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奇:创造奇迹的中国农民

2007年2月27日,河南农民李官奇“利用大豆饼粕生产大豆蛋白质纤维”的科研成果,荣获了2006年度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世界人造纤维史上又一次革命。

一个毫无专业背景的普通农民,何以获得国家科技大奖?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神话是如何创造的?请看——

异想天开,把大豆蛋白穿在身上

1946年,李官奇出生于河南滑县老店乡桑寨村一个普通农家。高中毕业后,李官奇回乡务农,后来担任了生产队长。1977年,在村里待了30多年的李官奇,辞去生产队长头衔,决心到外面去闯一条致富之路。

李官奇脑筋活络,遇事爱琢磨,动手能力很强,年轻时还是远近闻名的机修能手。各种农机具出现故障,只要经他一番鼓捣,都能手到病除。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提倡发展养殖业,李官奇敏锐意识到饲料加工机械可能会热销,于是果断决定从事饲料加工机械制造,并因此赚取了创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在与饲料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发现菜子粕含有毒素,就把脱毒作为研究目标。当听说山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对此有研究,他便专程登门求教。1990年,他跟山西师大合作研制成功的菜子粕脱毒工艺和设备,荣获了全国第四届发明展览会银奖。很快,他又将这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功大大激发了李官奇的科研热情,从此他喜欢上了技术创新。但他不满足这样小打小闹,他要干一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1991年,李官奇偶然在一本美国出版的《化学文摘》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植物蛋白质可以纺丝成布,但因原料性能成本等问题,始终不能进行工业化生产。

这个新奇发现,令他眼前倏然一亮。他以前只知道蚕丝能织布,没想到大豆也能抽丝剥茧。在他看来,这简直就像天方夜谭。李官奇是个对新生事物着迷的人,他赶紧搜集资料,这才得知,蚕丝是蚕吐出体内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天然纤维。当这个秘密被人类发现后,自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科学家们就一直试图用人工方法,从动物和植物的蛋白中提取纤维。据说,英美科学家已在这个领域摸索了50多年,仍无成果。李官奇喜好富有挑战性的发明,他认为,越是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一旦研究成功,就越是有成就感。

说干就干,李官奇推掉一切缠身杂事,在离家50公里外的浚县建立了第一个“大豆蛋白纤维中心实验室”,全身心投入大豆蛋白纤维研发之中。不接触不知道,钻进去才明白问题严峻:植物蛋白纤维是世界级难题,相关资料少得可怜,国内更是一片空白。他一个高中文化的农民,能否攻破这个世界级难题?要是换了别人,早就知难而退了,可李官奇偏偏要一条道跑到黑,铁了心要将这件事干到底。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这一试,就是10年。

为了科研,他四处拜师,一边做实验,一边啃书本。从尖端纺织、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学,再到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等,他全靠自学学懂弄通。后来,有人称赞他聪明绝顶,无师自通。他说:“我谈不上聪明,只是比较勤奋罢了。对我来说,书籍就是最好的老师。缺什么书就买什么书,在买书上从不吝啬。”几年下来,仅买书就花了10多万元。他的研究室,简直就是书的海洋。一位大学教授评价说:“李官奇学识渊博,特别是他的专业知识,已达到博士后水平。”

许多人对他的所作所为不理解,有人说他异想天开,有人嘲笑他不自量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连母亲也为他担忧:“放着红火的生意不干,却像苦行僧一样研究学问,到头来非弄得鸡飞蛋打不可!”

李官奇的犟劲上来了:“农民怎么了,俺就不信农民干不了大事!”

妻子也支持他,说:“你就一心干事业吧,家里的事儿你甭管!”

的确,李官奇很幸运,有个善解人意的好妻子。为了搞科研,李官奇把家里多年的积蓄全部投了进去。上百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投到毫无希望的项目上,可能就是扔进了无底洞。然而妻子非但没反对,还安慰丈夫:“我知道你干的是正事,钱赔光了不要紧,我们再赚!”

