当途径,循序渐进,逐步开展。

2.1准确把握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

思想品德是主体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思想倾向、心理特点、道德情感的总和。在相应的阶级社会里,思想品德总是反映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要求,是一定阶级的社会规范在个人行为和意识中的具体表现,与一定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风尚、政治、文化、经济活动相适应,是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内化,并通过人的行为处事表现出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一般是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从低等级过渡到高等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把人的思想品德进行结构化分析,世界观在思想品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对行为、思想和心理起到总的指导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是由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不是客观因素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映,也不是仅仅由主体因素决定的,而是主体通过实践,使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辩证过程,内在转化和外部制约两者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实质上是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由外在移入人的头脑,并经由人的头脑改造加工。[1]”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受到来自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大众媒介、各种非正式交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相关因素以医学生的亲身感受和社会实践为媒介,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换种方式说,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其意识形态的认知、同化并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的过程。一定的思想品德认知,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影响下,经过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催化作用,促使人们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相互作用、辩证运动、协调发展的过程。医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从“本来是什么样”的旧质到“社会要求他怎么做”的新质不断循环、螺旋上升,进而形成既相对稳定又与一定社会要求相适应思想倾向、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是一个内在认同、转化与外部制约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要准确把握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性,要厘清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如何筛选和同化,如何把一定的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首先,人的思想品德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主客体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产物,来源于社会实践。医学生作为能动的个体,积极自发的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的选择性的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主体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受影响程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产生影响,不是由环境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医学生的主体自发选择下的主客体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只有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能够满足主体的道德需求,主客体因素都与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情况下,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才能被认同并顺利地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进而外化为人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高校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其次,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内化是主体内在思想倾向、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虽然与一定的外部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系,特别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教育的影响,但归根到底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通过医学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纷繁复杂性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不可琢磨性,在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医学生主体自身的知、情、意、信、行诸因素在发展程度、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上的并不完全协调和一致,如知行脱节、情理冲突等。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细致入微的引导,激发医学生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引导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矛盾,促使其内在心理因素逐步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从而把占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成长为社会主义新人。医学生新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是原有思想品德状况和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之间的矛盾运动,如果医学生自身缺乏积极的思想矛盾运动,外部环境因素难以对其产生影响,其顺应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新质就难以生成。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医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矛盾运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思想矛盾运动中占主导地位。

2.2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针对医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列宁曾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2]”

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体系,要使价值观培育与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也即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在针对医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时,要度量医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在对医学生不同成长时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个体之间应有所区别,避免培育要求高到医学生经过努力也难达到的高度。其次,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遵循教育和自我教育辩证统一的规律,最终实现医学生的自我提升。在意识形态教育传播方面,医学生一方面是被培育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是培育影响的接受者。医学生主观能动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是对其进行理解、筛选和吸收,即在教育影响下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既要发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医学生自觉主动性,把自我教育作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

3 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体系新路径

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载体必不可少。医学生人文素养体系构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医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积极探索把两者有机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3.1以管理为载体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医学生个人意识

以管理为载体,即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日常管理工作之中,运用管理手段以達到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其言行的目的。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面广泛,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教育范围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价值观教育对象面向社会所有成员,相应地需要运用具有广泛的覆盖面的载体,而管理活动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3],为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外在载体条件。

管理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一定的承载作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要注重培育对象的层次和思想现状,科学遵循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树立具体明确的阶段学习目标,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纯粹的学习动机。

运用管理载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媒介,首先,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自发自觉运用管理载体的能力。只有明确管理的价值观培育功能,才能自觉地将管理作为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加以运用。因此,高校在具体布置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时,应当切实加深认识,促使管理者自觉运用管理载体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充分发挥管理传递和承载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作用。其次,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工作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动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克服那种把价值观培育和管理分离开来的错误认识,努力把价值观培育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性,努力把两者结合起来,即在管理中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自觉承担价值观培育的职能。再次,运用管理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制度化,涵盖于管理的目标之中。内容的制度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制度氛围,促使医学生顺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更好的自我规范,并将体现在学校教育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内化为医学生的个人意识,以实现价值观培育的目的。

3.2以活动为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以活动为载体,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应的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活动内涵,使医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进而提升人文素养。高校结合专业特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活动中,医学生一方面亲自参与活动直接践行教育要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内容,接受与践行辨证的统一于活动的具体实践。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参加大量的其他社会活动,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以活动为载体的培育方式,既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目的性,又有明确的引导性与突出的社会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以活动为载体有助于促使培育内容的“活化”,从而易于被医学生潜移默化的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只有在将被教育者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道德生活的直接经验与这一社会文化中的思想政治道德智慧相结合的形式中才能取得[5]。

只有当医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而且能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自我调控、主动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时,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目的才算达到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时,对活动的指导和把关不能松懈,找准切入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融入活动之中,提高活动的培育功能。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将其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以激发更多的医学生自发加入教育活动中来。杜绝形式主义、走过场、哗众取宠、铺张浪费等。组织活动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切不可一哄而上,铺天盖地,会使医学生“消化不良”而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活动的教育效果。

3.3以文化载体感染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形象、直观、持久、生动等特点,使得以文化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以文化为载体,就是通过创新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一方面充分挖掘文化蕴涵的意识形态培育底蕴,以此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感染人,进一步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高校在利用校園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充分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言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培育合格医学人才和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3.4以大众传播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大众传播载体形式多样,如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网络、电影、录像、书籍等,具有时效性强、影响作用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广泛迅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促使医学生不断与时俱进,满足其社会化的需要。虽然书本知识的学习仍然是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但绝大多数现代人接触大众传播的时间要比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多得多,因为他们对大众传播满足他们社会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大众传播媒介为人们提供即时信息、学习技能、增长见识等等,引导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制约下的价值体系,促使人们更好的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有助于更有效地达到育人目的。

当今社会,几乎所有人都是大众传播的受众,都受到大众传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众传播信息纷繁无序,有积极的引导,也有消极的渲染,在给人们提供精神粮食的同时,一些媒体传播的糟粕对青少年造成严重危害。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向医学生生动、直观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摈弃传播中存在的不良信息,形成正确鉴别、选择大众传播信息的良好心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2] 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8.

[3] 王洪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制度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5]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