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成都推进社会建设的动因

2011年6月1日,成都市召开社会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公布《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五大实施纲要(2011—2015)》,全面部署社会建设工作。3~5年后,成都市社会建设将达到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并在基层基础建设、城乡均衡发展、共创共享机制等方面独具特色

在系统集成近8年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成果的基础上,2011年1月4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一号文件”《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的意见》,按照“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两大核心要义,着手探索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根据《意见》,成都将用5年左右时间,探索构建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管理,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体制。为此,成都将重点做好五项工作: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健全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第三天,成都市立即召开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出台《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五大实施纲要(2011—2015)》,全面部署社会建设工作,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这标志着成都市正式吹响鲜亮的号角——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

成都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不仅高度契合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而且也是对成都统筹城乡发展8年以来社会建设实践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提高升华。以社会建设统合各项社会发展政策规划,有利于该市社会建设体系框架的完整,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如果说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成都构建了一个具有理想形态的城市发展框架和长远发展目标,那么,加快社会建设则为这个理想目标填充了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涵,使社会公平、城乡一体的理念获得坚实的社会支撑,它将成为成都走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案例背景:成都推进社会建设的动因

1. 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为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从2003年开始,成都陆续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等重大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全方位破除城市和农村分立的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格局,创造了具有成都特色的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一些改革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得到国家的肯定,为下一步加快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例如:以耕保基金转养老补贴为特征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耕保基金的制度设计,达到了保护耕地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养老保险所需资金“一举三得”的目的。以还权赋能、民主议事为特征的村级治理机制创新。逐步构建起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委会为执行主体、议事会为决策监督机构,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以均衡服务、调动村民参与为特征的村级公共服务创新。实现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以自由迁徙、城乡待遇一致为特征的户籍管理制度创新。此项改革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彻底的户籍改革方案”。以科学重建和多方参与、助人自助为特征的灾后重建“三新”活动创新。将灾后重建由前期注重物质重建转向社区重建和精神重建,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化。以活化基层细胞、提高居民参与为特征的城市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机制创新。通过楼栋议事会、网格化管理等新手段新方法,构建了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参与得了的社区管理新模式……

总结起来,成都市在过去几年推进的一系列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困境,加快农村发展。无论是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劳动就业体系、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都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思路。二是以强化基层民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为突破,力图通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打破政府“独自掌舵”的格局,构建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调网络、公共决策和民主参与机制。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等政策的出台,就集中体现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这一成都模式的突出特点。成都市在社会领域的这一系列改革创新探索,必将为成都市加快社会建设步伐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

2. 成都拟用五年时间构建新社会体制

2003年以来,成都市通过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近8年实践,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形成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条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增加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成为成都市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2011年1月4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一号文件”,按照“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两大核心要义,着手探索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意见》明确,成都将用5年左右时间,在逐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基础上,探索构建在党领导下,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管理,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体制,大幅度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水平。成都将重点做好五项工作: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健全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健全社会规范体系

根据《意见》,成都市将强化法制规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切实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坚持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同时,将完善自律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力量的内在约束作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在依法保障公民隐私权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公民信用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促进公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还将加强公民素质教育:以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为核心,积极开展权利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教育,引导城乡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断提高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素质和能力。

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

《意见》提出,将从六个方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在提高城乡群众安全感、宜居感和便利度方面,《意见》提出,将从五个方面强化,即: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监督;加快城乡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配套设施。在强化对重点群体的服务和保障上,《意见》则明确了将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人、房、地合一,多部门资源共享的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完善残疾人服务设施和助残机制,提高对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水平,深入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意见》提出,将从四个方面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

根据《意见》,成都市将完善城乡社区自治机制,将加快乡镇(街道)职能转变,加强对城乡社区建设的指导和服务;深化完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居)委会职能分开,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推动基层公共服务站(所)与村(居)委会分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在完善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方面,将深化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完善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生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区组织与驻区单位的横向联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增强城乡群众社区归属感;加快建设城乡示范社区,为深化城乡社区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健全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机制

成都市将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工商经济、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无业务主管单位改革试点范围;积极为社会组织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条件,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与管理,促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强化资源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对社会组织的资助、考评、激励机制,引导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同时,将大力倡导公民志愿服务。将统筹全市志愿者协调服务工作,健全服务机构和协调机制,推动构建以城乡基层为重点、涵盖各领域和层次的志愿服务网络,支持广大志愿者有效开展服务城乡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各类活动;探索实施社会工作制度,健全对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管理和扶持激励的机制,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健康发展。

健全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意见》提出,成都市将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将深化党务、政务、村(居)务公开,切实保障城乡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健全市民参与重大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督的制度,确保公共政策有效调整各方面利益;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将群众合法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网络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的作用,健全公开电话、公开信箱、政务信息网等平台;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法律服务体系,帮助群众维护合法权益。在健全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方面,将认真落实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风险预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巩固和深化群众和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确保城乡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处理;整合资源,多渠道合理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解决一批长期积累、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加强应急机制建设上,将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警机制和预案体系,强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增强应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