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的媒介延伸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政建设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利用新媒体技术工具,为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意识奠定基础。现阶段许多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院校革新意识薄弱、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较低、媒体应用范围狭窄、校内外交流匮乏等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加快职业与专业教育的信息流动、建立创业导师制度、挖掘新媒体传播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就业活动以及创新媒体融合服务,获取新媒体最大的传播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就业教育;媒介延伸;创业导师;人际传播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的新媒体应用现状

近年来新媒体在我国迅速发展演变,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一个技术研究方向。媒介融合时期抓好全媒体建设对开展高校师生互动的优良环境奠定了技术基础,信息能够即时互动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新媒体在发挥其大众传播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人际传播功能。而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期,如何运用新媒体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新鲜及时的信息服务成为高校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业与创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因此就业与创业教育近几年开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地方教育更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首位,有重点地予以支持和赞助。从全国各高校综合情况来看,河北省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的时间较晚。为了更加深入详细了解河北省高校关于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的有关情况,笔者编制了《河北省大学生就业教育媒介延伸的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主要以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体育学院四所高校大学生作为访问对象,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532份,问卷回收率为76.6%,通过数据统计与资料整合分析了河北大学生对就业、就业教育、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了解情况,同时根据四所高校就业教师的访谈来总结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开展的不足与媒介应用现状。

此次问卷调查中,女生人数稍多于男生,占据总人数的62.1%,男生占37.9%,其中大一人数较多。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1.对媒介延伸概念的理解。对于“您对媒介延伸定义的了解程度如何?”的问题,多数学生回答是“新媒介在就业教育课程的应用”,其中31%的学生对媒介延伸的定义了解得很清楚,34%的学生大概了解,24%的学生只了解一点,11%的学生不清楚。

2.对就业的看法。对于“是否上大学期间有就业的打算”的问题,68%的学生表示“有過想法”,其中24%的学生“有过想法,且已经有所行动”,8%的学生暂时还没思考过就业方面的问题。

3.对新媒体实践应用价值的看法。对于“您认为教师在就业教育课程过程中使用多种新媒体工具有价值吗”的问题,75%的学生认为“很有价值和实践意义”,16%的学生表示不关心,9%的学生认为“没有多大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新媒体应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随着传播新型技术与新型应用工具的不断涌现,“媒体融合”、跨媒体、互动媒体等新名词也不断出现。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著名理论认为,媒介能够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联系起来,同时任何媒介也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能力的延伸。媒介延伸研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将新媒体应用于高校教学课程实践中,更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积极帮助,根据笔者对河北省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意识水平较低,新媒体与课堂活动结合的机会和场合比较少。基于大学生作为具有创新力的社会群体,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应该结合“实践与理论”“线上与线下”的新媒体实践活动来拓展媒体延伸的方式和物质表现形式,为自身在大学教育实践体系中的感觉、感官和感知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双向服务的技术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大大学创新教育建设,同时对构建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积极的、可供参考的学术意义和价值。但根据此次调查样本分析发现,河北省四所高校在开设就业课程的过程中新媒体应用范围狭窄、授课方式单一、缺乏互动交流与及时反馈,不符合新时期媒介技术发展的需要。具体原因如下:

(一)院校课程革新意识薄弱,传统授课现象普遍存在

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的系统建设缺乏一整套措施,在当今媒体融合的转型期,主流传统媒体已经在努力适应社会革新需求,向新媒体过渡,以微博、微信、QQ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社交工具极大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流程与方式,交互性的传播方式改变了过去传统线性单一的传播局面,信息的接收者可以同时扮演传播者的角色。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经营体系,每个部门职业人员都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和采编写作水平,专业性较强。因此,高校作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地,必须率先引领意识革新热潮,自觉应用新媒体工具丰富授课形式,敢于创新。

(二)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缺乏开拓精神

现阶段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浮躁的学习作风,只会将微博、微信、QQ、贴吧或者论坛当做娱乐工具,占据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而很少将新媒体运用于自身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少运用于课程学习或者创业,缺乏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格格不入。高校领导和任课教师、辅导员必须认真看待这一现象,深刻分析其中个别原因,主动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校内外就业交流匮乏,最新信息流动受阻

大学生已经把移动互联网平台当做课余时间的主要消遣,但是学校相关领导及就业部门负责人一味地顾及校内教育,没有很好地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校内与校外之间没有进行一个良好的信息互动,信息共享渠道固定且单一。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必须进行开拓创新,革新固有传统教育模式并有针对性地予以经济扶持与人力资源帮助,进行事业和技能拓展延伸教育。近年来,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等就业教育创新体制在学生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最新国家政策指示精神开展学生“双创”教育建设对培养学生媒介素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和价值。这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三、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媒介延伸的途径与方式