由于他常年埋首科研,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家里的积蓄已经全部投入,还贷了一些款,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有时吃粮都要向别人借。没菜吃,妻子每天傍晚就去菜市场捡白菜帮子。

李官奇常年不回家,儿子都不认得他这个爸爸了。有一年春节,李官奇回到家,见儿子正在地上玩耍,就伸手去抱儿子。结果小家伙被吓得哇哇大哭。李官奇不由鼻孔发酸,孩子常年得不到父爱,难怪儿子错把他当成陌生人。

一天,李官奇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老李,你快回家吧,儿子病得很厉害!”李官奇赶紧驱车回家,等他赶到医院时,儿子已经停止了呼吸。妻子哭得死去活来,李官奇眼前一黑昏厥过去。等他苏醒过来才知道,经过医生积极抢救,儿子已起死回生。

李官奇悲喜交加,在病床前失声痛哭。医生说:“孩子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因送来比较迟,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可能对他今后智力会造成一定影响!”医生的话让李官奇痛心疾首,他恨自己没有照顾好妻儿,酿下这个不可挽回的苦果。

遭到如此重创的李官奇,一夜之间老了许多。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科研,反而更加义无反顾。他暗暗发誓,无论多苦多难,一定要把这项研究搞成功。

大豆纤维之父,载入世界纤维史册

1993年,李官奇自筹资金数百万元,建起了一个小型试验车间,先后进行数百次中小型试验,确定了纺丝的基本工艺。几年过去,丝也纺出来了,可纤维强度、韧性等物理性能均达不到要求,要往前走,必须一切推倒重来!

10年中,李官奇做了800多次试验,几乎每隔四五天就有一次。他忙得不可开交,经常是两天吃一顿饭——一个馒头,两碟咸菜,还不感觉饿。如此长年累月的呕心沥血,再加上营养跟不上,李官奇一下子瘦了30多斤。白天黑夜连轴转,有几次还累得吐血。他说:“我经常深更半夜看书,看着看着就稀里糊涂睡着了,但脑子还在动。有时候灵感突发,就忽地坐起来,赶紧记录下来。”他自己也不明白怎么会那样精力旺盛。为了攻下一个难题,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直到难题攻破,憔悴的他才会感到体力不支,浑身瘫软如泥。

失败次数越多,距离成功就越近。刚开始的湿法小试,李官奇搞了一年半。干法纺丝实验也搞了两年半,但还是不成功。后来做干喷湿纺织法研究,又进行了一年多。最后,根据3种小试工艺的数据,李官奇确定采用湿法中试工艺。他根据中试工艺要求,设计制造了相关设备,安装出一条简陋生产线,用3年时间中试,对大豆蛋白纤维物理性能和指标进行攻关。大豆纤维太硬,纺纱时易断,他就采用降低模量的办法,使纤维达到了柔软的程度。为了使大豆纤维既具有天然纤维良好的透气性,又有化纤快速导湿性,李官奇经过反复试验,把大豆纤维的圆形截面,改成了哑铃形截面,并使纤维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海岛结构。这样一来,用大豆纤维纺成的面料,轻便透气,还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特别是在夏季,对保护皮肤,具有很好的效果。

十年磨一剑,命运之神终于向这个倔强农民露出笑脸。1999年,李官奇从榨过油的豆粕中,神话般地提取出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并拉丝成线,纺纱成布。面对来之不易的成功,他感慨万千:“刚开始搞大豆纤维,我以为三两年就能拿下来,没想到一搞就是10年,可把俺给累死了。”他给大豆蛋白纤维起了个动听的名字:天绒。

当李官奇把大豆纤维拿给青岛大学、东华大学专家看时,教授们简直不敢相信,如此重大发明竟出自一位普通农民之手。这可是我国目前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发明,这无论在新世纪人类服装消费领域,还是对农产品结构调整,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中国对世界纤维史的又一重大贡献。应当说,这项发明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纺织业本身。至此,大豆纤维神秘面纱终于揭开。

2001年4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苏州大学召开了大豆蛋白纤维产品开发研讨会。与会的纺织界专家、工程院院士们,对李官奇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种用大豆纤维纺织的面料,手感像羊绒,爽滑如真丝,透气似棉麻,集合了多种天然纤维的优点。东华大学教授、著名纺织材料专家冯勋伟评价说:“大豆纤维的透气性、吸湿性超过棉花纤维和真丝纤维,保暖性则超过羊绒。”

