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农林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摘 要] 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力量。新格局下,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难题,本文从“三全育人”的视域入手,通过对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分析,探讨“三全育人”与大学生德育、师德建设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分析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突出矛盾,探讨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德建设水平,探寻有效的育人路径。

[关键词] 三全育人;农林高校;师德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1-0066-03  

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师德建设开展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必然要求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探索“三全育人”格局中的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培养高素质教师,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一 “三全育人”概念及师德建设的现状

“三全育人”是党在十六大会议精神中提出的,经过多年的实践,“三全育人”教育理论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生根发芽。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1]”这个理念从教学、管理、服务等多角度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促进高校健康、和谐发展。[2]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师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引发了我国政治、经济及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师总体而言具备爱国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但同时,在高校教师的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音符。

首先,学术不端。教师中存在剽窃、抄袭或用金钱购买研究成果等学术造假行为。例如,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长江学者造假”等,虽然是个案,但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次,在金钱的诱惑下,一些教师开始从事营利性活动,更多的精力不是放在教书育人上,而是考虑如何赚钱上。下海经商的高校教师屡见不鲜,把本该用到教学上的精力转移到了经商上,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再次,教学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备课,不讲究教法,应付了事,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不仅没有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最后,高校有些博导、硕导视自己为所谓的“老板”,把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近年来,媒体不时曝出导师在身体和精神上虐待学生的事件。例如,2018年武漢理工大学研三学生陶崇园长期被导师压制跳楼自杀事件。更有道德败坏者,如北大的沈阳、厦门大学吴春明性侵事件。部分教师凭着个人的权力和威严对学生发出一些其他指令,包括性骚扰信息。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不顾礼义廉耻和师道尊严性侵学生,败坏了师德师风,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和职业声誉,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高校师德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才品质、人格、德行的培养,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3]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大格局中,在“三全育人”的大环境中,只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才能保证和促进大学生思政和德育工作取得成效。

二 高校师德问题的原因探析

当前,高校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如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和利益多样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冲击,又有现阶段教师行为规范约束机制不健全,甚至是缺少约束,使得一些道德缺乏者游走于法治边缘;也有高校自身的问题,如高校规模扩大对师德建设滞后带来的影响,师德建设、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还有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教师比较看重科研成果、职称、薪酬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东西,而忽视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还有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等。[4]本文试图对几个影响较大的原因进行如下分析。

(一)职称评定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当前来看,职称可以说是高校教师最为看重的方面。这是因为职称高低与其地位高低、薪酬高低直接相关,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理性经济人所普遍追求的。为此,不竭余力争取评上高级职称已成为高校教师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课题、论文、著作、奖励的数量和层次是决定一个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核心指标和必备条件,而作为教师基本职责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往往仅作为参考条件加以考虑。在这种职称评定制度的导向下,高校教师的行为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拉关系搞项目、报奖励、发论文等方面,而将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放在了次要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一些教师为了获取职称评定所需的成果,往往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抄袭剽窃,代写代发、有偿购买等方式。根据有关调查显示,23.6%的教师认为目前高校存在着严重的学术造假等腐败现象。这些不科学、不端正的学术态度和行为严重影响着高校学生学术品格的塑造。[5]

(二)待遇较低使教师有开拓第二职业的需求

据调查,我国重点高校教师的人均年收入一般在5~7万元之间,依高校层次、学校实力、学科类别、人员结构、所在地域等而有所差异。非重点高校教师的人均年收入要低于上述水平。从行业收入对比来看,高等教育行业的工资收入只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从目前的生活支出来看,高涨的房价以及昂贵的育儿费用占家庭开支的80%左右,当前教师的工资水平难以支付得起上述两项费用,这在成果少、负担重的年轻教师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种现状下,一些教师就另辟蹊径,热衷于校外兼职或者开辟第二职业,以寻求更多的收入来源。这势必影响本该全身心投入的教学工作,对教学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责任感淡漠,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6]。

