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21世纪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对各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系统运行的“工作母机”——高等师范教育,尤为各国强调和重视。其突出的趋势是:加强学术性,延长学制,注重师范生能力的发展,重视师范课程改革,重视在职培训等。新的世纪,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将迅速发展,其总的趋势是向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等方向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重塑

高等师范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这是21世纪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呼唤与要求,也是高等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近二三十年出现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迎接21世纪发展的战略决策中,无不把教育适度超前和优先发展的重点,放在坚持不懈地努力提高国民的素质上,并把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列为教育目标,以保证开发各种资源中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得以实现。素质教育是顺应历史发展,符合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

面向新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将改变传统的选择教育观,树立全面素质教育观。全面素质教育观,是一种重在素质的发展教育观,这种新的发展教育观是把英才教育建立在19进每个人的发展基础上,而不是以大多数人素质的失落为代价。这种新的教育观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完美和谐的发展。新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将从片面的教育质量观、人才素质观转向辩证的、全面的、适应时代需要的质量观、人才观,偏执地强调某一极点的思想方法将逐渐为历史所淘汰,改革的、开放的、各种鲜活的教育观念将统领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变革

在新的世纪里,信息将迅速增加,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更新与变革,在教学内容中将适当地吸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使课程从面向过去向面向“过去——现在——未来”转变,使课程对过去具有诊断性,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同时,在课程内容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趋势是课程理论化,主要表现为对科学知识“结构”和“系统”的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强调。另一趋势是适应各门学科之间的日益相互渗透,在课程改革中打破旧的学科界线,把相关课程内容融合成一体,开设综合课程。还有一个趋势是在加强培养学生必备基本素质的必修课的同时,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选修课,改变课程结构和活动方式,发展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开拓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等,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加重教育课程比重,对学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师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空间的拓展与开放

21世纪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既要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性、全球性,也要具有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

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全球性是要求在实现本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高等教育置于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世界各国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在世界经济技术发展中的竞争力。当今世界各国都把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看成是迎接未来世界挑战的一个重要步骤。今天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性是为明天的国际竞争培养高层次人才。因此,作为高等教育构成之一的高等师范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面向世界,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性。

高等教育的民族性是指高等教育为了国家整体现代化建设相互协调发展而进行的变革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现代特性,是该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所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必须从我国的具体现实条件出发构思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现代化事业的蓝图,具有浓厚的“中国式”特征和倾向。

21世纪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要走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前列,一方面要继承和保持中华民族教育中的优势和精华,在纵向上立足现实依托传统,实行古今融合,显示民族个性;另一方面,也必须敞开胸怀,吸取不同国家教育的优良之处,在横向上以我为主兼取众长,实行中外互补。

四、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再塑

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的。面向21世纪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即是:“以提高师资质量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21世纪人才素质的高低。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未来教师素质的探讨与培养,以迎接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向教育提出的挑战。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于1986年5月公布了一份题为(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的报告,指出:“第一,美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这一质量标准是迄今从未有人敢于提出和追求的一种高标准;第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即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要赋予他们新的权力委以新的责任,面向未来,重新设计学校。没有这样一支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和具有远大抱负的专业队伍,任何改革都不会长久。”“只有教师,也只有教师,才是这场改革的希望。”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形成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政策。日本文部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适应21世纪的教育发展,根据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对师资培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最大特点是,提高了大学培养师资的专业性和对师资质量的要求。前苏共中央在1988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性人物是教师。新计划的改造的成功与否在决定程度上将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教学技能以及积极的、有说服力的和热情的态度。”法国于1985年公布了《未来教育的建议》,提出要“扩大教师自主权,提高教师的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英国教育与科学部、威尔士事务部于1985年3月向议会提交了一份《把学校办得更好》的白皮书,指出学校完成的使命主要落在教师肩上。这份白皮书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第一,精通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课程领域。第二,经过课程教学的培养和实践。第三,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为了提高师资质量,他们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总之,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提高教师素质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未来教师的素质应具有如下特征:

1.应变与创新

未来社会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提出无穷的挑战,教师将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把变革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灵活性等恰当地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创造能力,以培养出生气勃勃的创造者和革新者——21世纪的新人。

2.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未来的人才应当具有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自身的独立思考精神就显得更加重要。未来教师必须具有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质疑,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际提出独特见解。同时,未来社会要求教师“学会关心”,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愿意并且善于与自己的学生接触、对话。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学问造诣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生有所建树的愿望也将在师生交流中得到强化,潜在的能力得到发现和引导,与人和睦相处、真诚合作的品格才可能初步养成。

3.专精与融汇

未为社会知识量将剧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而且应掌握相邻学科以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未来的教师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仅在一个或几个学问领域拥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而且具备将这些专门化知识融汇于知识总体的能力。应知道什么是必须精通的知识,何处去获得,以及如何用知识去帮助他人。同时,处在“信息社会”中的教师,还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处理信息,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技术。教师不仅要懂“物”之理和“心”之理,还要懂育人之“事”理。

4.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在未来社会和未来教育的发展中,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的力量和技术的价值。教师更加追求在某一学科领域拥有真才实学,注重保持自己对科学进展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但是艺术和科学一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新世纪的教师来说,对真善美的追求显得尤其重要。未来教师不仅以一位科学家或技术专家的身份出现在讲坛之上,他同时更是一位教育艺术家。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不仅使教师更为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特有的气质,从而吸引学生在追求真的同时,崇尚美、欣赏美,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一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 130024)

责任编辑:袁海军