李官奇摸着大豆纤维成品,就像抚摩自己心爱的孩子。他介绍说:“大豆纤维还有个优势,就是原料充足,成本低廉。我国大豆资源十分丰富,目前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而大豆纤维主要从榨过油的豆粕中提取,属于废物综合利用,绿色环保无污染,其成本仅为真丝的三分之一,羊绒的十五分之一。”他还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吨大豆纤维,其成本价为2.5万元左右,市场销售价为6万至8万元。也就是说,一吨豆粕可提高40%的使用价值,可带来4万元的经济效益。这就意味着,目前全国大豆1350万吨的总产量,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大豆蛋白纤维一问世,就引起中国纺织界的极大关注。纺织厂、印染厂的老总们闻风而动,纷纷找上门来洽谈生意。无论广交会,还是国内外服装面料展示会,用李官奇研发的大豆纤维做成的面料,都以光洁、柔软、蓬松引来一片惊讶目光,成为展会上的亮丽风景,中外客商一片赞叹。

要知道,我国尽管是世界化纤生产和使用大国,但由于无论是涤纶还是腈纶、丙纶均由国外研发,所以我国每年都需花大量外汇进口技术设备和原料,同时也使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李官奇大豆纤维的研制成功,对我国纺织业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0年8月,世界第一条大豆蛋白纤维工业生产线在河南遂平建成投产。当年,“大豆蛋白质纤维产业及纺织产品一条龙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世界人造纤维发展史这样记载:1935年,美国人发明了涤纶纤维(的确良);1944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腈纶纤维;1955年,意大利人发明了丙纶纤维;1999年,中国人发明了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李官奇的发明,被国际纺织界誉为继涤纶、棉纶、氨纶、腈纶、丙纶、粘胶、维纶之后的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李官奇不但改写了世界人造纤维历史,在全球纺织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革命,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用大豆纤维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国家。

2003年,奥地利召开世界纤维学术大会,李官奇被与会专家誉为“世界植物蛋白改性纤维第一人”。

2004年1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专利奖”领奖台上,李官奇与13位科学大师并肩接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授予的“世界发明金奖”。这是该奖设立以来,我国获得的第一个非职务发明金奖。

2006年11月24日,李官奇在第二届“发明创造奖”颁奖典礼上被授予了“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

2007年2月27日,李官奇又荣获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他已申请各种发明专利21项,其中8项已获专利证书和授权证书,同时,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报了国际专利。

点豆成金,大豆纤维带来滚滚财源

经专家评估,李官奇这项专利的技术价值达20.8亿元人民币。美国、日本以及欧洲许多客商看到了大豆纤维巨大的市场潜力,纷纷提出了包销要求。更有甚者,国外一家著名化工材料公司找到李官奇,提出用8000万美金买断这项技术,但他婉言谢绝了。他说:“这项技术属于我们中国,概不外传,我要为振兴我们民族纺织业作贡献。”

在中国,专利技术产业化问题一直是困扰非职务发明人的难题,许多发明因此被束之高阁。大豆纤维发明后,李官奇能创造出科技财富的奇迹吗?

李官奇说:“我搞科研目的很明确,不是写论文,也不是出风头,而是为了创造财富。这是一个从科研到成果,再转化为生产力,再创造财富的过程。然后财富又能投入科研中,以此轮回。”他的回答也很直率:“我是个农民,必须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要不我的几千万投资从哪里收回来?”

由于前期用于研发的投入不小,投资办厂资金短缺。他便以专利技术为核心和纽带,采取以专利入股合作建厂的方式来实现他的产业化之梦。

在企业管理上,李官奇一直坚持管理、质量、商标、宣传、售后服务“五统一”。这样做既有利于专利技术保护,还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大豆纤维生产和市场形成垄断,避免市场混乱,恶性竞争,把大豆纤维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全国已建成4个大豆纤维生产基地,年产量可达2.5万吨。李官奇在进一步完善生产自动化控制和监测的同时,又对大容量、连续性生产技术加以改进,通过产业的上中下游互动,解决了纺纱、织造、印染等工艺技术方面的一个个难题,技术日趋完善、成熟,产品性能也日趋优良。

通过将知识转化为资本的运营和市场化开发,李官奇的这项专利技术在上海、浙江、山东、河南等地遍地开花,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社会效益。最近,总投资6000万元的“大豆蛋白纤维工程技术中心”筹建工作已经在河南启动。5年内,国内大豆纤维总产量将达到50万吨,产值达200亿元。

仅有高中文化的李官奇,靠着勤奋、刻苦和毅力,独立完成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用事实证明了科技创新平民化趋势。

说不出华丽辞藻,只有朴实语言;搞不来花架子,只有埋头苦干——这就是农民发明家李官奇的真实写照。

(责编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