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全球化、信息化、低碳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人才培养质量却并不理想,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闭门办学的高等教育弊端突显,改革势在必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产学研 合作教育 创新能力

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球性的竞争压力;网络无处不在,数字化生存悄然来临;环境恶化、极端天气迫使人们求解低碳化命题;社会发展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和低碳化的发展趋势,按部就班的传统思维模式已无法解决日益严峻的现实难题,而只能寄希望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由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教育的必解之题、难解之题。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一、创新的内涵与要素

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从广义角度讲,创新就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创新新的生产方法的过程。辞海中对创造的解释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①王献敏认为:“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②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工具与技术上的创新,而是拓展为管理、制度、文化等各方面。

创新能力取决于个体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如智力、记忆、性格、思维、情感、意志、逻辑等,按照心理学的划分,归纳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础上,创新要素可涵盖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创新思维包括知识基础、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新实践包括理解、执行、协调、拓展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1.基础知识记忆较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我国中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善记善背的学生,到了大学仍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而弱化了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这从大学流行的考前半个月疯狂“背考”的现象可以印证。爱迪生曾经问一位整日忙于做实验的徒弟“什么时候思考”,提示他要注意灵活运用知识的重要性。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在这样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学习的重点不是记忆了多少理论,而是提升加工处理知识的能力。很多大学教师感觉在课堂上进行研讨式、互动式教学很难,主要原因可能是经过中学机械式的大量记忆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思维能力已大大地降低,甚至丧失殆尽了。这也造成大学毕业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实际上就是用这段时间学会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艺术想象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拥有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而现实问题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因此也就迫使大学生们不能一味地循规蹈矩、按图索骥,而是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前提,非逻辑思维是创新的特征。大学的模式化学习与程式化生活桎梏了大学生的思维想象,乏善可陈的能力培养造成思维惯性越来越严重,导致失去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意识也下降,遇到问题不会能动地多维度看。学生对某种事物、事件的认识总是按照已有的经验和规律,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毫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③

3.创新实践能力普遍较低。高等教育在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弱化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学毕业生被定性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其原因是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缺乏生活实践和工作实践的磨炼。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受教育思想和实践条件的制约,没有想到或无法做到为学生提供较充足的实践能力锻炼机会,加之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不强,虽然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成熟的思想和心智,但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实践能力较低,在进入社会后就会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这段讲话突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部署,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建立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过程。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此要大力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方式。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科研基地,拓展社会实践领域,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企业、科研院所,直观了解企业运行、设施设备,直面社会前沿课题,培养科研能力。

1.产——深入生产实际,加强实践培养力度。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大学生处于社会成员的高端阶层,“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景让高校渐渐地远离社会生产实际,大学生们在“象牙塔”内自成一统,不必顾虑企业的现实需求。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市场化经济中的企业有了对大学生说“不”的权利。高等教育开始反思、改革,出路之一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虽然,我国高校的整体规模的知识分子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在科技开发与创新技术应用方面尚处于下游。钱学森的“三问”直指教育内疾。由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缺乏,我国制造业集中的几大经济区域普遍出现技工荒现象,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建设经济强国的当务之急。许多高校开展的“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即服务于社会,又丰富了学生的社会视野、增强了社会竞争力。但这仅仅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初步手段,更重要、更难解决的是如何更紧密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共建实训基地,增大实训环节教学规模,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经验、设备、设施等资源。

2.学——改革教育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环境中,面临着行政化弊端、扩招与配套工程滞后、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等办学过程中积累的诸多问题,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到学校层面的改革,就是要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加大改革力度,探索自强之路。一是更新观念、创新模式,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体能力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发现和判断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目标,开创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社会调查、比较分析等多种教学模式,拓展社团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等多渠道人才培养途径。二是创设情境,推行研讨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目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的现象,以学术讲座为例,当下高校的一些学术讲座异化成了学生不得不去的任务,可见学生的求学热情冷淡到何等程度。经过填鸭式的中学教育,大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与能力极度缺失。因此,既然不能继续压下去,那就必须从本质上——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方面入手,创设情境,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行研讨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实践,开发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三是强化教师导向作用,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榜样与导向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我们的教师就是眼高手低的理论家,就很难指望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国高校教师发表的论文总量世界第一,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却不容乐观。师父带徒弟,一代传一代,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可见一斑。因此,高校要强化教师的导向作用,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培养一批既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又具有丰富的课程实践经验的教学队伍,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3.研——了解社会需求,破解社会难题。我国高校总体来说,科研力量薄弱,对企业的科技开发促进作用不强。因职称评定的因素,高校教师理论研究蔚为壮观,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实用性科研氛围淡薄,无法提供大学生创新能力成长的土壤,因此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又如,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400多万,但同时却是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要解决我国高校关门办学、与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横向联系较少,缺乏坚实的科研基础与浓厚的科研氛围问题。高校要切实可行地解决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深入了解社会需求,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成立研发中心,开展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利用高校人才优势,结合社会实际,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高校要将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科技推动力,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与社会建立良性互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早发现自身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的合力攻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只有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高等院校要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不断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的创新主旋律,为强国富民的时代要求肩负起神圣使命。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17.

②王献敏,袁建勤,康健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4):3-4.

③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