(三)缺乏必要的师德考评机制

从人力资源考核指标体系来看,主要应该包括“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显然,“德”被放在了首要的考核地位。但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来看,考评教师指标的则重点放在了其科研成果上。如:承担项目的等级和数量、发表论文的档次和数量、出版专著的多少、获得奖励的层次和数量等方面。这种政策的导向,使科研无形中被放在了首要地位。当然,评价教学质量的好坏,也有一套相应的指标体系。但在高校中,专门针对师德方面的考评则并不常见,甚至罕见。师德考评机制的缺失,使高校的教师忽视了自身师德修养的提升[7],进而在教书育人中也会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四)教师的表率作用未彰显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品德、行为对于学生而言,是无声的教育,是最有力量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熏陶、感染着学生,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但有些教师不重视为人师表,言行举止不雅,师德修养不高,师表意识淡薄,自尊自爱意识不强。据调查,25%左右的教师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23%的教师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课堂上随便接听电话的行为。许多教师不注意个人形象,不注重仪表,不修边幅。个别教师还存在着上课抽烟、甚至言语粗俗、脏话连篇的不良习惯,公德心缺失,课堂上随意发泄对社会、对他人的负面情绪。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育人的质量。[8]因此,教师的表率作用需进一步凸显。

三 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路径

(一)增强思想意识,提升教育高度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探索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律,凝练新思路、总结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形成创新性的育人模式。教师要不断强化责任感、增强使命感、提升荣誉感、找到成就感,坚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信念,并作为毕生的事业和追求[9]。应结合社会的发展,正确对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问题,增强教师的忧患意识,强化教师改革与创新的使命感。教育教师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恪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智力成果,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

(二)规范创业行为,提高教师收入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管理、监督的同时,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尊重教师、尊重他们的劳动。合理引导教师创业,规范教师创业行为。追求美好生活是人性使然,在现今鼓励大众创业的情况下,发挥专业特长,实现个人价值也是高校教师的合理追求,但作为教师应该以高校教学工作为主,创业不得占用教学工作的合理时间,不得降低教学质量,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合理政策正确引导,在确保教育质量的情况下,合理规范教师创业行为。将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联系起来,实现利益双赢。

(三)完善法律法规,细化奖惩制度

纵观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关高校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而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细则缺失,尤其是一些具体的奖惩制度在法律法规中还未体现。高校应依据《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细化师德方面的规范,尤其是在“法律责任”部分,做到“有法可依”。例如:建立预防性骚扰的教师行为准则,明确规定教师不应与有直接权利关系的学生发生亲密关系,否则视情况给予行政处分或调离岗位;建立校园性骚扰防治规范,设立举报、调查、问责和惩戒机制并向师生公开;从预防和应对两方面,面向教师和学生开展反性骚扰的教育和培训。如:2014年76名厦门大学学生和校友联名致信校长——呼吁正视并建立校园防性侵规范。另外,禁止师生恋。教师与自己的学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很难避免教与学的不公平及教师权力的滥用,甚至会造成严重的违法行为。

(四)构建考评机制,强化师德品质

建立合理的师德考评机制,并与评先评优、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直接挂钩。针对各高校的实际,建立一套以学生、同行、领导评价相结合,以问卷调查、网络测评、个别访谈相配套的测评机制,充分反映各个方面的意见。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考评指标,每年对教师进行师德考评。考评合格,才有资格参与各种优秀的评比和职称的评定,否则就不允许,也就是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具体操作中,参考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评价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和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量化和细化师德评价体系[10]。在考核中,如果最终结果为“差”,则说明该教师在师德方面不合格,就应给予相应的警告或惩戒。

(五)建立激励机制,优化教育环境

師德建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基本动力。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使命感,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性发展氛围。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管”“教”并举,既当传授知识的“精神之师”,又做善于育人的“为人之师”,既注重言传,又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又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另外,高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师生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同时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环境、网络环境等,为教师搭建广阔的舞台,使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更好地发现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充分体会和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从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为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9]聂靖.“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履职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18-21.

[2]杜丹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机制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5):171.

[3][5][6][7]葛文光,薛宝颖.关于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5):142-145.

[4][8]杨万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8):75-77.

[10]叶玲娟,邱容机.构建高校师德践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67.

(责任编辑: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