国内外学者专家对新媒体的定义和意见各有特点,其中一家美国杂志期刊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根据技术层面将新媒体定义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介形态”。笔者认为,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服务而连接的手机、网站、电子书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实践操作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这种技术服务系统,学生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可以立体直视授课内容。但现阶段大学课程媒介延伸的渠道和方式单一,学生难免产生视觉疲劳和注意力的分散,有必要开拓更为丰富的媒介延伸的新技术应用方式。

(一)坚持就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促进信息互通有无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任课教师大多数并非科班出身,自身没有经历过专业系统教育,对创业与就业教育课程知识的了解并没有专职人员透彻,因此大学就业教育教师有必要与专业创业及就业人员交流,主动积极学习大学生在这时期的心理特征,探讨新时期社会就业趋势,及时掌握社会就业与创业动态,走在时代前列。同时,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实践操作中还要时刻注意国家政策走向,紧跟时代步伐,自觉应用新媒体为课堂授课提供多媒体技术服务,丰富课堂形式,展开多方面、全方位的交流。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阐释媒介即人类的延伸,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由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决定的,而其所指的并不是传播的内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技术所承载的物质表现方式大为不同,但信息的根本性质一直未被改变,信息只有公开传播实现社会共享才能发挥其最大传播价值。因此,高校大学就业教育工程离不开新媒体的多途径操作。

(二)采用高校创业导师制度,提高就业信息指导的专业性

2016年下半年,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立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优秀人力资源库,覆盖规模范围庞大,数量达万人。该项举措意在聚集全国创业导师优秀人才,达到人才共享、资源共享的目的,以提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时效性,开发人才资源建设。全国各地积极落实,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于2017年3月10日成功召开了“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大學生创新创业导师(校内)聘任仪式”,而武汉市于2017年3月初正式启动“百万大学生创业就业计划”以帮助更多学子在武汉当地就业与创业,2017年3月22日晋中市女企业家创业导师团走进学校亲自开展创业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举措都为全国各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开拓了思路、扩展了视野。因此为了统一贯彻落实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当地可以组织由校领导带头、教务、学生、行政领导以及各学院任课创业教师共同构成的创业教育联盟,在具体运作体系中可以由各院辅导员负责联系各专业学生,做到及时沟通从而解决高校创业导师创建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高校创业导师多来自于社会其他领域,缺乏专业统一性,没有经历过专业队伍训练缺乏职业操守与素养。在此社会现状下,高校创业导师的设定更应该紧密结合职称评选标准,重新审视高校教学评估,激活创业导师工作动力与兴趣,鼓励创业导师出国深造或者异地交流学习,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个体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三)鼓励学生进行媒体创新,及时掌握就业动向

大学生作为社会知识青年的有生力量,可以迅速识别有效的社会信息,熟练操作各种新型媒体,掌握核心技术要领。但目前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不敢冒险、不敢尝试、不敢有所作为,造成了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的尴尬窘境。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主动结合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与特征,把握心理规律建设,对满足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达到与大学生真实的内心沟通与交流的效果,改善教育方向,有重点地予以课堂实践指导。高校教师要以身示范,为大学生运用各种新型媒体提供样本与参考,改善班级学习氛围,扩展新媒介延伸的对象与范围。同时大学生也要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自我完善,加快思想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

(四)开展多样创业就业活动,提高就业信心

为了完善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可采取以下措施做好活动安排:第一,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优秀作品展示、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励学生寻求上进;第二,多组织成功的企业家或创业导师来学校进行话题讨论,解决学生实际工作困难;第三,组织学生阅读与创业有关的著名学术著作,就其中一个话题展开广泛讨论,营造一种公平、友好的读书分享活动;第四,推动学生“走出去”,亲自到社会参与或者参观地方优秀的创业孵化基地,主动学习成功人士的创业方法和策略,开拓学生眼界及时更新思想意识体系;第五,综合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社交工具开展人际传播,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创业与就业公众号,比如创事记、创业邦杂志、创业者俱乐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大赛和一些优秀的知名企业家,如马云、罗永浩、李开复等。

(五)建立健全创业就业课程体系,创新媒体融合服务

高校应该将创业就业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立校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专题研究组,提高创新技术服务的专业性和操作性,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课堂教材,选拔一批优秀的、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专职任课教师,积极聘请外校学者专家进行广范围的学术讨论,在原先已有的固定课程体系中,增设创新媒体运作项目,鼓励大学生动手参与新媒体实践应用,达到新旧媒体的有效融合。为了健全创业就业课程体系过程,应采用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访谈的形式来搜集和分析有效的就业信息,拓宽信息开发渠道,搞好媒体融合服务工作,将微博、微信、论坛、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工具发挥到实际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